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代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生源形式多樣化,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勢必應該做出相應的改變。本文以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的《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為例,以對口單招學生為研究對象,從課程的現狀、學生的學習習慣、現代化教學方式引入等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教學改革;對口單招;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
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到2020年,我國應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教學模式。積極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對高職會計專業課中的基礎課程進行有效的改革都是必不可少的。
基于上述的原因,筆者以本校對口單招班學生的《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為切入點,進行了如下探討:
一、 課程的定位與教學現狀
1. 課程的教學現狀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這門課程是我院會計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人才培養方案中把課程目標定位為通過對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在知識體系方面達到熟知相關經濟類的法律規定(主要集中在支付結算規定和稅法)和作為未來會計人應該有的職業道德,并具有較高的職業操守和守法意識。
但是,近年來,很多高職院校都提倡“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要求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至少取得一項與專業相關的技能證書,而對于會計相關專業的學生來說,“會計從業資格證”自然是受到特別的重視,該門課程又是三門考證課程之一。
因此,在實際的教授過程中,教師常常會把通過考證作為主要教學目標,機械地灌輸知識點,組織從業資格考證專門培訓輔導課,具有明顯的“應試色彩”,偏離了培養會計專業人才全面發展的總體目標。
2. 單招學生的學習習慣
高職教育是與經濟基礎緊密結合的一類教育,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推進,全國共有高職高專院校兩千余所,在校生人數已占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的近50%。但近年來,隨著高考人數的下降,高職招生降低了入學要求,一大批綜合素質偏低的學生進入了高職高專院校。
除了統一招生,近幾年還開始實行注冊招生和對口單招等多種形式。生源質量下降,學習時,由于接受力、學習習慣和學習效果等方面相比統招生存在明顯差異,有些學生跟不上課堂的教學進程,課后又不愿意自主學習,長此以往,就破罐子破摔,導致課堂講話、睡覺、玩手機等現象一定程度的存在。
二、 課程改革的探討
1. 調整課程設置,遵循教學連貫性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在以往不同專業的培養計劃中,大多開設較早,在對口單招班的教學計劃中更是排在了大一新生的第一學期,在學生還沒有系統梳理學習基礎會計、會計基本技能實操等基礎入門課程的時候,開設這門課程明顯不太妥當。在沒有前導課程的鋪墊下,針對單招班的講授,老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掌握理解情況明顯不夠理想。
建議將單招班的該課程調整到第二或第三學期,在學生形成對會計基本知識的認識后,再細致學習相關法規,著重樹立良好的職業素養。
2. 運用思維導圖,助力學生記憶
由于該課程的特點,法規方面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偏多,而往往單招班的學生卻大多不擅長記憶,所以除了教師在課堂上將每節的知識點講透,幫助學生理解記憶以外,改變原來的死記硬背,運用科學的記憶方法也值得推廣。
思維導圖是表達發射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它簡單卻又極其有效。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
近年來,完整的邏輯架構及全腦思考的方法在世界和中國都被廣泛應用在學習及工作方面,大大降低了所需耗費的時間以及物質資源。在該門課程的教學中,引導單招班學生建立概念圖、思維樹,運用豐富的色彩和圖形激發學生的興趣,鍛煉他們結構化思考的能力。
圖1 思維導圖樣張
3. 優化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率
目前該課程教學方法以傳統講授為主,以多媒體PPT講解知識點為主,課后練習為輔。而《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知識點龐雜、理論性強、枯燥乏味,為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實用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必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選擇適當教學手段。
其實近年來,大多數的高職院校都在陸續推進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關鍵在于教師的使用程度,以我校為例,學校陸續建設了“課件工作室”、“世界大學城”、“藍墨云班課”、“在線開放課程”等新型教育手段,在教學方式上也從原來的以老師講授為主逐步調整為學生自主學習。
比如,在這門課程的教學上,針對單招學生容易走神、偷玩手機的現象,教師在課堂上不定時啟用“藍墨云班課”,無論是開課前的兩分鐘內的手勢簽到,還是班組活動中的獎勵答題速度最快、答題正確率最高學生以經驗值,或是啟用資源項目拓展課外知識等等,教師引導學生正大光明地使用手機來學習,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
4. 著重評價方式改革,激勵學習興趣
在我校,傳統的學期考核辦法為:平時學習成績占總成績的30%,期末考試占總成績的70%,期末一張卷。這一單調的評價方式忽視了學生個性發展的特性,對于對口單招班學生基礎差、活潑好動的特點,機械的考試本就不占優勢,很多學生從一開始就覺得自己無法應付最后的期末考試,從而學期伊始便打退堂鼓。這樣的方式更是難以全面評價學生的真實水平。
所以,課程改革中很實際的一點就是實行立體化考評,主要包括學生的出勤、平常的課堂表現、課堂問題的參與度、準確度與速度、學習態度、作業、課程論文等。主要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職業素養,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后,隨著2017年初全國各地財政部門相繼出臺關于“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暫??荚嚨耐ㄖ@門課程在很多院校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沒有了考證的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幅下降。
因此,對于這門課程的教學改革迫在眉睫,為了順應時代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我們應該大力促進培養會計專業人才的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雙并重”發展,尤其是針對那些學習功底較弱的學生類型,更應該積極調整教學模式,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努力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優秀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朱夢佳.“課證融合”模式下教學設計的思考——基于《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J].才智,2014(35).
[2]覃丹.《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學改革與實踐[J].經濟師,2015(11):258.
[3]楊娟娟.《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構建改革[J].企業導報,2015(24):135.
作者簡介:孫莉,江蘇省淮安市,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