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秀娟??
摘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能想辦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戲,活動時能與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難能一起克服。”重視幼兒合作能力的發展尤為重要。
關鍵詞:幼兒;小組;合作
一、 引言
小組合作也叫小組合作學習,它改變了傳統意義上教師教和幼兒學的方式,將大班化學習變成了小組化學習,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新型教學組織形式。讓幼兒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學習,能喚醒兒童主體意識,提高兒童社會交往能力,為后繼學習及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近年來,我園課題組教師針對大班幼兒小組合作學習進行了許多探索與嘗試,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
二、 創造幼兒小組合作的機會。
合作有利于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養成,有利于幼兒各方面的發展,它是幼兒進入社會,適應社會應具備的基本技能,但是,如今的孩子絕大多數還是獨生子女,合作能力缺失已成為他們的通病,作為教師要善于發現每一次能讓幼兒合作的機會,有意識地為幼兒創造、提供小組合作的機會,讓幼兒在實踐當中學習小組合作,培養兒童同伴合作的社會性能力。比如:創設游戲中小組的合作,在表演游戲、建構游戲中,讓幼兒與同伴之間通過共同協商、友好合作、使游戲順利開展;生活活動中小組成員共同努力養成各種好習慣,為小組爭光;美術活動中小組合作鋪桌布、整理材料、布置班級環境、制作連環畫;特殊節日活動中小組合作進行勞動人員的采訪活動、新年舞會的節目小組編排、海報的小組制作等。
三、 合理地構建合作小組。
(一) 小組組合的形式。
1. 自由組合的小組。
幼兒可根據自己的需要、興趣、個性,自由選擇合作的伙伴,形成合作的小組,這種寬松和諧的氛圍,給予幼兒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使合作效率明顯提高。
2. 有意安排的小組。
有時我們也會嘗試有意識地對小組組合模式進行安排:如把性別不同的幼兒分成一組,使幼兒能通過性別間的合作,學習異性的長處;如把能力不同的幼兒分在一組,使能力強、中、弱的幼兒通過互相合作,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以提高;如將水平相似的幼兒分成一組,使幼兒通過平等合作,而從中獲益。不同模式的分組可以一定程度地影響幼兒的游戲水平,讓幼兒發揮更大的潛力,形成不同幼兒優勢互補的情形,從而達到更好的活動效果。
(二) 小組的規模。
在幼兒開始學習合作技巧時,應該以小組活動為主,人數4-5人組成的小組比較靈活高效,它比較方便于隨時調整配對形式及人員搭配,有助于提高學習的效率。不同的合作活動對小組規模也有不同的要求,開展靜態性的活動時,小組的規模可小一點,而動態性的活動時,小組的規模可大一點。
新年海報制作小組中,第一次活動,孩子們自由組合,有的3人一組,有的7人一組,居然有兩個9人一組的組合。孩子們說:“我們人多畫得比較快。”觀察中發現海報制作中人數較多的小組,不僅每個組員所分配到的任務有限,達不到訓練的效果和強度;規模太大也使部分偷懶的幼兒有了逃避責任的空間,對全體幼兒發展不利,也不利于小組團結氛圍的形成。人數較少的小組導致任務完成時間太長,針對小組規模出現的這些問題,我們讓孩子們進行了討論。第二次的小組組合海報制作中,孩子們將海報繪畫工作進行細分(有畫人物、有裝飾花邊背景、有涂色等),并結合表格進行記錄,這樣孩子們能更清楚地知道每個小組需要的人數,再加上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孩子們對人數的選擇就謹慎了,不再是認為人數多,就能夠畫得快了。他們的組合大概在4-5人左右。在這次的海報制作過程中表現就較融洽了,使用合作語言的頻率也越來越多了。如,“我這邊畫好了,位置給你,你再涂,好嗎?”當小組成員遇到問題時,其他幼兒也能積極地回應,并一起配合。第二次的活動,因為小組規模適中,孩子們配合默契,設計出來的海報作品進步較大,主題較突出,表現的形式也多樣化了,孩子們在不斷地摩擦碰撞中學會謙讓,等待、共享、分工合作的技能,同時也更讓他們懂得了合作并不是人多就可以完成得快,完成得好。合作人數要與他們所需達成的任務有著很重要的關系,比如在這次的海報制作活動中需要的最佳人數是4~5人。
(三) 小組長的確立。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長是“領袖”,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小組中有人實施“控制”,小組的共同任務就容易完成,小組長職責或作用的發揮直接影響著小組合作的質量。在小組合作中,我們引導幼兒討論“誰適合擔任小組長?”“合作中小組長應該如何做?”等。通過討論,共同制定出小組長擔任的要求及其參與活動的規則。小組長的推薦形式,剛開始會由老師指定能力強些的幼兒擔任,慢慢地就放手讓幼兒用自己的辦法推薦,為了造就平等機會,小組長也是可以互換的、輪流的。
四、 有效組織幼兒的小組合作活動。
(一) 小組協商,分工合作。
“分工”和“合作”這兩個詞常一起出現,“分工”在前,“合作”在后,良好的分工,是合作成功的一半。要使小組活動的合作行為順利開展,小組之間成員討論、協商產生明確的、將要承擔的任務,學習先分工再合作的方法,這是完成合作任務的關鍵。
新年海報制作第一次活動中,小魚組的成員們都到齊了,小熙說:“我們來合作吧!”,大家都點點頭,表示同意,說著小熙就從筆盒里拿出了一支筆開始畫畫。看見她拿起筆來,曉彤、飛飛、宇哲也去拿筆,飛飛和曉彤都想拿紅色的彩筆,飛飛說:“這是我先拿的,我要畫舞臺。”曉彤說:“我也要拿紅色的,我先拿到的。”兩人誰都不讓誰。在這次活動中,幼兒雖是一個小組,但成員們簡而言之地認為,大家圍在一起、坐在一起做事情,就是合作了,沒有在合作前進行任務的商量,分工;在合作過程中出現問題就爭搶,誰都不讓誰,這都是缺少合作意識、合作技巧的原因。針對小魚組在第一次繪畫合作中出現的問題與全班幼兒進行討論,引導幼兒了解在合作前,要進行商量、分工,確定每個人要負責什么樣的繪畫任務,這樣才能合作畫出更美的作品。同時針對爭搶筆的行為,我也引導幼兒探討,如果繪畫過程中出現問題,怎樣提出建議,怎樣與其他幼兒進行友好的談話。讓大家了解到只有互相理解,包容,才能從對方身上學到自己沒有的東西,才能使合作順利進行下去。經過這樣的談話,引發了他們共同商討出“等會你把筆用好了,能借給我嗎?”,“我們一起來畫××吧!”,多說“請”“謝謝”等。有了前期經驗的探討,孩子們合作得越來越協調了,同樣的活動繪畫主題,這次孩子們采納了教師的“先分工再合作”的建議,成員們個個都有著自己的小任務,有畫小朋友的,畫花邊的,設計背景的,分工明確,責任明確,他們個個都是這個活動小組的主體者,是“榮辱與共”“同舟共濟”的關系。因此,自然而然地就會產生一種集體責任感,愿意為小組的任務承擔一部分,也會更加努力地參與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而隨著合作意識的增強,在遇到問題時,懂得先想辦法,而不是想著抱怨、推脫等。同時也懂得了一定的合作語言技巧,如:我先畫另一邊的花邊,等會再來畫你這邊的。小魚組的追蹤案例中,可以看出我們設置的迎新舞會海報設計活動中,通過采取小組合作畫的方式,讓孩子們在問題情境中,產生矛盾、討論、再次合作,通過教師對幼兒合作意識、合作方法的引導,孩子們的合作能力顯著提高了。
(二) 強化小組合作行為的活動評價。
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要淡化個體,強化小組合作行為,把小組總體成績作為認可或獎勵的依據。通過教師的評價活動、小組的評價活動和兒童個人的評價活動,使兒童形成一定的評價能力,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評價他人;通過這樣的評價使幼兒感受、體驗合作的成果及快樂。如:在集體中分小組進行小記者模擬采訪展現,模擬采訪警察的藍藍組在宇宣組長的帶領下進入了場地,由組長首先代表大家進行自我介紹,然后開始采訪。“請問您平常的主要工作是什么?您為什么要當警察呀?警察抓到小偷以后會怎么處理?如果壞人逃跑了,要怎么辦?”擔任小記者的欣欣、淑嫻落落大方,自信地提出自己的問題,記錄員拿起記錄紙和筆坐到左側椅子上準備記錄,攝像師分布在左、右、中間,選取最佳的拍攝角度負責拍照和攝像,孩子們盡職盡力,看那架式,還真像那么回事!我用微笑的面容、肯定的語言說道:“你們組配合得真好,比上次合作練習時進步了!”臺下的孩子們熱烈地鼓起了掌,“太棒了”、“你們是我的好榜樣”臺上的孩子露出了會心的笑容,接著我請臺上的孩子講述他們合作過程,并對他們好的合作方式予以推廣。當幼兒的合作行為有積極的同伴合作效果,老師同伴及時給予鼓勵肯定的評價,能進一步強化幼兒的合作行為。
兩年多的實踐使我們發現在幼兒園大班開展的這種小組合作學習,讓孩子們相互間的交往能力得到很大的發展;讓弱勢的幼兒找到了親近的發展臺階,增強了自信心,讓強勢的幼兒學會了寬容;增強了幼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了理解別人的意思,學會了關愛;懂得要尊重別人的想法,積極為自己的小組出力加油。我們會繼續探索,讓小組合作學習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真正讓孩子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共同成長、共同發展。
五、 結束語
總之,我們將持續發展對大班幼兒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索,以期做出成就。
參考文獻:
[1]龐麗娟.《教師與兒童發展》.
[2]李生蘭.《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合作共育的研究》.
作者簡介:
賴秀娟,福建省漳州市幼兒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