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智莉
摘 要:新一輪的英語課程改革提出了一個“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這促使教師思考這兩個問題:英語的核心素養是什么?通過怎樣的教學行為方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結合小學英語教學實踐,探討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課堂教學;滲透策略
一、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實質就是英語學科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品格。北京師范大學的王薔教授曾提出,“學生以主題意義探究為目的,以語篇為載體,在理解和表達的語言實踐中,融合知識學習和技能發展,通過感知、預測、獲取、分析、概括、比較、評價、創新等思維活動,建構結構化知識,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品質,形成文化理解,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1]。在小學階段開始滲透核心素養,已然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迫切需求。
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滲透教育嘗試
為了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素養,在小學英語的課堂教學中,有下面幾個“切入點”可以開展工作。
(一)優化學科育人目標
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育專家委員會理事長龔亞夫認為,英語教育應把“語言學習與思維認知、個人素質培養等結合起來,體現英語教育在促進人的品格與思維發展方面的價值”[2]。由此可見,英語學科的首要任務是育人,小學階段英語的教學目標不能簡單地處理為幫助學生認識單詞和掌握基本句型。優化教學目標就是要關注學生學習英語的情感體驗,注重感知、模仿等學習策略的引導,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興趣和大膽用英語表達的信心,進行價值觀教育。例如:在《人教版新起點英語》(三上)Unit3的活動部分Fun Time的教學中,設置“Homework:Make sandwiches for parents”的任務,對學生進行關愛家人和感恩父母的品格教育。
(二)創設真實的生活化情境
語言知識的學習不能脫離語境,有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更容易接受接近自己生活環境和體驗的學習內容。教師將學生所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同樣,語言能力的培養要建立在一個整體性的語言學習活動中,將知識學習與技能發展融入主題、語境、語篇和語用之中。也就是說,教師需要用發現的眼光去了解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社會經驗,創設一個恰當真實的情境。在一個契合的生活情境中,鍛煉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例如:在《人教版新起點英語》(三上)Unit3的活動部分Fun Time的教學中,首先利用學生的真實生活經歷“去秋游野餐”為整體情境來學習食物詞匯及句型“What do you want for picnic?”在學生真實的生活體驗情境下,學生不僅復習鞏固了本單元的語言知識(食物詞匯),還有效的進行了生活需求的表達(為去野餐做準備),實實在在地體會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
(三)設置問題培養思維品質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的能力就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教師要善于設計問題,用環環相扣的問題作為整個教學活動的內在邏輯和關聯,引導學生發展運用英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同樣在《人教版新起點英語》(三上)Unit3的活動部分Fun Time的教學中,以問題”What do you want for picnic?”激發學生的主動思考。通過對學生回答的適當總結,引出本課時的主要話題“Make a sandwich for my friend.”作為本節課主要的教學活動的邏輯引線。整個教學活動以學生解決這個問題而展開。學生通過采訪同學“What do you want in your sandwich?”這個活動對課文文本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然后通過思考、討論解決問題“How to make a sandwich?”通過圖文或視頻資料了解制作三明治的方法步驟,在和同學討論自己做三明治的方法步驟,并在不同的方法中學習借鑒。這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都得到了訓練。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滲透教育,不僅是實現英語學科價值,也是回歸教育育人初心,使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全面發展,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薔.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新挑戰[J].英語教師,2015(16):7.
[2]龔亞夫.英語教育的價值與基礎教育的改革[J].外國語,2014(11):18
[3]焦夢成.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J]學子(理論版)2016(15):82
[4]李建紅.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教學策略.http://www.xzbu.com/9/view-7482697.ht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