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徐婉
摘 要: 教育教學實踐表明,由于入學前教育基礎的差異,對口單招學生與普招學生在知識結構、專業基礎、綜合素質、學習方法、應用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如在對口單招學生培養過程中套用普通專科學生的培養模式,顯然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難以充分發揮學生的特質特長,因此,必須對重復課性課程制訂針對性的課程設計安排,探索實施與專業相關聯的創新型教學模式,文章簡述化工裝備技術專業《機械基礎》課程的實施過程。
關鍵詞: 對口單招 重復性 《機械基礎》 教學改革
江蘇省自1987年開展對口單招工作以來,培養了近20萬名本專科畢業生。對口單招是指普通高等院校面向中等職業學校應屆畢業生進行的專業對口的單獨考試招生,含本科、專科兩個層次,對口單招是國家為促進職業教育發展采取的一項優惠政策,打破了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壁壘,探索了一種新型的中、高職業技術教育相互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受學校和社會的歡迎。由于職業教育的職業特性,這些參加對口單招的學生進入高等學校后,發現大學里開設的很多專業基礎課程是職業教育階段所學的,意味著要接受重復教育,這樣對口單招學生扎扎實實學了幾年專業課,進入大學后,才發現這些課程還要再學一遍,那么學生會覺得專業課上起來是浪費時間,于是漸漸喪失專業認可度,漸漸失去目標。教育教學實踐表明,由于入學前教育基礎的差異,對口單招學生與普招學生在知識結構、專業基礎、綜合素質、學習方法、應用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如在對口單招學生培養過程中套用普通專科學生的培養模式,顯然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難以充分發揮學生的特質特長,因此,必須對重復課性課程制訂針對性的課程設計安排,探索實施與專業相關聯的創新型教學模式,下面簡述化工裝備技術專業《機械基礎》課程實施過程。
對于機械基礎這門課程來說,能錄取到化工裝備技術專業的中職學生肯定是經過長時間理論知識學習和應對考試培訓的,中職老師講授的針對機械理論考試的基礎知識;比高職老師給普高學生安排的機械基礎64學時課程要多得多,學生肯定掌握得比較牢固。因此,讓他們重復學習這幾年學過的知識,對口單招學生肯定覺得沒有意義,甚至浪費時間。對于中高職這種專業基礎課程的重復性,要怎樣解決呢?下面我提出幾點建議。
1.明確制定對口的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單考單招的初衷是招收相同專業或者相近專業的學生到高職學習,使其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成為高級技能人才;高職專業教育再也不能是簡簡單單地傳授書本內容,或者說為了應付考試而講授知識。高職教育應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啟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對于對口單招的學生而言,機械基礎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增強設計計算能力、自主查閱資料的能力及創新意識,訓練學生對已有機械進行運動及動力學方面的分析能力和結構設計能力,還要多形式、多層次地對學生進行自主獨立設計新機構方案的訓練,培養學生根據實際要求開發設計或創新發明的能力。
2.教材的選擇
課程重復不可避免,但課程學習內容是否雷同,是可以控制的,所以教材的選擇是老師能否很好地規避課程重復性的重中之重。上課之前,先了解對口單招學生在中職學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根據多年給對口學生上課的經驗,相對于高職機械基礎學習,他們欠缺的章節是力學部分的理論知識,傳動創新設計及各種零件的結構強度設計;總的來說是中職教材內容安排比較死板,以應對考試為目的的純理論知識框架,欠缺理論計算知識和結構設計創新,忽略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對于對口單口學生而言,《機械基礎》高職教材首先要和普高學生區別開來,所選教材應該具有概括性、邏輯性、選擇性、靈活性、創新性的特點。教材內容應該包含力學方面的介紹和分析(涉及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材料選擇(金屬工藝的相關知識);平面機構的運動分析及設計拓展(平面連桿機構、凸輪機構);傳動機構的設計(帶傳動、齒輪傳動);零件的強度計算和結構設計及附件的選用;機器的總體結構設計和測繪(減速器)。
3.課程設計的安排
課程設計將力學基本理論結合機械零件設計的具體問題進行闡述,以避免枯燥的理論推導;針對人才培養對機械基礎課程的要求,突出應用能力培養,重工程意識和分析能力培養。
在具體做法上,按照機械基礎的基本程序組織教學內容,同時兼顧傳統課程在內容上的連貫,精心篩選傳統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和零件等內容,并將這些內容有機結合,從整體上全面優化了教學內容,突出了高職高專的特征。64課時課程設計具體安排見表1。
4.教學模式的創新
面對以應付考試,或者培養普通技工為目的的中職教育;高職教育的目標則要更加專業,更加全面,更加高端;這就決定了傳授知識的方式必須與時俱進。教學方法與手段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教學水平與教學效果,是課程教學內容成果有效實施的保證。教學模式的創新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4.1采用項目化教學方法
機械基礎課程在教學手段上主要采用項目化教學。項目化教學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項目化教學是對一章或幾章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增強整本課程的邏輯性,前后呼應;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對課本知識進行專業化選擇。其次,項目化教學方式以任務為驅導,分組完成不同或者相同的子任務,討論,查閱資料,經過老師答疑、啟發解決問題;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鍛煉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團隊協作能力。
4.2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手段
在機械基礎這門課程教學過程中,為把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專業生產中,我們要自始至終安排實驗或者實踐課作為灌輸線,讓學生自主學習過程豐富多彩。如講到強度的定義和計算時,可以指導學生用不同材料完成拉伸實驗,引導學生思考強度的計算方法和材料性質。像講到齒輪這一章,可以安排拆裝不同類型的減速器,直觀地感受真實的零件,用對比法讓學生自主發現不同齒輪的特性、應用場合等;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都動手、都啟發、都練習。
4.3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多媒體課件具有信息容量大、教學效率高的特點,有利于緩解內容擴展和學時壓縮的矛盾;通過運用三維動畫演示機構運動,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課程中難以理解的內容如齒輪嚙合特性,范成法加工原理等,可通過課件直觀展示和動態模擬,合理采用多媒體課件開展教學,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4.4開展多種教學輔助活動
開展多種教學輔助活動,激發學生創新設計思維。多開展課外拓展活動,舉辦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組建機械設計課外活動興趣小組,指導學生開展創新思維培訓,申請專利等。
經過整合后,對于對口單招學生,機械基礎這門課程已經做了大量壓縮、調整,剔除了過時和重復的內容;補充了很多新的設計理念、教學手段,并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突出發散性創新思維為目的,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世輝,韋林.《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改革與建設研究報告.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
[2]李永新,王琪民,俞巧云,李勝利,金泰義.《精密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體系的整合及其教學思路.教育與現代化,2004(4).
[3]萬志堅.高職《機械設計基礎》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實踐.職業技術教育,2009(32).
[4]易慧君,楊英發.基于對口單招的中高職課程銜接研究.輕工科技,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