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美術教育中,教師給予學生最為直接的評價是“像不像”,類似的評價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與發展。美術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對于該學科的審美、鑒賞、創造能力,如果單純地以“像不像”評價教學效果,顯得有些片面。本文從美術教育說起,通過對小學美術教育“像不像”問題的分析,最后著重闡述筆者結合教學實踐的三點思考。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教學實踐
一、 從美術教育說起
美術是人獲得想象形式、美化環境的基本方法,屬于藝術的一個子類。在小學,美術教學肩負傳授美術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任務,把培養小學生審美意識、審美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作為重要使命。其教學內容涉及水彩、水粉、國畫、調色、剪紙、貼畫、泥工造型、雕塑等。2016年新版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強調指出,要徹底改變過去那種單純構建課程體系,把提高與完善人的素養作為美術教育出發點,強調美術教育除了傳授知識與技能基本任務以外,要重點關注學生美術素養教育,站在“以人為本,促進發展”的高度來看,這也是美術教育本質意義上的回歸。
二、 關于對小學美術教育“像不像”問題的分析
1. 遵循小學美術教育的規律,尊重個體差異
小學生年齡小,缺乏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很難透過事物的表象去認清其本質屬性。一方面,小學生一般是從作品的顏色、線條等諸多表象來感知認識,對于作品所蘊含的內在思想、情感因素則領悟得較少,也很難做到從精神文化層面這個高度加以評述,所謂的“欣賞”大都是停留于一種愉悅心情的“觀看”。基于此,美術教師在教學時要重點指導學生對作品中的顏色、線條以及形狀進行形式分析,通過引導學生探索隱藏于作品后面的文化環境、政治生態、歷史脈絡等諸多背景與作品本身的聯系,深入體悟創作者的個性、品質、思想與作品的某種聯系,逐漸引導學生學會從表象看懂作品所傳達的內涵。此外,用“像”與“不像”評定學生作品的等第,這本身就是對美術教育的片面認識。美術創作技能并不能代表美術能力的全部,可能有的學生畫得千奇百怪,可能有的學生畫得惟妙惟肖,教師要尊重他們的差異,對創作能力稍差的進行針對性指導,使其美術素質能夠得到綜合提升。
2. 正視小學美術教育的現實,堅持激勵性原則
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模仿”的作用不可忽視,小學生美術學習興趣需要模仿來維持,技能的積累也需要模仿,很多時候,小學生就是在效仿名家名作中形成了對比,這也恰恰滲透了“像不像”的概念。在多數人眼中“像”代表了“模仿”得真實,說明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美術技能,反之則就是“不像”。對于“像”與“不像”我們不能一概而論,要知道“模仿”的過程就是小學生實現美術知識建構的過程。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尊重學生的選擇,對于學生點滴進步給予充分的肯定和激勵,幫助他們樹立美術學習的自信,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自己主動去發現和創造美。
三、 對小學美術教學的反思
小學美術學科是基礎教育的基礎課程,關于“像”與“不像”問題,不能一概而論,教師應該堅持實事求是,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小學生美術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1. 注重小學生繪畫技能的訓練
心理學家安得森認為“技能是一種程序性的知識,在技能訓練中掌握的認知方式才能得到廣泛遷移的可能性”。由此可見,小學美術教學技能訓練對于促進學生其他方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任何偏重技能訓練或偏重情感體驗的做法都是形而上學的,二者要相輔相成,相互結合。繪畫基本技能的訓練要貫穿于教學過程,關鍵在于日積月累,教師要重在引導,通過感性觀察、理性理解、記憶思維等教學環節完成美術技能訓練。如教小學生畫綠葉時,其橢圓形的長寬程度都要先讓學生通過眼睛去感性觀察,在具體繪畫時再讓學生憑感覺去指揮,整個教學過程既培養學生獨立觀察的習慣,同時又訓練了學生感覺的能力。
2. 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審美觀是人對客觀世界的審美把握,小學美術教育目標是基于學生本位意識的引導下實現個體審美能力的形成,因此,審美能力的培養要始終貫穿于美術教學的全過程。對于初次觸碰美術學習的小學生來講,在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有意識地進行審美導向,有利于幫助他們從小就形成用審美的視角去看世界,促成審美意識的提高。審美意識是將伴隨學生一生的重要的視覺意識。在美術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走進生活、走進自然,通過欣賞山川美景、任務風情,引導他們多聽、多想、多看、多做,這對于初始階段的審美能力的培養極具意義。總之,學生審美能力培養需要教師有一個正確的教育態度,如此,學生才能收獲芬芳。
3. 合理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指對美術教學的結果評價,評價起導向作用。在美術教學實踐中,鮮有教師重視反思自己的教學評價,教師一般做法是對于學生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技能”和“形式美”給評定的等級,重“術”輕“美”的現象普遍存在,殊不知這些學生已然變成了“制作工具”。由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表現出參差不齊,因此,教師要特別注重綜合評價運用,以肯定為主、以引導為先,充分挖掘每個學生內在的潛能。此外,美術評價要由單一走向多元,例如將教師評價、同學之間評價以及自己評價有機結合,使美術評價成為一種雙向甚至是多向的活動,這對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必將大有益處。
受傳統教學觀的影響,“像不像”已然成為孩子、家長和教師的一種審美方式。站在“以生為本促進發展”的高度看問題,我們真的希望大家從根本上改變這種觀點,不要再用“像不像”來評價孩子的創作,這符合新的“課標”觀。
參考文獻:
[1]李哲.淺談基礎教育中的風景寫生教學[D].遼寧師范大學,2011.
[2]王軍.美術鑒賞者的視覺張力心理及轉譯式鑒賞教學[D].廣西師范大學,2008.
[3]李曉敏.創新模式,構建小學美術高效課堂[J].科普童話·新課堂(下).2015,(9):40-40.
[4]朱平.“四像”“四不像”——談美術教研員的角色特性[J].中國美術教育.2013,(6):13-15.
[5]陳永萍.簡議小學美術教學[J].小作家選刊,2017,(11):118.
作者簡介:
劉婷婷,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