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利娜
摘要:“互聯網+”時代到來給中學數學教學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如何應對挑戰,搶占機遇,是數學教師面對的時代課題。本文綜合分析了“互聯網+”與數學教學之間的影響,以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成長進步為主旨,探討了融入“互聯網+”的思路、方法和舉措,真正讓數學教學過好網絡關、時代關,不斷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
關鍵詞:中學數學教學;“互聯網+”時代;融入探討
“‘互聯網+行動計劃”已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隨著網絡終端普及和全民“互聯網+”時代來臨,信息網絡給數學教學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尤其中學階段,學科系統性邏輯性強但直觀性易懂性不夠,學生求知欲強但鑒別力弱,亟須我們主動出擊、應勢而為,緊跟時代發展、緊貼教學目標、緊扣學生訴求,把挑戰化為前進動力,最大限度發揮互聯網的“+效益”,有效增強數學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
一、 “互聯網+”時代對數學教學帶來多面影響
作為信息時代的logo和代名詞,互聯網正無孔不入地深刻影響著青年學生的思維理念和生活方式。新興的“互聯網+”獨具特色,對傳統的教育模式帶來不容小覷的沖擊和影響。對從實例到概念、從概念到法則轉化快、要求高的數學教學來說,主要帶來了五個方面的挑戰。
(一) 信息傳播便捷,對數學教學的時效性提出挑戰?!盎ヂ摼W+”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不再受地理距離限制,傳播難度大大減低,特別是當下中學學生,從小對使用網絡十分熟悉,對新事物接收能力強,大多“抱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長大”,獲取網絡信息如“探囊取物”,這對教學時刻與外界接軌的要求更高。如果對時下的熱點問題、新生問題“嗅覺”不敏銳,只靠基本教材一板一眼講授,等到學生遇到網絡迷惑、不集中于上課時,教育就會被動,教學成效打折,削減了數學學科魅力。
(二) 表現形式多樣,對數學教學的方法創新提出挑戰?!盎ヂ摼W+”時代成長起來的學生有很深的“眼球情結”,相比“三尺講臺一張嘴,外加教案PPT”的傳統教學,集“聲、光、電、影、音”于一體的網絡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如果數學教學不在方法手段上進行創新探索,情景創設、互動方式還是傳統化、模式化、簡單化,將難以激發學生參與激情,精力會被“互聯網+”“拐走”。另外,部分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搶跑”,提前自學和預習,把上課當展示平臺,讓其他學生缺少了良好的情感體驗,容易導致其他學生缺失數學學習的興趣及信心,需要不斷豐富方法手段,統籌調配教學,讓學生學習實現整體提升。
(三) 資源豐富繁雜,對數學教學的內容遴選提出挑戰?!盎ヂ摼W+”顯著的特點就是具備各種海量的豐富資源,每名參與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菜”。相比之下,傳統的數學教學舉例都是“車動算速度”“抽獎算概率”,內容單調,千篇一律,學生得了“厭食癥”,往往會“臺上說破嘴,臺下無興趣”。教師應該及時跟進學科前沿,了解掌握最新呈現的與學科密切相關內容,讓教學新而活。否則就會出現:一是所講所授內容過時、干癟、乏味;二是學生了解掌握與課堂所學內容不一、節奏不一;三是學生對課堂教學失望、藐視。
(四) 暗藏學習隱患,對數學教學的把關定向提出挑戰。信息網絡的內容良莠不齊,有的是名師教學視頻,有的是“考試寶典”,有的是“狀元筆記”,但并非都貨真價實、完美無缺,誤解、漏解、歧解百出,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青年學生正處在好學階段,眼睛看得多,鑒別能力弱,容易誤入歧途。一方面如何跟進網絡情況,明辨是非;另一方面如何引導學生科學合理用網,不依賴網絡、不迷信網絡,是數學教師不能回避的課題。
(五) 技術含量較高,對數學教學的師資水平提出挑戰?!盎ヂ摼W+”技術裂變式發展,信息量呈幾何級數增長,對作為教育組織者和實施者的數學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既要練好“看家本領”,更要練好“網絡功夫”,兩手都要硬、兩手都有力。但目前部分教師隊伍信息化素養不高,不會用網、不善用網進行數學教學的現象仍較為普遍,造成了開展網絡教學受制于“人”的尷尬局面。而“互聯網+”出來的東西不斷更新加碼,更需持續提升應對、引用能力素質。
二、 “互聯網+”時代可助力數學教學跨越發展
(一) 能夠搭建抽象與直觀之間的橋梁。網絡形式多樣、包羅萬象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理解數學中的抽象內容時變得更直觀,搭建了橋梁,提升學習效率和成績。
(二) 能夠搭建復雜到簡單之間的橋梁。數學中的數學算法、概率統計等內容,沒有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持,對內容實質的理解困難較大,運用一些已經成型的網絡大數據和軟件技術,能夠讓復雜問題簡單化,理解起來容易高效。
(三) 能夠搭建教方與學方之間的橋梁?,F有微信群、QQ群、微博等互動平臺,已經深入大家的生活,可以借用這些平臺,讓教師與學生、學校與家庭交流更加日?;?、頻繁化,能及時收集大量反饋信息,便于有效溝通調整,讓學習突破時空限制。
(四) 能夠搭建“知一”到“知百”之間的橋梁。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內容,學習更多與學科相關知識,真正做到舉一反三。教師也可以根據授課內容,結合網絡資源,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習得更深入、更現代。
三、 自覺把數學教學融入到“互聯網+”時代中
(一) 要樹立精準“互聯網+”的教學意識。網絡信息條件下的數學教學,其本質仍是實現新課標提出三維目標,以學科知識和數學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為學生學習的主要目標,因此不能把教學本質丟了,要始終抓住中心來科學合理使用“互聯網+”內容,就是怎樣讓學生學習更多的學科知識就怎樣使用,怎樣能夠提升學生的數學技能就怎樣吸納,怎樣能夠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就怎樣結合。防止出現一味依靠互聯網、一味拒絕互聯網,也防止不知、不懂、不學、不用“互聯網+”的現象發生。
(二) 要堅持密切發展同步推進的教學理念。網絡信息條件下的數學教學必須順應時代潮流,跟上時代腳步,合上學生認識節拍,確實讓信息網絡的運用充溢到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考試、評價等各環節。要緊盯社會關注、學生關心的新事物、熱話題,用學科知識及時跟進解讀,讓學生用新知識解決問題,增強收獲感和體驗感,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要結合學生知識背景和認知結構,及時采用當前新科技發展新社會現象創設教學情境,防止生捏硬造、刻意為之,讓學生順其自然走進適宜的學習情境中。
(三) 要強化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的教學導向。數學教學說到底是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的,尤其是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具有很強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邏輯性,對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特別是在培養人的思維方面,具有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在利用信息網絡組織教學過程中,必須以促進學生成長進步為主旨,讓“互聯網+”真正給力數學教學,讓服務作用最大化。關鍵是把融入“互聯網+”時代作為使命任務,切實網羅優質教學資源,提供課余生活平臺,搭建解難幫困渠道,讓學生搭上信息快車。
(四) 要改進創新課內課外互融的教學方式。充分把“互聯網+”的資源融入授課教案,尤其是形成讓學生喜愛的個性化教案,增強教學吸引力和針對性。要區分層次設計和利用網絡資源,針對部分學生網絡運用能力有差異的實際,既要專注在課上讓學生把基本教材吃準吃透,又要給予一定教學余量,讓部分學生在課外能繼續深入學習。要吸納專家學者授課資源與自身創新授課形式相結合,豐富授課形式和評價語言,把每一堂課都打造成高質課。要充分利用網絡技術,打造學生、家長、教師以及學校之間的溝通反饋平臺,拓展互動渠道,強化綜合效益。
(五) 要建強能夠駕馭信息網絡的教學隊伍。融進“互聯網+”時代的數學教學,網絡是硬件,人才是軟件,必須軟硬兼施、雙管齊下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探究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師資力量很大程度決定質量水平。要加強任職培訓和崗位鍛煉,提升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打造既懂“線上”知識、又精“線下”工作的復合型隊伍,促進教師在“互聯網+”形勢下,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由傳統的靜態知識占有者成為網絡動態知識的研究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