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川
【摘 要】年初,審計署對內部審計工作的新規定對內部審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為了更好的貫徹落實新規定,本文站在內部審計目標提升、隊伍建設、手段改進、觀念轉變等角度對落實新規定提出了具體的建議與措施。
【關鍵詞】新形勢;改進;內部審計;認識;實踐
2018年1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以11號令頒布了《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對內部審計工作站在國家治理角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適應新形勢,內部審計部門必須盡快更新觀念,統籌審計工作管理,才能更好的發揮內部審計工作的作用。主要方略如下:
一、明確新的目標
目標管理是以目標為導向,以人為中心,以成果為標準,而使組織和個人取得最佳業績的現代管理方法。美國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其名著《管理實踐》中指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標,而是相反,有了目標才能確定每個人的工作。如果一個領域沒有目標,這個領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視。內部審計管理在新形勢下,也應首先明確工作目標,將部門目標融進企業目標中,通過對本單位及所屬單位財政財務收支、經濟活動、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等獨立、客觀的監督、評價和建議,促進單位完善治理、實現目標。
一是要依據國家管理規定,建立與企業發展目標相互銜接的內部審計目標管理體系。根據國家規定、企業目標,建立內部審計的發展目標,并落實到專業發展規劃與年度工作計劃中,用于凝聚審計人員,以更好地發揮其積極性與主動性。
二是應當根據所要實現的目標,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建立健全明確的內部審計制度,明確內部審計工作的領導體制、經費保障、管理程序、考核規范等,讓審計人員明確內部審計的管理流程,以便審計人員更好的提升個人業績,向著目標努力。
二、強化隊伍建設
強有力的隊伍是保障目標實現的根本力量,沒有人力資源的保障,目標就是空中樓閣、黃粱美夢,無法落地實施,取得切實成果。強化隊伍建設,應著重關注一下方面:
一是要建立與企業組織架構相配套的審計監督體系,使審計監督的組織架構能夠滿足“全覆蓋”的工作要求,且滿足強化“上審下”功能的基本需要。由于審計監督與企業業務實施的差異性,審計監督體系的構建應符合審計專業特點,不能用業務機構的建設思維建設,而應以審計目標的更好實現為目標,以投入產出效率更高為標準,形成切實有效的組織架構。
二是要配置具有管理視野、掌握內控規律、法律與信息化知識等且熟悉企業運營流程的復合型、高素質的人才梯隊。當前內部審計由財務向業務穿透、由基礎管理審計向戰略管理審計邁進,特別是經濟責任審計,要與企業最高領導者站在同一平臺探討企業經營管理問題,必須要具有相當水平的理論知識與實務經驗才能夠滿足現階段審計工作的要求。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與學習能力,是審計隊伍建設重要規劃內容之一,要能夠嚴把審計人員入口關。
三是要建立持續的審計人員培訓成長體系。很多審計人員來源于業務部門,離開具體業務工作崗位后,專業業務方面由于離開主流隊伍、信息渠道局限,加之業務繁忙,極易在專業領域方面慢慢被專業發展所淘汰,因此審計部門在拓寬審計人員知識面的同時,不應忽視業務“精尖”的持續教育。保持對審計人員專業方面的持續教育,是促進審計隊伍始終保持職業能力的重要途徑。
三、改進審計手段
當今社會,信息化深入人們生產生活方方面面,已經像空氣一樣融入到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信息系統的廣泛使用,大量的經濟業務活動通過網絡實現了無紙化、信息化,會計電算化的迅速普及和被審計對象對計算機信息經營管理系統的應用,使得審計環境越來越復雜。這些變化對審計的對象范圍、線索以及審計程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果審計工作人員只懂傳統手工審計,就無法從相關的計算機系統中獲得審計工作所需要的各種原始數據,也就無法對審計對象的隱性化、數字化和網絡化進行正確的評估。為了適應審計環境的變化,審計機構必須實現審計信息化。2015年12月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及相關配套文件,提出了審計全覆蓋的工作要求,要實現全覆蓋沒有現代化、智能化的分析手段很難達到,因此,審計手段的提升刻不容緩。
一是提高信息化審計的認識。要正確認識信息化技術在審計改革創新中發揮的作用,要消除畏難情緒,計算機審計在某一項目初見成效,要及時總結經驗,并適時推廣,逐步形成規模,實現信息化審計全覆蓋;要同步推進軟件平臺、人員培養、制度規定等配套建設,才能真正最大程度發揮信息技術在實際審計工作中的效能。
二是加強審計信息化平臺建設。設備配置應當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計算機和網絡設備不過于追求性能,而要以輕巧便攜為主,避免設備閑置和性能冗余。研發平臺軟件時,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前提下,也可以保留一些接口供基層審計機關根據實際需要拓展,一些優秀的小工具也能在審計系統內部共享交流、適度推廣。
三是完善配套制度。應該根據自身情況,進一步完善和細化有關規定要求,制定操作性強的具體工作流程,出臺量化可比的評價標準,做到審計信息化建設有法可依。審計工作中要注重對信息化手段的應用,做好傳統審計工作與審計信息化發展的交接和契合,創新審計手段的同時,保持優良傳統。要建立網絡信息數據監管和違規處罰機制,嚴肅打擊網絡竊取審計數據、泄露涉密審計信息和黑客侵入破壞行為,從制度上保證信息化建設有序穩步發展。
四、提升審計站位
新《規定》對內部審計機構或者履行內部審計職責的內設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本單位的要求履行的職責進行了擴展,增加了對本單位及所屬單位“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情況”、“發展規劃、戰略決策、重大措施以及年度業務計劃執行情況”、“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履行情況”、“境外機構、境外資產和境外經濟活動進行審計”、“協助本單位主要負責人督促落實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工作”等內容。內部審計人員要履行上述職責要求,必須要提高審計站位,把握政策,提高認識。
一是學習相關政策文件。充分領會國務院圍繞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背景,充分領悟《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中提出的審計要發揮保障和監督作用的內涵,明確政策落實跟蹤審計目標,從深層次領域發現國家政策措施執行、經濟社會運行中的突出問題和風險,從體制、機制層面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議,促進深化改革和創新體制機制。
二是學習公司發展戰略、規劃、計劃等方面的文件,以制定科學、針對性強的實施方案。實施方案的總體思路應從宏觀決策視角審視微觀經濟活動,從以監督為中心向服務保障與監督相互促進轉變,圍繞相關政策措施落實的總體情況和取得的效果,揭示落實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出現的新情況,分析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提出意見建議,為企業戰略決策的科學性以及能夠切實實施提供合理保障。
三是要了解企業重要資金投資方向、管控流程。審查資金投向是否與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規定有背離、境外機構、境外資產和境外經濟活動是否可控在控,避免企業重大投資出現損失。
四是要改變以前重“發現問題”為重“解決問題”。改進項目組織管理程序,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在審計過程的后期管理中,站在企業整體管控角度、站在被審計對象角度,對審計“發現問題”進行系統分析,找準形成根源,提出有質量的審計意見與建議,幫助企業通過問題的整改促進經營管理提升,讓企業通過審計取得切實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