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穎??
摘要:閱讀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可是目前小學語文閱讀存在低效現象,學生閱讀興趣不濃。新課標倡導培養閱讀興趣,享受閱讀的快樂。文章提出“悅讀”,提升閱讀能力的橋梁的論題,從編寫和表演課本劇、抓住生活體驗、豐富文本內容等幾個方面,論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創設“悅讀”氛圍,實現由“閱”而“悅” 的飛躍的幾點體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悅讀;閱讀能力;教學策略
培養閱讀和寫作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中心任務。而實際教學中,學生閱讀積極性欠缺,閱讀教學效果不理想,如何實現閱讀到“悅讀”的轉變,享受閱讀之樂趣,真正構建“悅讀”課堂,經過多年的教學探討,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編寫表演課本劇,激發閱讀興趣
激發閱讀興趣,實現自主閱讀,是打造“悅讀”課堂的前提。通過創編和表演課本劇,可以激發閱讀熱情,提高閱讀興趣。
如教學《三顧茅廬》時,筆者采用編寫并表演課本劇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讓學生自主閱讀文章,找出文中塑造的關鍵人物(劉備和諸葛亮)以及提到的人物(張飛和關羽等),了解故事的主要情節,教師也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把握人物形象、了解故事內容。如(1)劉備是個怎樣的人?(2)諸葛亮又是怎樣的人?為什么忠于劉備?(3)劉備是怎樣訪得諸葛亮的?(4)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5)文章題目是《三顧茅廬》,“顧”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三顧”?(6)劉備第一、二次去拜訪諸葛亮,都沒見著,第三次準備去拜訪時,發生了什么事?(7)從課文中,你否看出劉備惡化諸葛亮的關系的密切?學生們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交流之后,再將課文改編為課本劇,學生就能抓住重點和難點,突出情節性和趣味性。
對課文深入閱讀之后,筆者改編的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改編和表演,首先是編寫課本劇,組長合理分工:有的負責音樂背景的收集和整理,為課本劇配樂;有的負責準備服裝;語文成績較為出色的負責改寫臺詞……組員們各負其責,對人物的動作、心理、神態等,共同研究,編寫的劇本且不說出色與否,孩子們主動參與、積極創新、樂于合作,構建了“樂學”“樂做”的閱讀課堂。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故事性比較強的課文較多,僅僅以三年級語文教學為例,這類文章就有《學會“查”無字詞典》《三袋麥子》《哪吒鬧海》《臥薪嘗膽》《掌聲》《金子》《雪兒》《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狼和鹿》《放飛蜻蜓》等,教師都可以設計改編課本劇的環節,通過改編課本劇,突出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更培養學生的合作和創新能力。編寫和表演課本劇,也讓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改編和表演課本劇,也是拓展閱讀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實現“悅讀”的主要策略。
二、 豐富文本內容,提升閱讀樂趣
優化閱讀教學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對閱讀內容感興趣。例如《日月潭的傳說》的閱讀教學時,筆者根據文本的特點,凄美的故事中有幾處的敘述猶如蜻蜓點水,一筆帶過,這給孩子們留下想象和發揮的空間,如“就在人們束手無策的時候,年輕的漁民大尖哥和水社姐自告奮勇,要去降伏惡龍”,大尖哥和水社姐“自告奮勇”,會怎么說、說些什么?“他們跋山涉水,披荊棘,歷盡千辛……”,他們是怎么樣跋山涉水的,又是怎樣披荊斬棘的,他們經歷了哪些困難……文章的這些“留白”,以及教師巧妙根據“留白”而設計的這些“補白”的問題,啟發學生發散思維、自由暢想,改變他們循規蹈矩、按部就班閱讀的模式,他們自然樂在其中,也激活閱讀氛圍。
《日月潭的傳說》的教學,考慮到學生對日月潭比較陌生,僅僅從課文的描寫中難以真正領略日月潭的美,筆者用多媒體展示出一張中國地圖,指出在中國地圖中有一個寶島臺灣,通過情境創設,學生了解到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再用多媒體呈現出一幅幅關于日月潭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日月潭的美。呈現日月潭邊的一座青山,告訴學生這就是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化身,他們死后還捍衛著日月潭。多媒體教學為學生呈現生動、直觀的情境,將日月潭和學生拉近了距離,更使這個古老的傳說更加生動,吸引學生的興趣,促使閱讀的欲望。
三、 注重生活體驗,促使情感升華
學生理解力弱、對閱讀感到困難,為此,閱讀教學中有必要將閱讀活動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生活經驗聯系在一起,促使學生主動閱讀。
例如,《虎門銷煙》講述的故事距離現在將近兩千年的久遠,這件事本身更與現在的生活相差甚遠,對于林則徐禁煙、銷煙的壯舉以及銷煙的意義難以理解和把握,難以被林則徐禁煙、銷煙的精神感觸不是那么深刻,而這則恰恰是文本的教學的主要要求和主要目標。而實現這個目標,需要突破這個難點,于是,筆者先用多媒體呈現出現在這個網絡普及、“低頭一族”盛行而導致的猝死、或者因為玩手機、沉迷上網而造成家庭失和、妻離子散等的現狀,以學生身邊的沉迷網絡、沉迷游戲的中小學生的偷盜、泡網吧、不務正業等的事實,觸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真正理解“網絡是現在中國的鴉片”的真諦,然后,巧妙地過渡到鴉片戰爭的史實中,呈現當時鴉片流入中國,各個層次的國民因為噬食鴉片而猶如行尸走肉,家中、路上、街道邊等躺著瘦骨嶙峋、半死不活的男女老少的圖片,讓學生意識到鴉片進入中國,改變了國民們的命運,再呈現一些鴉片給中國帶來的災難等材料,通過材料、圖片等的觀察和思考,學生意識到鴉片使國人體力下降、喪失勞動力、精神萎靡、家庭破散、窮困潦倒等,從而真正理解文章的主題,清楚林則徐禁煙的意義。
樂讀、悅讀是閱讀教學的較高境界,是師生們追求的終極目標,作為語文教師,應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化、趣味性、生活化,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發散思維、激活閱讀氛圍,讓學生愛上閱讀,實現“悅讀”的轉變,讓語文課精彩無限,魅力無窮。
參考文獻:
[1] 沈紅王毅.閱讀與悅讀——談小學語文自主性閱讀能力的培養[J].時代教育,2013(12).
[2] 馬秀珍.淺析小學語文“悅”讀重在實踐[J].新課程·上旬,2016(2).
[3] 陳興.“閱讀”和“悅讀”——淺論小學語文快樂閱讀教學辦法[J].新課程·上旬,2015(4).
作者簡介:張新穎,江蘇省新沂市新華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