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喜
摘要:隨著新型城鎮化的不斷發展,鄉村空間在與城鎮空間不斷快步前進的對比中,愈能發現鄉村空間發展過程中的欠缺和不足,文章立足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闡釋新型城鎮化內涵,分析并解釋鄉村空間發展存在的根本性問題,提出鄉村依托新型城鎮化的時代背景,抓住機遇,發揮其主體能動性,在政策引導、資本引入、城鄉一體進程中,轉變鄉村空間發展結構和模式,實現鄉村空間有序、良性地發展,最終提升鄉村民眾幸福感。
關鍵詞:空間生產;新型城鎮化;鄉村空間轉型;民眾幸福感
一、空間生產
(一)空間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
在大衛·哈維看來,空間主要是一種社會空間,是特定關系的載體,空間不是簡單提供人類實踐的容器,其包涵了社會體系的結構性特征,社會空間的存在以自然空間為前提,通過人類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將空間中人之間關系建構起來,并在空間實踐中體現出對空間的控制、占有和支配關系,所以在哈維看來,空間是人化的空間,人在空間中從事各種生產實踐活動,并在生產實踐過程中構建和維系特定的社會關系,形成并反應著當時的社會形態。
馬克思在《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中表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歸根究底是因為資本在物質財富生產過程中,擺脫了前資本主義從事的使用價值的生產,轉而從事交換價值的生產,最終目的是為了財富的累積,本質是剩余價值的攛掇。法國新馬克思主義者列斐伏爾在《空間:社會產品與使用價值》中更加清晰地指出: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是區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重要標志,社會主義的生產包括社會主義空間的生產,“社會主義空間的生產,意味著私人財產,以及國家對空間之政治性支配的終結。這又意指從支配到取用的轉變,以及使用優先于交換”。這個觀點把握了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的根本區別,對研究社會主義城鎮化有出發點的意義。
(二)社會主義空間生產與資本主義空間生產
社會主義空間生產與資本主義空間生產本質區別在于空間生產首要價值旨歸。在新中國建立到改革開放期間,我國空間生產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急需的生活物質資料,集中力量搞生產,包括計劃經濟、人民公社化運動,明顯體現當時空間生產的使用價值要優先于交換價值,首要目的是解決溫飽問題。
資本主義空間生產是以價值增值為目的,通過占有雇傭工人勞動創造出凝結在商品中的剩余價值,并必須通過商品交換,將剩余價值轉化為可見的資本,再將資本投入到生產當中,從而不斷地獲得剩余價值的過程,交換價值優先于使用價值。此外,在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由于其自身發展固有的矛盾導致的經濟危機,更多資本家開始從“固定空間內的生產”轉向“空間生產”,即將本國工業化生產中過度積累的資本轉移到他國,利用他國的市場和廉價勞動力傾銷滯存商品并追求更多的剩余價值,早期最主要的形式便是殖民入侵。中國在改革開放后積極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資本家開始將目光投入中國這個擁有巨大發展潛力的空間,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低成本建廠土地價格,在國際資本吸引競爭中,國際資本更看重中國空間的“人口紅利”以及“土地紅利”,使得中國成功引進大量國外資本到中國投資辦廠,勞動密集型企業投資最為普遍。在資本輸出過程中,廣大發展中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日益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附庸”,廉價勞動力、生產資源和生活必需品的剝削,使得國際間貧富差距越拉越大。
二、新型城鎮化給鄉村空間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一)新型城鎮化內涵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深入闡釋了新型城鎮化的內涵,是“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管理格局,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運用列斐伏爾空間生產理論解讀新型城鎮化,是在城鎮空間生產進程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指導實踐,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以空間使用價值的生產為最終目標。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貫穿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全過程,同時也決定了我國現階段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充分調動資本在新型城鎮化空間生產中的活力,提升民眾生活水平和人民群眾幸福感。
(二)鄉村空間發展新機遇
改革開放后我國城鎮化建設困難重重,通過吸收外資經濟,將資本投入到空間生產當中,借鑒并批判資本主義國家城鎮化經驗,摸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道路。在資本生產城鎮空間過程中,對與城鎮發展緊密相連的鄉村空間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第一,改善鄉村居民生活水平。首先,鄉村通過對城鎮化建設所需要大量資源的提供,農民賺取生活費用,提高了收入;其次,城鎮資源向鄉村空間生產轉移,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第二,將鄉村傳統農業生產轉變為現代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生產力。新型城鎮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的支撐,隨著新型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與設備投入到農產品生產當中,提高農產品產量,供應城鎮。
第三,有利于鄉村空間改造,傳播現代文明。新型城鎮化強調城鄉一體化發展,以城鎮化建設帶動鄉村空間升級改造,利用城鎮化向外圍輻射功能,將鄉村空間發展與城鎮化緊密相連,整體規劃,并通過完善鄉村科學技術教育,以改變鄉村居民傳統落后觀念。
(三)鄉村空間發展面臨的挑戰
第一,農民土地權益保障機制不完善,城鄉差距加大。土地開發是新型城鎮化建設與鄉村空間生產的關鍵部分。城鄉土地價格二元分化,農村土地被迫以低廉的價格出售給城鎮,而城鎮土地價格遠高于買來的農村土地價格,巨大的土地差價完全被城鎮占有,土地出讓不公平。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與外擴,鄉村土地被頻繁征用,城鎮建設擁有土地使用優先權,鄉村空間發展地位進一步被壓縮與不平等對待。資本通過利用土地投資房地產開發、利用土地資源搞“土地金融”,城鎮資本越積越多,城鎮建設擁有比鄉村建設更多的優勢資源,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endprint
第二,鄉村空間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新型城鎮化強調以人為核心,重視生態環境建設,但在城鎮化建設發展到一定時期,城市資本開始部分向鄉村空間生產轉移,在部分地方政府急于發展經濟、追求利益的幫助下,收購土地,將原本城市建設中淘汰的高污染、高能耗企業轉移到鄉村,對鄉村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另有部分原鄉村企業為了滿足城鎮化建設的需求,獲得更大利益,從而盲目擴大生產規模,部分原本污染較重的鄉村企業再次擴大生產規模,對鄉村自然環境的破壞愈發嚴重。
第三,鄉村空間鄉土文化消逝,幸福感缺失。鄉村空間在城鎮化進程中往往都是被統一規劃,附庸于城鎮化空間生產。原本鄉村中遺留的文化古跡被無情推倒,傳統優良鄉村文化鮮有人繼承與傳播,此外,新型城鎮化通過調動資本的流動,主導著城鎮建設與規劃,即空間實踐,不斷發展的空間實踐對客觀物質條件產生新的需求,即空間需求,從需求到實踐再到需求,如此循環反復,有的只是“主體—客體”的二分思想,現代應有的實踐思想該是“主體—客體—主體”,未曾考慮到空間生產實踐最終價值旨歸——人。在現實城鎮化空間生產實踐中,人們重視的往往是空間生產效率,置身在城鎮化建設的場域當中,隨處可見“加快進度”、“多快好省”等大躍進式的標語,工人生產出住宅,最后卻因為高昂房價,而被自己親手生產出來的空間拋出場外,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通過勞動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自己的需要,隨后產生新的需要,進而通過勞動去追求幸福。但是,勞動如果發生在資本主導生產條件下,勞動將發生異化,這種異化勞動正是資本家剝奪剩余價值的手段,勞動帶來的不再是幸福,反而是不幸和痛苦,幸福感無從談起。
三、鄉村空間發展道路思考
對于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狀況,既需要肯定更需要反思與改進,積極直面問題,解決問題,將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運用到空間生產實踐中去,探索鄉村空間發展的新道路。
(一)搭建城鄉土地共同參與開發模式,推動城鄉一體發展
第一,規范集體土地管理,建立平衡城鄉利益的土地征用模式。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關鍵在于土地空間的開發與利用,要想處理好城鎮發展與鄉村的關系,以鄉村發展為堅實依托,實則需要最先要處理城鄉公平、社會公平問題。建立城鄉土地征用統一標準,將更多的土地紅利讓利給鄉村,讓資本充分涌入到鄉村的空間生產當中,推動鄉村空間建設與發展。第二,減少城鎮土地征用特權。新型城鎮化空間生產過程中,其空間隨著發展的進程需要不斷向外擴散,經常性僅僅因為城鎮化需要用某塊土地,用行政性命令占有鄉村集體土地,缺乏城鄉統一規范機制,要建立城鄉統籌規劃制度,賦予鄉村空間發展主動權。第三,擴大經濟投入,促進城鄉資源共享。通過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摸清鄉村空間發展缺陷與不足,針對性地提供技術支持和經濟保障,對于急度貧困鄉村,落實精準扶貧政策,改善鄉村發展面貌,爭取在2020年前全面實現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二)完善生態保護機制,強化環保意識
第一,建章建制,發揮政府管理職能。建立鄉村環境保護制度,依據生態環境保護法規定,制定符合當地鄉村環境保護的地方性政策、規章,明確權責,加強政府環境保護隊伍建設,領導牽頭,重點抓、重點管,淘汰被城鎮化遺棄而躲藏在鄉村中的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第二,發展鄉村環保企業,推廣使用綠色能源。要徹底改變鄉村生態污染問題,需要從源頭抓起,將因污染面臨淘汰的企業,可予以技術和資金支持,幫助其降低能耗、提高處理污水、廢氣能力和技術,推廣低能耗、無污染設施設備的使用與升級改造,重視鄉村居民利用清潔能源,如太陽能、沼氣,減輕環境污染。
(三)重視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提升村民幸福感
第一,制定鄉村文化保護機制。鄉村文化是鄉村發展的文化印記、傳遞鄉村記憶的重要載體、彰顯鄉村獨特魅力的核心。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城市文明傳播在鄉村的每個角落,相比于發達先進的現代文化,鄉村青年一代更青睞到城鎮生活發展,鄉村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問題愈發嚴峻,文化傳承缺少青年一代的參與,最終喪失活力,淪為回憶。政府應依據鄉村特色,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推動鄉村旅游,留住鄉村青年人才。第二,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新型城鎮化要滿足人發展的需要,必然包括鄉村居民發展需要,必須積極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醫療體系,切實解決鄉村居民衣食住行基本問題,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豐富鄉村居民的精神世界,提升村民辛福感。當然,“對于當代中國而言,更重要的是解放與發展空間生產力。尤其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空間生產力的低下、空間產品和資源的匱乏與民眾日益增長的空間需求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在確定的意義上,鄉村空間轉型與發展,不是超越歷史階段的烏托邦想象。
參考文獻:
[1]孫江.“空間生產”:從馬克思到當代[M].人民出版社,2008.
[2]武廷海.建立新型城鄉關系,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新馬克思主義視野中的中國城鎮化[J].城市規劃,2013(11).
[3]王志剛.民生幸福:社會主義城市空間生產的價值旨歸[J].社會主義研究,2012(01).
[4]王志剛.馬克思主義空間正義的問題譜系及當代建構[J].哲學研究,2017(11).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