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技工院校而言,其根本目標是為社會培養更多具備創新意識、專業技能和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面對新的發展時期,技工院校要立足現實,要樹立道德與技術共同發展的思想,改變傳統重技能、輕道德教育的局面,強化德育教育的開展,結合時代特征進行積極創新,彰顯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的特色,在根本上為社會培養更多具備較高綜合素養的現代人才。
關鍵詞:新時期;技工院校;德育教育;創新
一、 立足社會發展實際對技工院校德育教育模式不足之處的分析
(一) 注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輸,缺乏對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視
在目前的技工院校發展中,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被置于至高無上的位置,大力深化教研教改,推進高效課堂;而德育教育則需要依托技能教育執行,只是采取傳統化、機械化、簡單化的方式進行知識灌輸與激勵。鑒于技工院校對各方面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致力專注,對德育教育尚未給予高度重視,使得其將職業教育等同于技能培訓,促使德育教育被忽視,德育實效大打折扣。
(二) 強調德育理論知識的講解,忽視實踐訓練
在傳統的德育教育工作中,主要的教育模式是理論說教,往往忽視課后實踐的價值,最終誘發德育教育偏重理論、輕視實踐的現象。當前,教育改革雖然不斷深入,但教育弊病仍然影響較大,尤其是在德育教育領域,很難實現對傳統模式不足之處的完全摒棄。在關注道德、意志對道德行為產生作用的同時,忽視了道德本身也會反作用于行為和意愿,“言而無行”的理論說教難以激發學生強烈的道德情感與道德需要。
(三) 監督與反饋彰顯無力性
在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方面,制約其有序進行的重要因素就是缺乏準確、針對性的監督和反饋。從本質上進行分析,立足德育教育的理論模式,雖然學生獲取了德育方面的相關理論知識,能夠提升自身的德育認知水平,發揮其對道德行為的指導性作用,但是,如果缺乏有力、有效的監督和反饋,很難實現對個體思想和行為的全面管控。一旦思想和行為有違道德標準,很難及時對這一狀態進行打破,道德體系無法得到及時的糾正,彰顯道德培養的失敗,同時,對于個體的良性發展十分不利。
二、 如何推動新時期技工院校德育教育模式創新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 強化對德育教育的認識,構建道德與技能同等重要的觀念
對于技工院校而言,其在職業教育體系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十分重要,因此,要關注德育教育,保證技能人才同時具備較高的道德素養。首先,要結合新時期發展特征,積極轉變理念,將道德教育擺在與技能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深化對德育教育的認識。比如,要重視對學生道德實踐和行為的全面記錄,并輔之以問卷測評,實現對其德育發展實際的全面掌握。其次,將德育教育成績劃入學生評價之中,使對其德育行為的監督常規化。再次,鑒于技工院校與企業等機構聯系的密切性,可以通過“工學結合”模式,促進德育教育實踐,充分發揮外界壓力對道德行為的約束作用。
(二) 加快德育教育模式創新,借助“連環式”模式實現對教學內容的改革
立足當前,理性公民備受推崇。同時,新型人才的需求擴大。因此,技工院校需要結合社會需求,強化道德教育與技能教育的合理融合,可以將“連環式”模式運用在技工院校教學行為中。這種模式的根本是強化德育任務與技能學習的相通性,借助任務的高效組合,追求技能與德育雙重目標,防止出現重技能、輕德育的現象。具體講,教學管理者要掌握教學方向,明確教學目標,結合任務清單,向學生進行詳細講解。在任務清單中,需要涵蓋技能與德育兩個方面的要求和標準,同時,保證時間安排的合理性。其次,強化對任務完成情況的實時監督和管理,促使教學目標的實現,防止出現只完成技能培訓,忽視德育教育的情況。再次,為了不影響學生整體任務的完成,要制訂合理的規則,即便遇到個別任務受阻的情況,也不影響對整體完成情況的考核。鑒于此,管理者面臨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備較高的技能和德育水平,以更好地發揮這種教學模式的優勢。
(三) 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大力促進對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與監督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水平得以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范圍不斷擴大,人類進入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正催生職業教育新一輪革命。鑒于此,技工院校德育教育要與時俱進,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充分發揮現代信息工具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整體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教育效果的優化,從而實現德育教育的高效性。具體講,要借助網絡技術,根據課程目標、課程資源和課程評價體系,構建德育教育全方位管理平臺,以信息化促使整個學習、德育實踐行為都能夠得到高效的監督。在這一模式發展過程中,要注重技工學校計算機操作水平的整體性提升,在根本上為德育教育工作的全方位監督提供保障。例如,技工院??梢越Y合學生的學號,設置相應的、獨一無二的德育教育賬號。另外,技工院校也可以向學生派發德育教育發展項目,強化任務信息的經常性,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除此之外,針對完成的德育教育項目,要強化記錄的全面性,借助多種方式進行存儲,同時,借助德育賬號進行信息的提交,為教師評價德育水平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資料。結合學生的多方面標準,教師對其進行綜合、客觀的評價與激勵。借助這種線上和線下互動的方式開展德育教育,進一步規范德育教育管理,促進德育教育實踐,強化德育教育實效,同時,監督效果明顯。
參考文獻:
[1] 湯健,毛越華.信息時代下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模式研究[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1(03):105-107.
[2] 黃慧君,滕琴.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現狀與對策分析[J].成功(教育),2011,(01):248-249.
作者簡介:易春芳,廣東省廣州市高級技工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