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落實素質教育的過程之中,我國對初中語文教學進行了深入的改革,并結合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該標準中明確強調了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提出語文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際工具,對促進人類的文明發展意義重大,其中語文老師必須要注重語文課程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的統一,促進教學模式的革新以及教學水平的提升。本文則結合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工具性以及人文性重要性進行分析,針對性地提出如何將兩者進行有效統一的具體策略,以此來更好地推動我國農村教育水平的提升,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作用及價值。
關鍵詞: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模式;工具性;人文性
一、 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重要性
1. 促進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強調語文老師必須要注重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種教學模式能夠突破應試教育的桎梏,充分發揮語文這門人文學科的作用以及價值。工具性注重對學生運用以及實踐能力的提升,老師需要積極地運用各種多媒體資源來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操作機會,人文性則注重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由此可以看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能夠有效地促進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及利用,充分發揮不同教學手段以及資源的價值。
2. 提高課堂效率
每一種教學手段以及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優勢以及不足,不管是工具性教學還是人文性教學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之中,老師都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科學的選擇,盡量避免走極端。新課程改革要求老師將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課程設計以及內容安排,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注重語文課程設計的趣味性,由此可以看出,這種教學模式以及手段能夠促進課堂效率以及教學質量的提升。
3. 踐行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以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展為基礎和核心,以以人為本為教學原則。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之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能夠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以及平臺。其中,工具性側重于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老師會結合課程的實踐特點來進行語文課程的安排。人文性側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表達技巧,鼓勵學生積極地接受各種優秀文學作品的熏陶。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有將工具性與人文性相融合,積極地突破傳統的教學手段,才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并踐行我國的素質教育。
二、 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具體的把握
從目前來看,農村初中語文在教學的過程之中存在許多的問題。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限,整體的教學質量較差。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之中,盡管許多老師已經意識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重要性,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之中卻難以將這兩者相結合,存在走極端的現象,許多初中語文老師的教學過于偏向工具性或人文性,難以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最終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降低、語文教學理論與實踐相脫節以及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足。為了能夠有效地促進我國農村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并真正地發揮工具性與人文性教學手段的作用,下文結合這一現實情況提出把握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具體對策。
1. 注重實踐,以學生為主體
工具性教學模式注重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傳統的課堂以知識權威主義以及文化霸權主義為主,直接忽略學生的全方位發展以及動手操作需求。老師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處于中心地位,學生只能夠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這種教學模式導致課堂效率降低,學生的個性被壓抑,難以真正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為了突破這一現實困境,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之中,老師需要注重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促進工具性教學模式的落實。其次,還需要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積極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將工具性與人文性教學相結合,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
2. 將感受人文自然與文本解讀相結合
從目前來看,許多農村初中語文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之中過于偏向工具性,在課堂中往往會提出許多的問題,這種形式主義的教學模式不僅影響了課堂效率的提升,還導致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其中語文老師需要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基礎,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探索,在解讀文本知識的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多感受人文自源的機會,引導學生在自我感知的過程之中積極的構建個人的思維模式,主動接受各種優秀人文作品的熏陶。
除此之外,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之中還存在許多讀書不充分的現象,盡管學生能夠及時地完成老師所布置的各類任務,但是無法了解每一篇文章之中的意境、情境、意象以及形象,語文學習過于機械化和工具化,缺乏對每一篇優秀文章的深入解讀和品味,因此在對不同的人物形象進行構建時往往過于突兀和抽象。
3. 避免非語文手段的過度運用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村語文教學除了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之外,還需要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多動手實踐操作的機會,這一點也是語文教學工具性的重要體現。但是,從本文的實踐研究以及問卷調查可以看出,許多老師為了積極的踐行教學的工具性過于注重非語文手段的運用,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之中老師會結合每一篇課文中的具體情景設置相應的實體物品,讓學生進行具體的感知。但是每一個事物的內容以及形式來說并不是絕對的并且處于不斷地變化之中,如果過于注重非語文手段的運用,就會導致學生的思維模式比較局限,影響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為了突破這一不足,農村初中語文老師需要對教學的工具性以及人文性進行深入的解讀,既能夠充分地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以及模式來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還需要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間的統一,了解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引導學生自主感知課文內容的實際人文內涵,真正使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之中做到舉一反三,結合生活以及實踐來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李高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1998.
[2]吳永明.試論中學語文教學目的的演變與發展[J].中學語文教學參與,2009.
[3]王偉.中學語文學科性質論文[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9.
[4]朱永梅. 語文情感教學對于教師素養的要求[J].現代語文,2008.
作者簡介:孔玨,山東省定陶區仿山鎮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