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先輝
【摘 要】近年來隨著南充市新型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人口的快速流動以及向城市的加快聚集,給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結構布局的戰略調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教育資源優化配置,調整教育結構布局,為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提供文化支撐,是我們課題研究的目的所在。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教育資源優化;結構布局
不同于過去傳統的城鎮化建設,新型的城鎮化建設更為強調以人為本,統籌兼顧,更注重教育、人的發展與城市發展三者的和諧統一;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不斷提高人口素質”,“人的城鎮化”不僅僅代表著身份的轉變,由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更重要的是人口素質的提高和思維意識的轉換,這才能從本質上實現農村轉移人口的市民化。
高速城鎮化中人口、產業的聚集會帶來城市產業空間布局的重大調整,同樣也會導致教育結構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優化教育結構布局,使各級學校布點更合理;縮短城鎮、城鄉教育水平的差異;提升南充片區教育綜合實力,促進城鎮教育的一體化發展。
一、新型城鎮化與教育的連帶反應
新型城鎮化的大幅提速,各類資源快速向城市聚集,給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更高的平臺;教育的發展也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文化支撐。
(一)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通常情況下分為有形教育資源和無形教育資源兩大類。有形教育資源包括校園硬件設施、教育經費和師資力量等顯性資源,而“師資是優質教育資源的核心,是優質教育資源必要且充分的條件”。無形教育資源是指校園辦學宗旨、教學理念、學習風氣和相關政策等方面。
而優質教育資源在學術界并沒有明確的定義。有專家學者認為“優質資源是一個歷史范疇,將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和豐富”。
(二)教育資源優化配置
教育資源配置一直是教育發展研究的難點問題。由于城市之間地域之間不均衡發展造成各地教育資源分布不均,今年來教育供給相對不足的問題越來越凸顯,那么構建一個什么樣的教育機制來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改善教學條件,促進教學資源更為公平有效的配置成為一個廣泛的社會問題。
(三)新型城鎮化與教育的雙向作用
十六大以來,我國城鎮化發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以平均每年1.35個百分點的速度發展,城鎮人口平均每年增長2096萬人。2011年,城鎮人口比重達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個百分點,城鎮人口為6.9億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萬人;鄉村人口6.6萬人,減少了12585萬人;2016年,中國城鎮常住人口7.9億人,比上年末增加2182萬人,鄉村常住人口5.9億人,減少1373萬人,城鎮化率為57.35%,預計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
據有關資料表明,城鎮人口每提高一個百分點,GDP增長1.5個百分點;城鎮化率每遞增1%,經濟就增長1.2%。“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是世界通行的衡量一個國家教育水平的基礎線。據統計,在國家財政性教育投入上,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為7%左右,其中發達國家達到9%左右。早在1993年,中國發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就提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要在20世紀末達到4%。2016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38866億元,比上年增長7.57%,首次超過3萬億元。2017年全國教育經費統計快報顯示,2017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42557億元,比上年增長9.43%。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34204億元,比上年增長8.94%。2017年,我國GDP總量為82.71萬億元,也就是說,2017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再次超過4%,這也是我國連續第6年實現這一目標。
教育的目的在于實現人的城鎮化、農村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的發展;而社會的發展需要大量高文化素質的人來推動。縱觀我國城鎮化發展,大量財富向城市聚集,城市資源日益增多,使經濟得到高效的發展、公共服務事業的和社會治理日漸完善,為人的全面發展搭建了更為廣闊的平臺。同時,也不可避免的產生了許多矛盾,人口的快速聚集和流動也對教育資料的優化和合理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型城鎮化與教育資源結構布局調整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人口、產業的短時期高速聚集,必定會打破傳統的教育資源結構布局,要求教育資源重新配置,結構布局進入新一輪調整以適應和促進城鎮化的發展。
(一)城市、農村教學資源的不均衡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道:要讓13億人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然而,我國城鄉教育的差異仍然很明顯。
城鎮化進程導致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公共服務壓力驟然增加,對教育資源的需求,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執著追求,教學資源總量不足,供求不對等,優質資源奇貨可居,都對教育擴大容量,保障教學質量并穩步提高施加了巨大的壓力。教育資源在各級城市配置不均,優質資源往往在大城市、繁華區域集中,對人口的流向也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這一點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上表現得十分明顯。據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14歲以下農民工隨遷子女數量為1314萬,據預測,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會擴大到2000萬左右。
反觀偏遠地區,教育資源落后,教師整體素質偏低,教師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明顯少于城市,制約了農村教學質量的提高,很多當地人口不愿意就地入學,選擇到外地求學,更加劇了教育問題的凸顯。
(二)優化不同層級地區的教育資源結構布局
教育經費是發展教育的基礎保障。“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 4%是國際通行的衡量一個國家教育水平的基礎線,能從整體上反應一個國家對教育的投入水平。自2012年以來,我國已連續8年高于這一指標。但城鄉仍存在著分配不均的問題。除了加大對城鄉教育經費的投入,也應該建立城鄉教育發展共同體,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優質資料共享可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首先是建立城鄉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習機制,可以有效帶動鄉村教師提升個人知識,掌握前沿的教學手段,更好的投身教學;第二是學生之間的定期交流;第三是教學設施的共享,可以將一些學習用書、學習用書,教學設備共享,改善農村辦學條件;第四是網絡信息教學共享,信息化教學已經成為現代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全國很多優質院校都已經將多門優質課程上網,實現了網絡化教學,資源共享,這也為鄉村提高辦學質量提供了重要的途徑。
三、結語
教育只是一種手段,本質還是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社會的進步,城鎮化進程的發展也離不開人的發展。如何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如何調整教育結構布局以適應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仍是我們需要繼續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褚宏啟.城鎮化進程中的教育變革——新型城鎮化需要什么樣的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15.11
[2]李爽.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我國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問題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5.4
[3]馬肖華.城鎮進程化中我國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問題及對策研究[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8):34-37
[4]瞿振元.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N].人民日報.2014-09-10(7)
[5]余曉齊,王虹.新型城鎮化與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研究[J].中國科技縱橫,2014. (8):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