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高潔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教育事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根據2012年教育部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來看,教育信息化將成為未來十年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內容。教育事業的信息化,離不開校長的領導,因此,教育的信息化應當以校長信息化領導能力的提高為基礎。本文從學習共同體的建立為出發點,通過學習共同體的學習過程,實現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提高,推動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學習;共同體;信息化;領導力
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的信息化要求人們不能停下學習的腳步,只有這樣,人們才不會因為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而被淘汰。在教育領域同樣如此,基于信息技術的教育新模式已經逐漸形成,為保證教育信息化的順利發展,負責學校領導工作的校長應當不斷學習信息技術知識,提高對信息技術的掌握程度,并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學校日常管理工作中,使自身信息化領導力得到提升。為實現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提升,應當建立以信息化理論、實踐為核心的學習共同體,這不僅有助于校園內學習氛圍的形成,也使得終身學習的觀念深入人心。
一、 學習共同體的定義
作為社會構建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共同體理論是在社會構建理論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并且,目前的學習共同體理論已經得到了極大的完善,我國在學習共同體理論研究方面也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所謂學習共同體,行業領域內對其理解普遍解釋為學習參與者為實現某一學習目標而形成的集體,這一集體為完成學習任務而在學習過程中相互溝通、交流,將各自掌握的學習資源、心得等內容進行分享,進而實現集體內不同個體間的相互影響,促進人際關系的形成與鞏固。該學習共同體的組成個體可以是學生、教師和專家,共同體成員的組成越復雜,那么,共同體成員間的交流也就更加豐富、充分,在學習任務的指導下,共同體成員在相互溝通、交流過程中實現共同進步。
雖然,社會各領域對于學習共同體的具體內容存在些許分歧,然而,在學習共同體的屬性方面卻形成了共識。學習共同體的基本屬性包括主體、主體特征、條件、活動形勢、表現形式和作用范圍六個方面,其具體內容如圖1所示:
以上六大屬性是對學習共同體定義的概括性理解,無論以何種方式對學習共同體進行研究,其關鍵就是個體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通過相互學習、幫助,完成學習任務,實現自身的提高,因此,學習共同體追求的是一種雙贏的結果。
二、 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定義
對于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定義,應當從領導力、校長領導力以及校長信息化領導力三個方面,采取遞進式的分析,從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教育信息化下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具體內容。
1. 領導力
所謂領導力,是指為實現某一共同目標,對周圍人群的影響、指揮和控制能力,然而,領導力的存在并不是階級因素導致,而是個體間的相互合作,當共同目標消失時,個體間的相互合作也就失去方向,領導力必然消失。雖然,領導力在實際生活中不可或缺,但是,在社會學領域中,對于領導力的定義卻依然未能得到統一。在眾多的研究中,以楊思卓教授對領導力的模型構建比較具有代表性,他認為領導力是學習力、組織力、決策力、推動力、教導力和感召力的集合,缺一不可。由此可以看出,領導力是多種能力共同組成的,對領導力的分解有利于更加清楚的認識領導力的形成,實現領導力的全面提高。
2. 校長領導力
在特定的校園環境中,校長所具有的領導力就被稱為校長領導力。校長領導力是技術領導力、教育領導力、文化領導力、象征領導力和人際領導力的綜合體。在日常教學、管理工作中,校長需要靈活運用各種不同的能力,維持學校日常教學、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然而,校園環境受教師、學生、政策的影響在不斷變化,因此,校長領導力也應隨之進行調整,這也就意味著,校長領導力的內容并非一成不變的。
3. 校長信息化領導力
在校長領導力的組成中,其中就包括技術領導力,信息化領導力就是校長技術領導力的重要體現。美國教育學家布克(Burk)認為,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是在傳統領導力的基礎上,融合信息技術的一種現代化教學、管理能力。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校長對于信息技術在校園日常教學、管理工作中的廣泛應用表示認可,并且,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教育信息化的目標得以實現。
從校長的工作內容可以看出,其信息化領導力的形成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首先,校長需要從思想上認識到信息化領導力的重要意義;其次,校長能夠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制訂科學的計劃;最后,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的形成需要以能否帶領大家完成教育信息化建設這一最終目標為評價標準。
三、 基于學習共同體的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建設
根據學習共同體在形式上的區別,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建設可以分為實體學習共同體下的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建設與虛擬學習共同體下的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建設。
1. 實體學習共同體下的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建設
所謂實體學習共同體,是指以講座、培訓等形式進行的學習、交流,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提升需要通過以上兩種學習類型建立的學習共同體來實現,由于在實體學習共同體中,增加了相互之間溝通、交流的環節,從而實現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在實體學習共同體的幫助下,校長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有所增加,并且,通過在教學中增加教學案例的方式,進行情景教學,為后期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實踐奠定基礎。這樣一來,不僅完成了傳統知識培訓的目標要求,也借助學習共同體的互助學習模式,實現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建立與完善。
2. 虛擬學習共同體下的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建設
虛擬學習共同體是針對實體學習共同體來說的,網絡學習共同體(Network Learning Community)的概念來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基于網絡技術的虛擬學習環境逐漸形成,越來越多的人不僅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學習,還借助網絡對某一問題展開討論,這就是虛擬學習共同體的雛形。在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互聯網走進校園,校園內的虛擬學習共同體也就形成了。
虛擬學習共同體的構建并不是簡單的人與互聯網的組合,而是具有特定的因素推動,網絡技術的支持,使得網絡文化內涵的生成更加簡單,網絡上的用戶可以根據不同的文化內涵選擇與之相適應的虛擬學習共同體,這也就意味著,虛擬學習共同體對于每一位成員都是無約束的,成員存在明顯的不確定性。然而,這并不能說明虛擬學習共同體的適用性較差,恰恰相反,虛擬學習共同體對于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提升作用明顯。首先,互聯網為學習共同體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其次,互聯網使更多的人參與到學習共同體的討論中來;最后,互聯網打破了學習共同體的時間、空間限制。
然而,無論是實體學習共同體,還是虛擬學習共同體,校長在信息化領導力建設方面均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以及學校的發展情況,不斷調整、完善自身信息化領導力,實現地區教學、管理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靜文.國內外有關學習共同體研究現狀綜述[J].學周刊,2015,(01).
[2]程美,歐陽波儀.互聯網環境中學習共同體構建的探討[J].科教導刊(下旬),2016,(02).
[3]魏東.構建課堂學習共同體 建設新型學教關系[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4,(03).
[4]白超群.“學習共同體”概念界定重建[J].亞太教育,2015,(21).
作者簡介:
王超,高潔,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桑營鎮中心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