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書望
摘 要:初中作文教學必須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寫作,富有個性地寫出自己對生活的觀察、體驗與理解,通過寫作來提升自己對生活、對人生、對生命的思考,讓寫作成為生活的需要,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從而促進做人與作文的同步發展。
關鍵詞:新課標;作文教學
教育部擬訂的《語文課程標準》清晰表明:對于各種不同的要求,需要具有責任感地講述自己的觀點,真摯的感情切實感受,形成科學理性的精神。為了讓孩子們全身心的投入到自然生活中,領悟山川秀麗的風采,進行情操的熏陶,身心的凈化,對生活產生更高的積極性,新課程標準中把寫作和平常生活相融合。教學生們寫作文時,一定要與現實生活緊緊相連,只有這樣學生們才能把作文寫得真實、感人。作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實踐。
一、 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文準備心理
幾乎所有的老師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許多學生寫作文苦惱,認為不知道從哪里開始寫,沒有思緒,以至于一篇普通的記敘文也寫不出來,沒有文采,好似記流水賬。那為什么學生總是覺得自己沒有思緒,就是因為他們缺乏生活經驗與感悟,所以寫作時就無從下筆。而且他們極少關注周圍的人、事件和事物,不能領悟和體驗生活。對作文不感興趣使他們不關注身邊以及社會上可以當作文素材的故事,所以沒有真正的情感,沒有對山河和美好的人生的感觸。而筆者認為,學生學習就應該有興趣或者去養成一個興趣,且留心處處皆學問,學會在生活中找“米”。對于語文教學我們應該重視的就是寫作水平,培養他們應對寫作的心理。
首先,要指引同學們樹立起“作文心理準備”的心理意識,從而使他們能夠獲得一個思維“定式”——寫作文需要運用的材料都來源于我所親身體會過的人、事、物。最主要的就是把自己的經歷詳細地表達出來。
其次,必須因材施教,根據他們活潑好動的性格特性,給予適當的教育以及方法來寫作,不能草草了事。一些初中生為什么畏懼作文,在當下的環境下,他們的生活乏味單一,他們的學習是他們父母以及學校的基本要求。因此,大腦總是空空的什么也沒有,沒有什么東西可以進行討論,更不要說感想了。真是如此嗎?我覺得并非如此,實際的問題是同學們沒有仔細地去觀察,這樣使得寫作無從下手。所以,若是想寫出好的文章就需要聰明的眼和敏捷的心思,利用喜好與情感,在平凡中找尋非凡,通過一般的事物找到特別之處。
二、 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1. 引導學生做到材料創新
道理論據: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由此可以看出,論據在一篇文章的重要性。一般學生在寫作中都會使用經典的案例用于寫作,或是舉例說明,或是用于論證文章的中心思想,但是這些名人事跡已經被引用了無數次,乏善可陳,屬于十分常見的,所以對于這些材料已經不再適合繼續使用,在今后的寫作中需要注重對于新穎材料的積累,老師可以在網絡上搜尋一些時政熱點作為學生寫作的素材,而不是局限于以往常用的舊素材,創新材料對于開闊學生寫作視野有著很好的效果。為此,必須激勵學生從報刊、電視廣播和互聯網中廣泛積累時效素材,讓他們知道每一年產生的一些新興事物,與時俱進,這樣就很好地處理了學生視野狹窄與寫作文時沒有素材的難題。
2. 引導學生做到語言創新
語言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尤其是近幾年來中外文化的快速交融,這給中文語言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一些流行詞匯開始出現在學生的口頭。這些新鮮詞匯的運用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同時,中國傳統文化賦予了語言的豐富性,研究中文語言是無窮無盡的,所以精美語言的積累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有著相當積極的意義。語言創新舉措可以借助拓展課外閱讀來實現,在日常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幫助學生挑選合適的閱讀書籍,注重語言的積累,同時在班級上也可以開展語言角,讓學生將日常積累的語言在全班范圍內進行分享。并且應該多多閱讀一些文章,觀看電影電視,收聽音樂廣播,瀏覽網絡熱詞,從中獲取靈感,巧妙地利用所得到的語句,使自己的文章得到升華,貼近生活,高于生活。同時伴隨著課程改革的進行,對老師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本人也在利用教學之外的時間進行了教學理論的自學,對各種各樣的教育技術進行了學習,同時還掌握了課件的制作。并通過大量的閱讀,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更有利于引導學生寫作。
三、 指導寫作技巧
傳統的作文教學花費時間較長,通常是老師先指導,告訴同學們審題、立意,指出寫作時應注意的問題,大約需15~30分鐘,最后在讓同學們開始寫。此方式的壞處是捆綁了學生的思維,學生根據老師設定的條條框框創作,顯得被動,這種教學方式很容易抹殺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此同時也會導致全班級的作文大致一樣的情況。為此,我們要運用自主式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先自己構思,如有同學寫的不全面,最后老師們再對個別的同學指導一下。比如指導同學們如何選擇閱讀材料,由表及里、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防止出現大量素材堆積的現象。
四、 組織個性評改是重點
學生對于自己所創作的作品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學生創作完成之后,老師可以將學生的作品在班級上進行公開性的評價,讓學生自由的對文章進行評論并讓學生根據大眾所給出的意見進行修改,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自己的文章養成自我檢查的習慣,對于文章中的一些明顯的語法錯誤進行更正。通過不斷的自我反省可以有效地提高寫作能力,在古代有詩人為一個字的使用而琢磨良久,這種良好的習慣都是為了更好的為作品而服務。于是筆者決定將修改的權利還給學生,由批改學生的作文為指導同學們之間互相批改作文,給同學們提供寫二次作文的機會。鍛煉學生互相修改作文的能力,讓學生明白字句提煉的重要性。
五、 做好學生作文素材的觀察積累
作文素材是學生寫作的源泉,要靠學生平時對生活的觀察。觀察生活既是一個作文的心理準備,也是一個作文素材的準備。法國藝術大師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一般說來,初中生的生活是單調的,從家門到校門,不是上課做作業,就是吃飯睡覺,每天重復著兩點一線,所以學生作文內容空洞與生活的單調有很大關系。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的經典文章都是值得學生細細思索的,這些文章的經典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研究經典的時候,也不能局限于僅有的文章,需要延伸到課外書籍的閱讀上,同時在初中教材中,大部分的文章其內容都是關于生活細微之處的描寫的,這也提醒學生要留心觀察生活,善于從生活中獲得寫作的素材。事實證明,善于寫作的人對于生活中的細微觀察能力是相當強的,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中也蘊含著大量的真理。
魯迅先生正是善于觀察才能創作出《故鄉》,“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的楊二嫂形象躍然紙上。曹禺細心觀察,才能將周樸園描寫得詳細周全,給人留下了他頑固、保守、自私、自負的深刻印象。
六、 要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
其一,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學習到很多的寫作技巧,尤其是一些經典的文章,其中包含了眾多的名句名言,如《宋詞》中很多名篇中的經典詞句都可以作為學生寫作的素材,由此可見閱讀對于學生的積累是十分重要的。
其二,學生訓練寫作能力,其目的就是學生能夠將自己的作品寫得更有深意,幫助學生創作出更加有水準的作品,想要實現這些目標,僅僅依靠不斷的寫作訓練是難以實現的,通過閱讀就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文章構造能力,一些經典佳作中的思想情感十分豐富,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可以學習到一些常用的情感表現方法,這是在自己訓練中很難學習到的,只有通過閱讀才能實現。同時,這也給老師的指導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于學生所閱讀的內容要嚴格把關,選取一些有益的閱讀書籍才合適。語文教學講究讀寫結合,應指導學生加強讀與寫的聯系,讀中悟寫,讀中學寫,把閱讀和學習文章寫法結合起來。
七、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要注重對于日常寫作能力的提升,在平常的教學中一定要注重積累,同時寫作能力的提升,是依靠不斷的訓練而實現的,即使是再有天賦的學生也要通過不斷的訓練才能在寫作方面獲得提升。教師要和學生多多進行交流,交流的目的在于及時掌握學生的寫作能力,并且還能及時的分享寫作心得。在今后的教學中,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教學需要特別重視,各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參考文獻:
[1]房凱.淺談新課標下的作文教學[J].新課程·中學,2014(5):173.
[2]李蓉齡.淺談新課標下作文教學[J].科技視界,2014(27):253.
[3]支軍.關于新課標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探析[J].初中生優秀作文,2015(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