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小嫻??
摘要:“講故事”是歷史教學的一項優良傳統,在深化課改的背景下,可以引入優化“敘事”的技巧和方式將其發揚光大。這樣一方面秉承了歷史課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提高了歷史教學的實效性,提升了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教學;敘事優化;策略;有效性
一、 引言
對比歷史節目《百家講壇》曾經引發了全民關注,一度掀起學史、論史的熱潮不難發現,《百家講壇》的成功得益于王立群、易中天等學者開創的“機智幽默,妙趣橫生,思維縝密,論從史出,推斷嚴謹……”的“說史”新方式。也就是說,在深入研究某塊歷史領域的基礎上,這些學者采用了最貼近觀眾需求的歷史呈現方式——說故事的方式來串聯展現他們的研究成果。
二、 優化“敘事”的策略
(一) 確定“敘事”的內容
1. 研讀《課標》,明確方向
《課程標準》對教學內容與難度提出了具體要求,認真研讀,可以有效防止教師任意增減教學內容和提高教學要求,實現新課程倡導的“減負增效”。《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一課,其基本要求是:知道影響兩次世界大戰進程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探究戰爭的起因、性質和后果。從課標來看,知識目標可定為“法西斯上臺和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的原因”。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是“認識法西斯專政、綏靖政策的危害,樹立反對戰爭,追求正義、和平的觀念”,這是在確定教學中敘事內容時應充分考慮的。
2. 了解學情,突出重點
初中學生對二戰有所了解,但只停留在重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上,如珍珠港事件、希勒特等。對二戰的緣起更是一無所知,因此本課的重點可定為“二戰中歐洲策源地形成的原因”。不過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一戰”和“《凡爾賽合約》”,在教學中既要和學生原有知識相聯系,讓學生形成歷史事件間相互關聯的邏輯思維,更要有新的突破點,使學生對歷史有新更深入的理解。
3. 閱讀資料,選取典型
進行歷史敘事,教師心中必須先有“劇本”,材料是展示的道具,是學生“發現”歷史的重要載體,但歷史材料浩如煙海,且真假虛實難以明辨。選用的材料如果與主題無關,或過濫、虛假就會影響目標的達成,影響主題的深入。因此,必須要捕捉典型且相對權威的材料。
《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一課,筆者就參考了幾部歷史經典作品:美國歷史學家約翰·托蘭創作《從乞丐到元首:希特勒傳》、美國現代史學家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國的興亡》和希特勒的自傳《我的奮斗》等。
(二) 選擇“敘事”的方式
1. 雙線敘事,豐富史實
在敘事性文學作品中,常常有一條貫穿全文的線索,使故事集中而緊湊。有的文章甚至出現兩條線索,使故事的內容顯得豐富而又清晰。這種雙線的敘事模式因其獨特的結構功能,很早就進入了歷史學家的視野,如《左傳》《史記》 等就已靈活地運用雙線結構。在《歐洲策源地的形成》一課中,筆者同樣設置了兩條線索:一條是《我的奮斗》一書的成書過程,一條是一戰后二戰前的歐洲局勢。雙線進行平行敘事,至歐洲策源地形成時二者合二為一。在教學設計中引入《我的奮斗》一是為了設置懸念,以“世上最危險的書”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為了制造沖突,從書的節選內容了解希特勒的思想,進而分析在現在看來如此荒謬的理論為何能在二戰前的德國擁有市場,從而引發學生對二戰背景的探究。這種雙線敘事既豐富了史實,又營造出了歷史的現場感,使學生隨著情節的推進深入歷史,去真正體會歷史當下德國人的瘋狂和喪失理性皆是有其復雜的時代背景的。
2. 以事帶人,激活歷史
歷史中的人與事本就是相伴共生的。但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往往只呈現重大的歷史事件,涉及相關的歷史人物只有只言片語。而本課的人物希特勒更是特殊,他是歷史中的“大反派”,他的所作所為推動了歐洲策源地的形成,最終促成了二戰的爆發。這樣一個極其復雜又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偏偏是學生極感興趣的歷史人物,只運用教材的史料進行教學所形成的人物顯然太過臉譜化。如能將歷史的敘事與歷史人物相融合,必能呈現更多的細節,不僅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還能真實還原歷史中的人與事。所以,在閱讀了《從乞丐到元首:希特勒傳》和《第三帝國的興亡》等書的基礎上,本課的敘事中筆者適度融入了希特勒在1939年之前的生平經歷。將希特勒還原成普通的德國民眾,從他的視角出發去感悟一戰、經濟危機帶給德國的打擊和絕望,這樣的處理使學生擁有置身于歷史的現場感,更能對歷史感同身受。
3. 借事說理,巧施德育
初中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在道德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但學生普遍反感生硬的說教,所以中學歷史教學應著力于創設真實的情境,引導學生用“移情”、“設身處地”、“推己及人”的方法形成情感的共鳴和道德的覺醒。將德育融入歷史“敘事”便能達到上述的效果。
如:本課的結尾:在歸納總結二戰爆發原因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真正能阻斷戰爭悲劇發生的關鍵環節在哪里?
最后展示美國波士頓猶太人屠殺紀念碑上德國新教牧師馬丁·尼莫拉留下的發人深省的短詩。
通過反思式的結尾,引發學生對歷史的沉思,感悟維護世界公理、匡扶社會正義的重要性,巧妙地借助敘事的方式滲透德育。
三、 結語
筆者深知,優化歷史教學中 的“敘事”絕非易事,需要教師不斷地、廣泛地閱讀史籍資料,并深入研究教材,將歷史“敘事”與教材有效融合,同時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反復打磨,才能讓傳統的歷史教學方式煥發出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 懷特.后現代歷史敘事學.陳永國,張萬娟,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27.
[2] 王德民.故事選擇與意義生成.歷史教學,2009.
[3] 蔡永.用“懸念”引領學生走近歷史現場.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
[4] 何兆武.對歷史學的若干反思.史學理論研究,1996,3.
作者簡介:裘小嫻,浙江省溫州市第二十三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