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新??
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我國高校對大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然而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在教學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主要包括教學方式相對單一;教學內容豐富而課時量有限,需要進一步整合課程內容;教學目標依然停留在對學生低階能力的培養上,而忽視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成果為本教育理念,以教學目標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全面診斷學生、研究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課程教學活動,并最終根據教學目標制定考核評價體系,從而將成果為本教育理念應運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中去,并且不斷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時效性,最終實現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成果為本教育理念;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改革
一、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設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的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教育,是服務于政治建設的,而如何能夠讓學生積極探索并將這種意識形態內化為自己的主流價值觀念,從而真正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值得研究的。為了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興趣,最終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必須進行教學改革。
二、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國的高校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然而,就目前我國的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實踐來看,依然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首先,教學模式相對單一。雖然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就在不斷地改革和調整,但是從教學實踐中來看,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還是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主,即在教學過程中依然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教師則以教材為中心,而學生只有被動地接受知識。有學者指出,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卻并沒有改變“灌輸”的姿態,唯一的不同是將“口灌”變為了“電灌”,多媒體教學的不但沒有豐富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模式,反而遭遇詬病。作為一門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它與其他的課程最大的區別在于,它的重點不只是在于知識的傳授,而更多的是為了育人,為了提高新一代青年的思想品德素質,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強制或半強制的灌輸式教學不但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反而容易造成思想政治理論的說服力下降,教育的有效性降低。其次,課程內容豐富而課時量有限。高校思想政治課包含的課程有:思想政治修養與法律、中國近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要,每門課程都涵蓋了大量的內容,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量相對較大。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完這些教學內容,并要求實現教學目標成效,這對教師來說是極具挑戰性的。如何能夠有效地在這四個學期里學完這四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并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也是課程改革的重點。第三,課程教學目標僅關注學生的低階能力的培養。所謂低階能力是指低層次的認知水平,主要用于學習事實性知識或完成簡單的任務。低階學習就是運用低階思維進行機械接受式的學習,低階學習的結果就是獲得惰性知識或呆滯知識,生成呆滯智力,難以遷移。從目前我國各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普遍還是以完成低階學習目標為主。主要表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單純的知識講授為主,學生只是機械地接受知識;在考核評價方式上,評價方式單一。目前大部分高校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核還是以閉卷考試為主,這種考核方式過于簡單,單純地依靠學生的分數來進行定量評價,這只能夠反應學生的低階能力。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這樣的低階培養目標顯然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 成果為本教學理念的解讀
成果為本教學(Outcomes-based Education, OBE),的思想和理念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其推廣者是William Spady,他認為“在教學體系中,圍繞學生經過教學過程應取得哪些關鍵成效而開展相關教學工作”。從以上表述中可以看出,成果為本教學理念強調以預期學習成效為目標,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始終圍繞預期的教學目標展開,并最終實現這個預設的教學目標。在成果為本教學理念中“學生”和“成效”是兩大核心,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并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從而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提升學生的能力。
成果為本教學理念對教學過程有著嚴格的要求,要想將成果為本教學理念應運到課堂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設計好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并最終對學生的教學成效做出適當的評價和反饋。
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診斷,認識和理解學生。全面診斷學生是實現成果為本教育理念的第一步,教師只有對學生心理特征、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等有全面的認識并且能夠理解學生的某些行為表現才能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和針對性的教學,從而為教學成效的實現奠定基礎。
第二,成果為本教學理念的核心是教學目標的設定;成果為本教學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所以教學目標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從導學部分起,就要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以便引導學生找到明確的學習方向,并在教學結束后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對課程學習進行評價與反饋。
第三,注重以激勵的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性。成果為本教育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處于主體性地位,所以在成果為本教學法強調要通過設定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學習目標,來激發學生獲得學習目標的信心和動力。與其他很多的教學方法一樣,成果為本教學法也強調學生與教師間、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學習,然而成果為本教學法更加注重的是學生能夠在課堂互動中有所改變和提高。
第四,注重對學生的學習成效的建設性反饋和評價。成果為本教學理念的核心是教學目標成效,必要的評價與反饋是檢驗教學成效的關鍵。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成效給予及時有效的反饋,并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以便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成效并得到不斷地完善和提升。endprint
總之,成果為本教學法要求在課程教學中,從課程教學設計到教學活動的實施,再到最后的教學成效評價都是緊緊圍繞期望學習成效展開的,從而不斷地提升和完善教學體系,達到期望的學習成效。
四、 成果為本教學理念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的應運
在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依然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主,很顯然在信息技術時代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進行必要的教學改革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關鍵。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來看,成果為本教學理念對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具有重要的作用。結合成果為本教學理念的基本要求,要將這種教學理念有效地應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中,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診斷
當代的大學生是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他們從小生活在一個信息四通八達的環境中,互聯網的普及使得信息的傳播更加迅速和及時,這也為新一代的青年們提供了一個更加開放的環境,他們每天都能夠接收到來自不同人的不同觀點,這也使得他們的思想更加的多元化。這對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是一大挑戰,成長在信息化時代的大學生,他們不論在心理特征上還是在能力結構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所以,成果為本教育理念付諸實踐的前提是要對學生進行全面診斷,教師只有在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并對學生的能力結構有了全面的判斷,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診斷。教師要教育好學生,必須要認識和理解他們。作為思想政治教師必須要對學生的心理特征、價值觀念、道德行為等有初步的判斷。在課程教學之前,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問卷,從而通過學生的問卷回答來了解學生的基本心理特征、學習習慣以及學生的學習需求等。其次,教師可以通過訪談和對話交流等方式來了解學生。教師可以選擇與學生面對面的交談來增進對學生的了解,也可以通過微信、QQ等交友軟件來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這樣可以更加全面地對學生進行分析研究,這樣不僅可以幫助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還可以增進教師和學生的感情,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最后,教師也能夠通過對學生學習行為的觀察來深入了解學生。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可以進一步地了解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態度和學習能力。
(二) 設定預期教學成果目標
成果為本教學理念特別強調要以教學目標為核心展開教學,所以預設教學成果目標是核心環節。教師教學目標的設定必須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首先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是必須要以課程內容為依據,明確學生掌握的知識范圍與應該達到的理解程度;其次,教學目標的制定必須要以學生的實際能力為依據,確保目標成果具有可行性和可評估性。最后,要控制教學成果目標數量,目標太多會影響學生的專注度,目標太少不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全面把握和理解,所以教學成果目標數量應該控制在3至4個。
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求,該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包括認知目標、能力目標、育人目標和情感目標。
認知目標,是指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把握。通過課堂學習學生首先必須掌握基礎性知識,包括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逐步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取向,加深學生對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
能力目標,是指學生通過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能夠將書本知識應運到實踐中,實現理論到實踐的飛躍。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論,學生能夠應運這些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并不斷提升學生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將學生塑造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
育才目標,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大功能在于育人,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教會學生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學會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斷提升自身修養。
情感目標,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最大之處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情感目標。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力,更重要的是它是直接服務于政治的,其最終目標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信心,加強新一代青年的政治認同感。將當代大學生培養為有道德、有責任的有為青年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中,必須要能夠要讓學生在情感上有所觸動,從而真正地將所學內容內化為自己的道德品質。
(三) 設計多樣化的授課模式
成果為本教學理念強調要把學生的學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構建知識體系,并最終將所學知識轉化為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成果為本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設計多樣化的課堂教學形式。但是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必須要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的基本原則。隨著多媒體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教師可以在互聯網輔助教學下不斷豐富和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比如專題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翻轉課堂教學等。這些現代化的課堂組織形式目的在于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的、民主的學習氛圍,從而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多邊互動參與教學,不斷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趣,不斷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最終實現預期教學成果目標。
(四) 注重評價成果
對預期教學成果目標進行必要的考核評價是教學改革中承上啟下的環節。對教學成果的評價既是對學生階段性學習的成效檢驗,同時也為進一步完善成果為本教育指明方向。建立健全成果為本教育理念的評價體系必須遵循全面性、客觀性和可行性的原則。成果為本教育理念下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成效的評價,應該從教學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入手。
教師方面要對教師的課堂教學和專業素養兩個方面進行評價。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最主要途徑。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在教學活動起著主導性作用,教師既要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又要組織教學,引導學生進行研究學習,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提升教學能力。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評價可以從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手段、課堂組織形式、師生互動效果以及學生的課堂表現等方面進行評判。endprint
教師的專業素養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發展,關系到教學質量。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是可以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升的,所以對教師的專業素養進行評價是促進教師自身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這對該課程的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評價教師的專業素養時,不僅僅要評判教師的知識儲備,更要評判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以及政治態度。
從學生的評價來看,要緊緊圍繞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目標展開。對學生的學習目標的考核評價主要包括了平時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時考核就是要對學生課堂表現、學習態度、課堂作業完成情況以及日常行為表現做出評價,平時考核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起到了很好的監督和控制作用。它可以很好地檢測該門課程的能力目標、育才目標和情感目標的完成情況,通過學生的日常學習行為表現,把握學生思想政治上的態度轉變情況。期末考核主要是通過考試的方式來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以及知識的應用能力。期末考核主要采取的是閉卷考試的形式,來考查學生認知目標的完成情況。當然在考試內容上教師也可以加入一些有助于檢測學生能力的開放性題目,從而達到對學生能力目標的考核。綜合應運平時考核和期末考試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思想品德素養、知識的掌握與應運情況等做出全面的考核評價,從而實現成果為本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 駱郁廷.改革開放30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發展[J].思想理論教育,2008(19):39.
[2] 鐘志賢.大學教學模式革新:教學設計視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99-100.
[3] Spady W.D.Outcomes-based Enducation: 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 [M].Arlington, VA: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1994:10.
[4] 顧佩華,胡文龍,等.基于“學習產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頭大學的實踐與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5] 郭鳳志.現代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路向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0):71-75.
作者簡介:劉新新,陜西省渭南市,渭南師范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