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摘要: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有利于農村居民收入全面增長、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完善、城鄉經濟發展方式集約化,城鄉一體化快速發展。我國新型城鎮化存在的突出問題有:貪高求速、重量輕質、輕軟件而重硬件、忽略生態環境保護等。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中,李克強總理指出,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而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是推動人口城鎮化的關鍵。文章提出以下對策建議:加大對農村地區扶持力度、改革農民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進城鄉居民生產要素報酬均等化、采取多種形式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等。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城鄉居民收入分配;要素報酬均等化;城鄉一體化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中,李克強總理指出,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而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是推動人口城鎮化的關鍵。新型城鎮化的重心在于強調實現人的城鎮化,重點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的“半城鎮化”問題。目前我國有2.2億左右生活在城鎮的人口沒有城鎮戶口和享受不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待遇,“擁有農村戶籍,在城鎮就業;農民工在城鎮,家庭成員在農村;在城鎮獲得收入,在農村積累資本;在城市生活,根扎在農村”的例子俯拾皆是,大規模的農民工周期性的流動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給社會治理帶來了沉重的代價。
一、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作用
(一)新型城鎮化發展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
1. 新型城鎮化發展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首先,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實現就業后,耕地資源經過土地流轉集中在少數經營者名下進行生產,有利于農業生產規模化的實現;其次,由于繼續留在第一產業的農民數量減少,提高了農村地區人均資本存量,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有助于提高農民務農收入。
2. 新型城鎮化發展有利于城鎮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城鎮規模進一步擴展,這些新的住房、生活消費需求能夠有效拉動經濟內需。安居才能樂業,轉移到城鎮實現就業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首要需求是住房,這可以有力地帶動住房建筑和材料、室內裝飾和家用電器等一系列與住房相關企業的需求。
3. 新型城鎮化可以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同時還可以提高農業勞動力的邊際生產效率。一是城鎮化建設對勞動力資源具有大量需求,同時,第二、三產業的跨越式發展產生大量的就業機會,城鎮化建設與二、三產業發展為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有效緩解城鎮就業壓力;二是新型城鎮化發展在轉移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到城鎮就業以后,促進農業生產內部的農民數量減少,有利于農民邊際生產效率提高,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快速實現。
(二)新型城鎮化有利于城鄉經濟融合發展
建設新型城鎮化是城鄉地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鄉鎮企業發展集約化的重要著力點,其主要作用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體現:
1. 城鎮建設是城市與農村發展的溝通橋梁,城鎮發展為農民提供相關市場供求信息和農業生產技術推廣的便利,引導農民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進行農業生產的意識,可以逐步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生產的市場針對性。
2. 新型城鎮化發展可以充分發揮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優勢。完備的交通運輸設施可以有效聯接地理位置上分布分散的鄉鎮企業,促進鄉鎮企業強強聯合,避免同質化,促進鄉鎮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產品制造發明上不斷提高,還有利于經濟資源的節約,促使城鄉地區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3. 新型城鎮化拓展了農業生產產業鏈的增值空間,為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深入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道路。新型城鎮化發展有利于聚集資本、勞動力、技術、市場信息的綜合優勢,創造必備的物質基礎和外部市場條件,有利于企業擴大再生產、地方龍頭企業發展。
(三)城鎮化有利于農業現代化實現
城鎮化發展的目的是“以城帶鄉”,城鄉融合發展,破除城鄉隔離的現狀,一方面,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實現農民身份向產業工人轉變,不斷提高城鄉居民之間信息交換效率,助力農業現代化發展。
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突出問題
(一)貪高重快
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存在一些地方政府不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不重視科學規劃、輕視客觀經濟規律、貪高重快著重建設城鎮化的物質內容。存在如下具體問題:
1. 盲目進行以國際大都市、新城、生態城、大學城為目標的規劃建設, “建設—拆除—再建設”的不良循環模式產生了大量劣質工程,造成大量土地資源浪費,一是效率和效益水平都非常低,二是地方政府部門的公信力遭受質疑。
2. 部分地方政府部門注重形象工程建設,例如競相建設市政中心、豪華會展中心、大馬路、大場館、大綠地等,而居民生活真正需要的住房等民生工程需求又極度缺乏關注。
(二)忽略質量
在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少數地方政府部門建設思路依然存在“忽略質量”的錯誤發展傾向。這與“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理念相悖,也造成城鎮基礎設施低水平建設,輻射帶動經濟發展能力弱;還導致了“城鎮農村化”的怪現象。
(三)管理服務水平
在建設新型城鎮化時,少數地方政府部門存在著忽略管理服務水平提高的錯誤思維,片面強調城鎮化“面子工程”建設,對城鎮地區出現的“臟、亂、差”問題解決手段匱乏,給農村地區社會發展帶來了較差的示范效應,還損害了該地區政府部門的公眾形象和公信力。
(四)輕視生態環境保護
在我國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時,尚存在少數地方政府部門輕視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誤區,導致粗放利用資源、損害城鎮建設地區的生態環境。其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不高,使用能源水平低下。開發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技術發展滯后,自主設計和生產的關鍵能源裝置技術含量低。
2. 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污染主要在空氣、水、固體廢棄物污染幾個方面,已經成為阻礙我國城鎮化發展質量提高的關鍵因素。據統計,我國2014年廢水排放總量達到716.2億噸。2001年,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是8.87億噸,而在2015年,已經達到32.6億噸,在最近幾年上升速度較快。endprint
三、對策建議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中,李克強總理指出,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而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是推動人口城鎮化的關鍵。因此,若要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又好又快發展,可以從改革現行的城鄉收入分配體系著手。
(一)加大對農村地區扶持力度
1. 完善各項政策法規
要立法實施農產品保護價格,保持農民農業收入穩定。現階段,農村地區也并不缺乏創業機會,但由于缺乏創業資金導致一部分有知識和能力的農民只能放棄創業,要建立和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同時培養農村居民的理財意識,提高農村居民創業的積極性,以創業帶動剩余勞動力到非農產業就業,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推進城鎮化建設。
2. 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加大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促進“三農”生產條件和環境改善,引導農業轉向區域化、產業化、專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擴展農業生產的產業價值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提高農民務農收入,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要加大對農村地區在教育、衛生等方面的投資力度,縮小城鄉在以上方面投資的差異,確保城鄉居民在以上方面所享受待遇的均等化。
(二)改革農民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
我國的戶籍制度一直以來備受詬病,對其批評最多的并不是該制度本身,而是城鄉戶籍制度所具有的巨大的“含金量”差異,與城鎮戶籍制度相聯系的住房、醫療條件、失業保險等農村戶籍居民根本不能享受的隱性福利差距若不進行改革,則與當前進行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背道而馳。改革城鄉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體現 “以人為本” 的執政理念,加強農村地區改革力度,廣開來源增加農民收入,著力提高農村居民綜合收入,推進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
(三)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從農產品供給角度來看,由于農產品生產數量大,并且單個農戶家庭分散生產,其種植的農產品種類也是根據往年價格和收益進行判斷,缺乏對當年農產品市場信息的了解,在生產過程中跟風種植現象比較普遍,更容易出現農產品豐收但收益卻下降的“谷賤傷農”現象,難以保障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穩定。
從農產品需求角度來看,由于農產品需求價格彈性較低,特別是糧食需求價格彈性更低,國家對糧食價格實行了監管政策,保障廣大人民的消費水平不至于過度波動。這種情況降低農產品期望價格,削弱農民生產積極性,進而難以保障糧食產量的穩定。
(四)推進城鄉居民生產要素報酬均等化
1. 提高農村居民人力資本水平,改善農村地區醫療衛生條件,保障農村居民健康水平,構建服務于農村居民外出務工的勞動力市場體系,以及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有理、有序流動的科學機制,統籌和協調工業和農業,城鎮與農村的經濟發展。
2. 改革我國現行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探索土地經營權流轉新途徑,改革附著于土地所有權之上農村集體林地經營權和與之對應的林木所有權歸屬制度,提高農村居民來源于這些生產要素的收入,推廣土地和林地的規模化經營的方法和經驗,推進城鄉居民生產要素報酬均等化。
(五)采取多種形式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
探索農民以土地形式入股的有效機制,發展土地合作經營性質的股份制企業,引導和創造條件促進農民獲得更多財產權利,增加其基于財產權利的收入。主要有以下兩種思路:一方面,吸引外部投資,彌補農村地區發展資金短缺,將土地集中在少數企業家才能高和懂農業生產經營的人手中,整合土地資源,有效實現土地的規模化經營,常抓不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確保農村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可靠。此外,分離生產用土地與居住地,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增加農村居民基于土地的財產性收入,改善農村居民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辜勝阻.新型城鎮化的難點是人的城鎮化[J].重慶與世界,2013(03).
[2]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中國城鎮化:前景、戰略與政策[M].中國發展出版社,2013.
[3]馮奎.中國新型城鎮化問題研究[M].中國發展出版社,2013.
[4]新玉言.新型城鎮化:模式分析與實踐路徑[M].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
[5]方輝振,黃科.新型城鎮化的核心要求是實現人的城鎮化[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3(04).
[6]劉立峰.對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宏觀經濟研究,2013(05).
[7]張鴻雁.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與實踐創新[J].社會學研究,2013(05).
[8]中國金融40人論壇課題組. 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對若干重大體制改革問題的認識與政策建議[J].中國社會科學,2013(07).
[9]呂文靜.論我國新型城鎮化、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民工市民化的困境與政策保障[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4(01).
[10]常文濤.我國城鎮化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關系實證分析[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1).
(作者單位:信陽師范學院物理電子工程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