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提升高中課堂歷史教學的效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使歷史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由于歷史學科涵蓋內容廣泛性的特點,需要教師在教學時應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掌握正確的方法技能。因此,運用發散式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十分必要。本文將結合教學經驗,探討發散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發散式教學;應用策略
發散式教學是一種注重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在認真分析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以往講述式教學的弊端,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一、 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
問題情境的創設對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發散式教學,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創設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問題情境,使他們在貼近于真實的歷史氛圍中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并找到巧妙的方法正確地解決問題。由于高中生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形象思維能力,所以情境的創設可以讓學生與歷史環境相互融合,洞察到隱藏在歷史事件背后的問題。
在教學《辛亥革命》時,教師就可以提前在網上搜索電影《辛亥革命》,剪輯出重要的與課本內容相關的片段,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播放給學生看。也可以搜索一些有關歷史辛亥革命的介紹短片,讓學生詳細地了解革命的歷史背景。而后,提出問題“辛亥革命在我國歷史上取得了重大的功績,可是為什么它是一場失敗的革命呢?”讓學生結合觀看的視頻內容和課本中的材料對此問題進行思考。學生們通過思考發現辛亥革命之所以會失敗,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在當時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來說,資本主義的建國方案是行不通的。以帝國主義與袁世凱為代表的舊官僚、立憲派等勾結起來,從外部和內部一起絞殺了這場革命。從主觀方面來說,資產階級革命派本身也存在著許多弱點和錯誤。第一,它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第二,它沒能結合人民群眾的力量去抵抗。第三,它沒有建立起堅強的革命政黨作為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
在問題情境下,學生的思維有效地被調動起來,不但積極投入到課堂學習中,還能結合教師補充的資源對課本知識進行學習,達到了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
二、 鼓勵求異思維,提升發散能力
發散式教學最典型的特點就是讓學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與分析,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在學生思考問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打破原本的定向思維,努力從新的方向對歷史事件加以思考,在課堂上勇于發表自己獨特的想法與見解,培養學生的求異精神。
在教學《百家爭鳴與儒家思想的形成》時,教師不妨為學生組織一場“孔子思想對后世影響的利與弊”的辯論賽,讓學生提前搜集材料,找到充足的論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提到孔子教育理論的優勢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像“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舉一而反三”、“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等,都對現代教育產生了積極影響。然而,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孔子思想并不全是正確的。因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但是這種“仁”是有等級區分的。孔子認為貴賤有序,親疏有別。只有君臣與父子的關系是恒定的。這種思想具有一定的劣根性。而且孔子思想過于注重倫理與道德,卻不重實用,在當今社會早已過時,不利于人才的選拔,因此應該被淘汰。在學生辯論期間,教師只要充當觀眾就可以了,無需打斷學生的言論,讓他們在課堂上自由發揮。等辯論賽結束后,教師再結合自身的專業素養,發揮評價的功能,給學生的表現做出反饋與總結。
之所以鼓勵求異思維,是因為假使學生們的思想都趨為一致,沒有任何創新性,就會對學生以后的發展存在很多不利條件與隱患。在課堂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學生從新角度去論證問題,可以逐步培養他們的求異意識,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
三、 發揮想象空間,自主建構知識
想象是創新的最佳源泉。無論是學習哪一門科目,豐富的想象力都必不可缺。由于高中生的思想偏于理性,對待事物往往采取嚴格謹慎的方式解決,這不利于他們的全面發展。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他們自主建構知識的能力。
在教學《古代商業的發展》時,為學生分析完“市的變遷與發展”的知識內容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大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利用圖畫的形式,描繪出北宋人的日常生活,一定要突出明顯的時代特點。這種教學方式扭轉了以往的傳統教學局面,給學生的學習打開了一個新思路。在繪畫時,學生必須要仔細研究文本,了解北宋時期的突出特點,才能利用想象力將北宋人的生活場景勾勒出來。比如北宋時已經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現了早市和夜市。商人不再被官府所直接監控,所以各種店鋪林立,娛樂場所也是層出不窮等等。如果有學生能結合所學知識,將當時人們的生活場景簡單地還原出來,說明他不但擁有豐富的想象力,而且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把握也十分到位,教師要對其授予充分的表揚與贊美。
想象力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必經之路,也是讓學生主動地對歷史事物進行思考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給學生提供自由的學術探究時間,促進學生利用豐富的想象力對歷史問題深入思考,將自己學得的知識體系與創新性想法融合在一起,提高學習效率。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中運用發散式教學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升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要敢于突破傳統,解放學生的思想,讓學生通過發散性的思維巧妙地解決歷史問題,認知歷史事件。歷史就像一面鏡子,既可以照古,又可以喻今。而教師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在歷史的大舞臺上閃耀出獨特的光芒!
作者簡介:
葉尤良,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