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明??
摘要:高中化學是高中教學中的一門重要的科學學科,具有一定的理論性、抽象性以及實踐性。化學平衡原理是高中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學生覺得內容難以理解。對化學平衡移動原理進行探究能夠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有利于學生對課堂教學的難點和重點的突破。本文通過對化學平衡原理的學科理解,對導致化學平衡學習困難的因素進行分析,對相應的教學策略進行探究,促進化學平衡教學的開展。
關鍵詞:化學平衡;學科理解;原因;教學策略
化學平衡原理還稱之為“勒夏特列原理”,主要內容指的是在宏觀的化學條件下,進行的正逆反應速率相等的可逆反應,當條件發生改變時,平衡會向著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從字面內容上看似非常簡潔的描述,但是在進行學習和應用的過程中會存在很多的問題和困難。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促使學生能夠在解決化學平衡問題時運用相關的技巧,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解決課堂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對化學平衡原理進行相應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中采取教學策略,促進高中化學教學的發展。
一、 高中教材內容中化學平衡移動的學科思想分析
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化學平衡狀態在教學內容中進行這樣的表述:在一定的條件下,當正、逆兩個方向的反應速率相等時,在反應體系中,所有參與反應的物質的質量或者濃度能夠保持恒定,這樣的一種狀態稱之為化學平衡狀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初中化學知識內容中有關溶解度的知識進行引入,從溶解度到溶解平衡最后到平衡狀態。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有利于學生對其包含的道理進行理解。在對化學平衡移動的概念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對于概念教材中進行這樣的陳述:化學反應體系的平衡狀態會在改變反應的條件(溫度、濃度、氣體反應的壓強)時而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并在新條件下建立新的平衡狀態,這樣的現象被叫做化學平衡的移動。在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相應的實驗進行探究,針對濃度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分析時,主要是通過Cr2O2-7與CrO2-4的相互轉化以及Fe3+與SCN-的反應,通過這兩個實驗進行相應的探究,得出相應的結論,當增加反應物的濃度時,正反應速率會明顯加快,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當增加生成物的濃度時,逆反應速率會明顯加快,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針對溫度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探究是通過2NO2(g)N2O4(g)的實驗進行探究,得出結論,當溫度升高時,平衡向吸熱反應方向移動,當溫度降低時,平衡向放熱反應方向移動。利用勒夏特列原理進行探究,當影響平衡的其中一個條件(濃度、溫度以及壓強)發生變化時,平衡會朝著減弱這樣改變的方向進行移動。
二、 化學平衡移動學習困難的影響因素分析
在針對化學平衡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普遍地感到知識內容過于抽象、理解過程比較困難,知識點過于繁雜,而且記憶困難容易產生混淆。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缺失良好的知識架構,很難促進新舊知識內容之間的聯系,不利于學生新知識內容的學習。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主要的影響因素有以下幾點內容。
1. 學生的學習起點能力欠缺。學生進行化學理論以及原理內容的學習過程中,對原理缺少有效的認知,學生身心發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少知識內容的積累,知識內容缺少系統化和結構化等等。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對溫度、壓強以及濃度等因素對化學移動的影響進行記憶,而且在簡單的情境中能夠進行問題的解決,但是在復雜的情境中,學生就會遇到問題,缺少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階段的學生處在一個思維能力轉變的階段,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變。在化學平衡的學習中,需要對數個化學實驗進行歸納,總結出化學平衡狀態的特點,并且根據特點去判斷化學反應是否已經達到了平衡狀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生有著很強的邏輯性思維,很多學生的思維還沒有達到這樣的水平。
2. 化學學習方式有待完善。在進行化學學習的過程中,不同的化學學習方式有著不同的特點和學習效果。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針對學習實際進行學習方法的選擇。在化學平衡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應當結合自身的學習策略、特點以及學習的內容進行學習方法的選擇,對學習方式進行相應的優化,采取科學合理的學習方式。在化學學習的過程中主要的學習方法有機械記憶策略、模仿遷移策略、探究學習策略、問題解決學習策略、歸納學習策略以及演繹學習策略等。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學習困難的學生多數采取的是機械記憶策略,缺少相應的思維活動,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難得到提高。因此,在高中化學平衡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結合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學習方式,促進課堂學習效率的提高,促進學生思維邏輯的轉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形成良性的循環。
3. 高原反應的影響。在化學學習的過程中,高原反應主要體現在學生在學習效率和知識積累中出現緩慢現象。主要的表現有:當學生對化學知識內容進行深入學習時,或者對化學的基礎知識內容以及技能進行掌握后,在進行深入的學習和探究創新的過程中,感受到大腦的疲勞以及精力的不支,學習的效率降低,進步較慢,學習吃力,學生的學習很努力,但是效率偏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到這個高原反應只是一個階段或者說是一個瓶頸,是進行學習和創新的重要階段,突破就能夠達到一個新的階段。
4. 學生思維定勢的影響。在高中化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受到老師的思維模式的影響,產生一定的依賴心理。在學習的過程中,針對問題的不同應當采取不同的思維方式,學生在習慣上喜歡面對不同的問題采取相同的思維方式,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化學知識內容比較抽象,在縱向和橫向之間存在著很多的聯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其本質很難進行掌握。思維定勢是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一種普遍的現象。因此,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思維定勢的積極作用,對其消極作用進行克服,培養學生多樣化的思維方式,實現知識的正遷移,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endprint
三、 化學平衡教學的有效教學策略探究
1. 巧妙利用概念圖,促進整體知識內容的掌握。在化學平衡移動的學習過程中,對其概念、理論以及實驗技能進行有效的結合,形成清晰的知識體系,建立自身的知識認知架構。在化學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即便通過大量的習題訓練,當學生面對綜合性較大的問題時,學生依然會茫然,感到束手無策。因為學生沒有把知識點和知識內容進行系統化,在學生的腦海中只是一個又一個的概念、原理以及規律等,知識內容之間缺少聯系,難以形成知識網絡。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采取科學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促使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在使用概念圖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下面幾種方式:設計先行組織者材料、構建化學平衡概念的知識網絡、促進反思、評價、修正以及發展知識結構的建設、變式練習應用概念。
2. 結合化學實驗,開展探究性教學。化學是一門注重實驗的學科,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是離不開化學實驗的。新課程標準要求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能夠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化學實驗,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在化學平衡理論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利用關于平衡的科學概念進行化學平衡概念的學習。采取探究性教學,設計合理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把學生的現有知識作為基礎,促使學生歸納探究和實驗探究的結合,促使學生平衡理論的知識體系構建,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四、 結語
化學平衡移動是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對其內容很難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理解,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疑惑。因此,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學科內容和特點,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因素進行探究和分析,加深學科知識的理解,并且對造成學習困難的因素進行正視,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促使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進行學習。因此,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利用概念圖進行引導,促使學生形成整體性結構知識體系,結合實驗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利用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促進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利琦.關于高中化學教師對化學平衡移動學科理解的探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2]王軍麗.基于人教版和美國IB高中化學教材中化學平衡內容比較的教學設計[D].西南大學,2016.
[3]劉娟娟.“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學習難點成因分析與教學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4]呂霞.“化學平衡原理”意義建構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
作者簡介:
彭建明,江蘇省南通市,江蘇省栟茶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