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愚??
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抓住學生興趣是高中生物教學中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那如何才能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呢?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導課往往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催生學生主動學習的情緒,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那么怎樣導入才算是高效的導入呢?在教學中我根據高中學生好奇心、求知欲強的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導入新課方法,引導學生從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把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思維調到最佳狀態,從而達到讓學生主動探究的目的。筆者依據高中生物教材并結合自身的經驗,談談生物教學中導入新課的幾點方法。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導入方法
一、 利用新舊知識的聯系導入,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這是高中生物課堂中最為簡單、直接、有效的導入方法。對于高中學生來說,知識的不斷積累和抽象邏輯思維的形成,使學生分析、推理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根據這一特征,教師對知識聯系性較強的教學內容,抓住交接點,采取復習引導的教學方法從原有知識向新知識過渡,這不僅使舊知識得到鞏固,還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從而對于新知識的理解有很大啟發,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如在必修2《基因的表達》這一節中,轉錄和翻譯都與上一節“DNA的復制”有許多相關的要素,所以我們可以在導課時先復習回顧DNA復制的模板、原料、能量、酶、過程、產物等因素;回顧完之后,讓學生自己尋找轉錄和翻譯與DNA復制有什么不同。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還讓他們在學習轉錄和翻譯的模板、原料、能量、酶等因素時更加容易理解。最后我們還可以制成一個表格,把“DNA復制、轉錄、翻譯”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都放進表格中,全面總結這兩節的知識點。
二、 通過調查展示法導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調查法導入是讓學生完成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調查,調查要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讓學生感覺到所學的知識就在自己身邊,在課堂上他也能像學者般展示自己調查思考的結果,而不是單純地作為接受者來聽課,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大增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可以讓學生自己測量每日不同時間的溫度并相互比較,讓學生主動探索自己身體的奧秘。
三、 利用實驗操作的方法導入,激發學生對生物課的學習興趣
生物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新教材中的實驗探索是課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某些章節時,教師可演示富有啟發性、趣味性的實驗,同時提出若干思考題,通過實驗中生動、鮮明、新奇的實驗現象,既能增加課堂趣味性,又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主動地探索新知識。如在講授《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時,可以先給學生演示滲透作用的經典實驗,同時提出問題:“漏斗內的液面為什么會升高?””如果用紗布代替玻璃紙,漏斗內液面還會升高嗎?”“如果把燒杯中的清水換成等濃度的蔗糖溶液,結果會怎樣?”進而引導學生總結:“滲透作用的要素是什么?”“如果把細胞膜看作一層半透膜的話,我們的細胞會發生滲透作用嗎?”這樣的引入,由淺入深,過渡自然。
四、 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導入法,增強學生學習生物的親切感
生物學本身就是一門生活中的科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日常生活中與學生所學內容有關的物品、現象和事件,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農業生產問題等引入新課,使學生對生物學產生親切感和實用感,激發學生探究知識欲望。如在講《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時,就可以利用“減肥”這個話題:“為什么有些人每天只吃素,卻依然很胖?”可以引出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糖類可以轉化成脂肪。我們還可以順勢再提幾個問題:“為什么減肥這么困難?”“人是不是脂肪越少越好?”學生已經迫不及待地到課本中尋找答案了!
五、 設置懸念導入,創設探索知識的良好情境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學實際,適度的設置懸念導入新課,是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手段,它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又能創設出探索知識的良好情境。如在《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中可以通過圖片展示犯罪現場血細胞DNA電泳圖譜和警方懷疑的三個嫌疑人A、B、C的DNA電泳圖譜,讓學生去猜測誰更有可能是兇手,激發學生興趣,自然引出新課。
六、 “詩歌名句”導入法,用科學和藝術的雙重熏陶,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適當運用詩歌輔助生物課教學,活躍課堂氣氛,促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提升思維。如“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在美妙的詩意中引出螢火蟲,進而提問:“螢火蟲為什么要發光?螢火蟲發光的過程有沒有涉及能量轉換呢?”進而引出《細胞的能量“通貨”——ATP》。當然,除了詩歌名句之外,用諺語、謎語等也能起到相似的效果。
當然,或許大家上課時還會用到更多、更有效的導課方法。但無論怎么導入,我們的目的是抓住學生興趣,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與學生的認知實際,遵循科學性、啟發性、針對性和趣味性的原則,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和完善導入策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作者簡介:
張若愚,山西省陽城縣第一中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