摘要:高中以后的語文學習,不能再像以往那樣跟著老師的步伐,沒有自己的思考,循規蹈矩地進行學習。應該主動的進行思索,主觀的去思考問題,對同一事物積極地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要有自己的主觀思維,學會從語文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在學習中善于運用語文思維。本文就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語文思維展開幾點論述,并就語文思維的培養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中語文;語文思維;培養;教學;策略
一、 引言
語文思維與人的性格、文學積累、思考習慣都有很大的聯系。語文這一學科又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學科,對于同一件事物,每個人的看法都不相同,就像“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樣。在高中的語文教學中,要啟發同學們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斷,善于提出與他人不同的觀點。讓學生們掌握一套成系統的、人性化的學習方法,促進高中語文教學的進程。
二、 語文思維及其特點
思維是人腦對外界事物概括的間接反映,通過記憶眼睛觀察到的表征現象,再經過大腦的分析推理預見即將要發生的事。在對每一件事物的觀察、思考、判斷的過程之中,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而語文思維是指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對語文知識以及相關信息進行判斷、思考、探究并及時給出自己的觀點的思維模式。其中給出自己觀點的過程也是創新能力的培養過程。
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語文思維培養的過程。德國一位教育家曾說過:“一個劣等的教師只是奉送真理,而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边@就表明語文教學的目的不是像同學們傳輸知識,讓學生明白別人總結出來的道理和經驗。而是要教會學生進行獨立自考、自主分析,主動地去探求真理。而語文思維的培養就是要學生從對語文知識的記憶、吸收升華到理解、提升,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對語文思維進行分析整理,總結出以下幾方面特點:
(一)交流性
語文課堂教學中,對于某方面的知識,師生之間會不斷地進行交流討論,不同人的思維觀點會通過語言和文字的形式在師生之間進行交換,而這些觀點可能是相同的、可能是不同的、也可能是互補的,但經過交流討論過程的調整,思維被不斷的優化,最終得到最優質、最全面的答案。而思維的交流過程,能夠促使學生對問題深入的思考分析,讓知識變得更加具體、形象。學生的思考空間變得廣闊,看待事物的方式也變得更全面,有效提高了學生們的判斷能力。
(二)廣泛性
你的想象力有多豐富語文學習的內容就有多豐富,廣泛性也是語文思維的一大特點。在語文教學中,由于知識的豐富多彩,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的多種多樣。所以對待同一個問題,會產生很多不同的思考判斷,也會得出許多不同的答案。正是因為語文學習的廣泛性,學生的思維在進行交流時就會碰撞出火花,互相補充,為別人添彩。因此,老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結合教材內容,帶領學生進行分析思考,勇于接受學生們的創新思維。
(三)滲透性
語文思維不是一個知識點,它是一種思考方式,或者說是一種學習能力。因此,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是速成的,而是在不斷地交流、練習中滲透進學生們的學習思考過程之中的。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以熱烈的情感對學習內容進行講解分析,幫助學生進行理解、消化,語文的思維模式也慢慢地滲透進學生的心靈之中了,不知不覺中,同學們的語文學習能力就得到了提升。
三、 語文思維的培養
(一)獨立思維
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班級教學模式也被固化了,老師主導課堂的學習的內容,學生們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也不去主動地進行思考。在講課過程中老師為了節約課堂時間,將講課的重點部分直接告訴同學,讓他們進行記憶,使課堂氛圍變得壓抑、沉悶,學生們沒有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講課文《阿房宮賦》時,在學生們閱讀課文內容之前,老師就直接告訴同學這篇文章是批判秦始皇的荒淫無道的。學生們便記住這句話,在接下來的閱讀、理解、分析中都圍繞這個中心進行答題,看似課堂教學進程很順利,實則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因此,老師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在教學中以引導為主,啟發同學進行對問題的思考,然后再對學生的答案進行指導,讓他們自己改正答案中不確切的地方。最后在給出標準答案,規范學生的答題模式。
(二)質疑精神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們的一貫思維就是老師講的和課本上寫的都是對的,有最高的權威性。在學習中毫不質疑,全盤接受。這種思維模式導致學生在思考問題上缺乏個性,把他們的思考限定在一定的標準范圍之內,完全忽視了語文本身廣泛性的特點。所以,在教學中,老師要引導同學們敢于質疑、不迷信權威、凡是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觀點。不要認為語文和其他學科一樣有固定的答題方式,固定的答案。比如在學習課文《裝在套子里的人》時,多數人都認為別里科夫死守傳統信仰,給大家施壓壓力,用精神壓制著大家,讓大家“透不過氣”。但是有的同學就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他并不是那么權威篤定自己的信仰,他只不過是害怕,怕更新,怕變革,相較于信仰,害怕的成分更多。能提出這樣見解的同學,至少說明他在上課過程中真的認真聽講了,同時也切實的思考課文內容了。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語文水平也就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三)全面思維
在高中的語文教學中,還發現學生們的思考過于片面,認識不夠深刻,就像小孩子看影視作品一樣,單純的用“好人”“壞人”來評價。而高中課本中的人物性格一般都比較復雜。因此,在教學中應該訓練學生全面思考的思維方式。比如,從習題講解入手,對學生的思維方式進行鍛煉。在對《雷雨》中周蘩漪的性格進行分析時,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如從她的不同身份入手,周樸園的妻子、周萍的繼母、周萍的情人……每一個身份都有不同的意義,學生通過不同角度的分析,給她一個更加全面的定位。對語文學習的認識也會更深刻。
四、 結語
總之,每一學科的學習都有它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老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地對學生進行引導,結合實際的訓練,加強他們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以及對問題的理解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榮.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6:214.
[2] 姚民治.語文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J].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社會科學韓文版),2010.
作者簡介:劉勝國,江西省鷹潭市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