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語文優秀的學生升到七年級以后往往存在成績“滑坡”現象,造成很多的學生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和信心。筆者試圖探究造成這種現象的成因,實踐小學語文與中學語文的銜接工作,避免“滑坡”現象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消除教育中的差異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學語文;銜接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很多語文教師發現有的學生小學語文成績很好,可上了初中語文成績明顯下降,造成這一現象的一大原因是小學語文教學和中學語文教學沒有做好銜接,這個問題必須引起中小學語文教師,特別是一線語文教師的重視,否則會無形淘汰一部分學生,嚴重地背離教育教學公平的基本教學原則。
一、造成這種原因的原因
筆者經過調查發現,在現行教育教學體制下,產生上述現象的因素如下:
(一) 授課環境的區別
小學是學習語文的基礎階段,教學目的和目標是教學生學會拼音、識字、寫字、簡單閱讀,考試注重字、詞、句的考查,要求不高、難度低、學習強度小,大部分小學生能在語文測試中取得較好的成績。而初中的考試,注重考查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要求比小學高,學生進入中學需要一定的適應過程。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少而簡單,知識點多是字、詞的記憶和簡單運用,側重于說、記和簡單的理解,考試時閱讀和寫作所占的比例不高。并且小學教師課堂上知識講解很仔細,語速慢,一堂課的教學內容相對中學來說比較少,對要掌握的知識點會花很多時間去講解、復習、鞏固,做到不厭其煩。而初中語文注重字詞的同時,更加重視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重點在閱讀和寫作,知識點增多,很多知識點不光需要記憶,還要考查它的靈活運用,更側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由于中學課程較多,語文教師能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有限,所以教師講課語速較快,一堂課的教學內容相對小學會有所增加,所以很多的知識點需要學生課下自我學習、自我消化、自我鞏固。
(二) 教學模式上的區別
小學教學模式是教師“包辦”式,教師在備課時面面俱到,教案涵蓋了一堂課的所有內容,甚至過渡語言都設計得非常完美,而課堂上對一個知識點的講解又過于精細,久而久之,學生對老師產生了過度依賴。
初中語文的課堂是“啟發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把課堂交給了學生,知識的傳授多在引導、啟示中完成。教師講課速度較快,一堂課的知識點較多,知識的講解不會面面俱到。由于作業難度加深和作業要求不同,初中教師很難做到對學生的作業精細化批改,課外輔導也只能做到培優輔差,學習要靠學生高度的自覺性來鞭策自己。
可見小學高年級和七年級語文教學在教授課環境、教學模式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距,這對于剛從小學畢業的學生來說,必然會感到吃力和難以適應。
二、 問題解決的思考與途徑
教育學、心理學的規律告訴我們:在中小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的;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培養他們獨立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教會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以此來實現教學目的。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讓學生適應中學的語文教學和語文學習,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及語文成績。
(一) 教師方面
作為小學教師,首先自己要從認知上提高認識。不光要領會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要求、內容,還要領會中學教學的目的、要求、內容,找出小學語文教學與中學語節教學之間脫節的地方,明確教學的目的性。
(二) 教學授課環境上的銜接
心理學家認為: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其身心已經開始走向成熟,學生到五、六年級時,已經不滿足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習模式,這時我們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學習潛能,老師要把課堂時間更多地留給學生,在教學上知識的傳授與理解不能面面俱到,要更多地去啟發學生的思維,注重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以便更好地讓學生完成中小學語文學習的銜接。
(三) 語文教學中學習習慣的養成
學習習慣的銜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開始走向成熟,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很多事情也能夠獨立地完成,在這個關鍵時期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尤為重要。可以實施如下的操作流程:
1. 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小學高年級要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盡快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比如開學初幫助學生制訂學期語文學習計劃、讀書計劃、寫作計劃等,并且監督他們忠實地完成自己的計劃。教小學高年級學生閱讀時,教師應教給學生速讀、略讀、精讀、朗讀、默讀的技巧,讓學生知道如何分析一篇課文,要掌握課文的哪些內容,如何做筆記等。在六年級時,小學教師要改變授課方式,把課堂的時間和空間更多地給予學生,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意識。
2. 培養自主意識。小學高年級階段,每次測驗要學生自己歸納總結要測試的知識要點,自主復習鞏固,考后自己找出失敗之處,總結教訓,吸取經驗。如此循環,堅持長時間后學生就會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老師也能平穩地讓學生過渡到獨立自主地學習。
3. 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小學高年級的教師應該有意識、有步驟地教給學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如課前怎樣做好預習;課堂上如何高效聽課;怎樣做好考前復習;作業時間該如何分配;測試后怎樣反思小結;課外如何提高學習效率;進行課外閱讀時,什么文章該怎樣讀等。總之,學生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后就會逐步過渡到獨立自主地學習,從而消除依賴心理,培養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
(四) 心理上的銜接。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還沒有升入初中之前,對中學充滿向往,一旦進入中學,新學校、新環境、新同學、新老師、新學科、新知識讓他們一下子無所適從,不能以積極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學習中。特別是一些成績較差的同學,他們往往自尊心很強,但缺乏自信心,情緒低落甚至產生厭學情緒,面對這些學生教師應認真分析其原因,不斷增強其信心,幫助他們在學習中找回快樂、找回自信、找回動力,努力讓學生在心理上順利走過這個艱難的過渡期。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和中學語文教學的過渡和銜接是必須引起重視的一個問題,解決好這一問題是擺在廣大小學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大課題。小學高年級語文起步教學階段,語文教師一定要多角度、多層次地去探究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對癥下藥,用自己的努力和探索使學生盡快適應中學的學習模式,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為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教育的均衡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簡介:汪永慧,貴州省平塘縣牙舟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