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露+馬若兮
摘要:目前,我國城鎮居民糧食安全現狀主要表現為營養結構不太合理。由于價格、收入和家庭特征等因素,城鎮居民的糧食安全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為此,政府應當對城鎮居民中實施保障政策,通過物價聯動機制實行收入補貼,優先保障低收入人群。
關鍵詞:糧食安全;城鎮居民;低收入人群;收入補貼
盡管近年來我國糧食價格走低,但消費價格指數和生產者價格指數環比上漲,經濟整體上行。對于城鎮居民而言,由于價格和收入等因素的影響,不同收入等級城鎮居民的福利將會受到影響,甚至引致糧食安全問題。為保障我國城鎮居民的糧食安全、維持其福利水平,政府需要對城鎮居民,尤其是低收入人群其進行政策支持。本文將從我國城鎮居民糧食安全現狀、不同因素對城鎮居民糧食安全的影響、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保障政策等方面進行分析。
一、城鎮居民糧食安全現狀
目前,我國城鎮居民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但其營養結構仍然不太合理、膳食質量有待提高、消費結構有待調整優化(王興穩等,2012)。楊禎妮等(2016)采用2013年我國居民動物產品消費的微觀調查數據研究發現,城鎮居民膳食普遍存在高熱量、高脂肪、蛋白質攝入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趙麗云等(2015)的分析發現:我國居民脂肪、鈉攝入過多,蛋白質、鈣攝入量偏低。賈小芳等(2016)的研究結果顯示,雖然成年居民魚蝦類攝入量有所增加,但仍遠未達到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要求。袁夢燁等(2016)研究發現,我國居民奶類攝入量仍處于較低水平,2010~2012年我國城鄉居民平均每標準人日奶類及其制品的攝入量為24.7g,甚至達不到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量(推薦300g)的1/10。
二、不同因素對城鎮居民糧食安全的影響
(一)價格因素的影響
學者通常比較關注貧困和低收入人群面臨的生活和消費問題。不管是長期還是短期,物價上漲對將對低收入城鎮居民的生活產生較大的影響(夏曉平、羅金鳳,2011)。由于低收入人群的消費組合中糧食消費占比更高、更難以改變消費結構來替代價格上漲的糧食,因此,由糧價上漲引致的食品支出增加將使其生活成本增加,城鎮各收入人群間的食品支出不平等程度將擴大(黃春燕、蔣乃華,2011)。對水果、蔬菜和雞蛋的消費研究發現,價格變動對低收入城鎮居民的福利的影響大于高收入城鎮居民的影響(Sisson,2002;孫小麗、陸遷,2011,張慶祖等,2013)。為應對糧食價格上漲,低收入人群會增加購買低價劣質食品的量(黃春燕、蔣乃華,2013),減少購買高營養食品的量(趙昕東、汪勇,2013),造成生活質量大幅下降的不良影響。
(二)收入因素的影響
張邦科等(2011)通過實證確定城鎮居民收入是消費的格蘭杰原因,收入因素是拉動城鎮居民消費的關鍵。家庭收入水平會顯著影響城鄉居民食物消費,因此增強貨幣購買力將會使居民改變食物消費偏好(王志宏,2015)。由于可支配收入增加,城鎮居民的消費領域不斷拓寬、消費結構更加合理、消費水平顯著提高。因為隨著收入的提高,食物消費的限制性減弱,居民的健康意識增強,消費觀隨之改變。學者們提出,收入增長可以增加居民的營養攝取量,尤其可以解決營養不良問題。Adrian和Daniel(1976)發現,除熱量以外,收入對所有營養素攝取始終是正效應,其中蛋白質和脂肪的收入彈性大于0.1。劉華和胡雪枝(2013)從營養結構角度考察也發現,收入增長可以大大地增加城鎮居民的優質蛋白的攝入。
(三)家庭特征的影響
糧食消費一般以家庭為單位,家庭成員之間可以互相調劑,具有“規模效應”,糧食價格變動可能會對不同人口規模的家庭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對食物的需求不同,如兒童對蛋白質、奶及奶制品的消費偏好可能會影響整個家庭的消費,老人對清淡的食物偏好也可能影響家庭消費。王藝等(2015)的研究結果顯示,家庭人口結構對食品消費有顯著影響,制定相關政策時應充分考慮其影響。李志蘭等(2013)發現家庭規模與食品消費意愿顯著負相關。劉苓玲、徐雷(2012)研究發現,家庭中是否有少兒、是否有老人對家庭消費水平會產生相反的影響,而家庭規模大小、居民儲蓄率高低與居民消費變動方向一致。
三、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保障政策
糧食安全不僅需要充足的糧食供給,還需要足夠的糧食獲取能力。對城鎮居民而言,購買是其獲得糧食的主要途徑,當購買都無法滿足家庭或者個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時,糧食援助將是保障圍觀個體糧食安全的最后防線。
(一)物價聯動機制
李壽榮和李鴻雁(2014)認為,通貨膨脹對城鄉居民的生活均有較大影響,設置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時必須考慮這個因素。收入相對不變時,通貨膨脹會直接降低了居民生活水平,而作為通貨膨脹的重要指標,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明顯會影響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的生活。因此需要及時關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變動情況,以便發放臨時補助或及時調高低保標準。建立和完善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聯動機制有利于實現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動,祁京梅(2011)提出應當對低收入群體的補貼應多樣化,可根據需要采取貨幣補貼、實物補貼和消費券補貼等多種形式。楊立雄(2010)提出,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與價格掛鉤之外,還應與收入掛鉤。
(二)收入補貼政策
既有的研究認為價格補貼和收入補貼都可以緩解價格上漲對低收入人群的負面影響,趙昕東和王小葉(2016)研究發現,在肉類食品價格上漲的情況下,收入補貼政策效果更佳;在糧食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價格補貼政策效果更佳。鐘甫寧(2009)則認為糧食危機本質上是收入問題而不是價格問題,建議政府采用收入政策代價格政策來保障微觀個體或家庭的糧食安全。黃春燕(2011)認為,為控制食品支出不平等程度,價格補貼可作為臨時應急措施,但是從長期來看,還是應當實施收入補貼制度和收入增長計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