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文
摘要:瀘西為開展農產品知名品牌創建工作,規模發展,擴大產品品牌影響,提升農產品競爭力,瀘西通過低緯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品牌建設,立爭把瀘西農產品提高新的高度,打造出瀘西特有的品牌效應和品牌意識。
關鍵詞:做大;品牌;打造;品牌效應
一、背景
瀘西縣委、政府結合瀘西地處高海拔亞熱帶溫濕季風氣候區特色,著力把瀘西打造成“全國低緯度高原特色農業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示范區中以瀘西的“瀘果、瀘菜、瀘畜、瀘花、瀘藥”五大低緯高原特色作為產業發展品牌,把低緯高原特色產業抓出品牌特色。截至2016年,瀘西全縣水果種植面積22.67萬畝,總產量18.01萬噸,總產值6.45億元;蔬菜生產訂單3.4萬畝次,完成無公害商品蔬菜種植16.65萬畝(次),上市商品量47.86萬噸,實現農民賣菜收入59104萬元;肉牛存欄達19.79萬頭,出欄達6.3萬頭,肉羊存欄達22.9萬只,出欄達15萬只,畜牧業產值達17.51億元;種植花卉0.473萬畝,實現產值10013萬元;發展生物醫藥產業7.884萬畝(次),實現產值145746萬元。經過多年的發展,瀘西逐漸形成了集“瀘果、瀘菜、瀘畜、瀘花、瀘藥”為一體的高原特色農業產業。
二、瀘西低緯度高原特色農業形勢分析
(一)優勢
1. 生態環境優勢。瀘西縣地處云南省東南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地處低緯度,高海拔亞熱帶溫濕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具有春早、夏長、冬遲的氣候特點,是全省日照時數最長的地區之一。3~6月雨水少,光照足,晝夜溫差大,有利于光合作用的進行和營養物質的積累,是溫帶水果生產的較適宜區域。瀘西土壤有機質豐富,富含硒、鋅、鍶等微量元素,非常適合糧食、林果、蔬菜、烤煙、畜牧等特色農產品生產。
2. 種源獨特性優勢。瀘西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土壤條件。以除蟲菊種植為例,氣溫、日照時間、濕度、晝夜溫差等條件都會影響除蟲菊的生長,其對氣候土壤條件要求較高,經實驗證明,瀘西是我國最適宜種植除蟲菊的區域之一。
3. 科研、技術優勢。瀘西聚集了一批擁有先進高新技術的企業。比如,紅河森菊在除蟲菊行業,吸引了如云南農大、華中農大、中國農大、中國農科院昆明植物院、動物院、中科院以及荷蘭的瓦郝寧根大學、韓國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加入。紅河千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與云南農業大學、云南中醫學院、昆明植物所、云南省藥物研究所等多家企業和科研院所共同進行燈盞花原料藥、藥品制劑、新型飲片、保健品、食品、日化產品等方面的二次開發利用。
(二)劣勢
1. 品牌效應不明顯。瀘西目前農產品發展呈現出“散、小、弱”的狀態,沒有形成知名品牌的優勢效應。
2. 缺少加工龍頭企業。瀘西缺少大型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存在種植業與農副產品加工業脫節的問題。
3. 綜合管理水平不高。農民不具備專業化的知識,導致很多新技術和品種未能及時引進并進行大力推廣。
4. 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瀘西生產基地大部分水路不配套,常出現區域性、季節性缺水。直接影響企業進駐瀘西。
(三)工作原則
1. 生態立農,綠色發展。大力推行高效生態循環農產品模式,建立可持續運營管理機制,促進瀘西低緯度高原特色農業節本增效和可持續發展。
2. 科技興農,創新驅動。強化科技創新,推動農業提檔升級。依托瀘西優勢企業和行業協會引入現代要素,改造提升傳統名優品牌,努力把瀘西低緯度高原特色農業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
3. 安全高效,市場引領。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切實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支持“瀘果、瀘菜、瀘畜、瀘花、瀘藥”生產加工企業開展跨地域經營,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業龍頭企業。
4. 脫貧攻堅,共治共享。充分發揮瀘西高原特色農業集聚效應,建立完善政府、企業、科研技術機構、社會服務機構為一體的農業服務體系,推動技術共享、信息共享、人才共享,共同打造“瀘果、瀘菜、瀘畜、瀘花、瀘藥”等特色農產品品牌,帶動農民增收,共享低緯度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成果。
(四)任務措施
瀘西為把低緯高原產業品牌創建工作順利完成,瀘西縣委、政府統一領導,各部門密切配合,企業發揮主體作用,圍繞以下主要任務措施開展籌建工作。
1. 成立籌建工作領導機構。成立“全國低緯度高原特色農業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工作領導小組”,由縣長任組長下設成員單位共建聯動機制,完善農產品品牌創建措施,確保瀘西低緯高原產業品牌創建工作順利進行。
2. 制定出臺品牌培育、保護政策和措施。制定《瀘西低緯高原特色農產品品牌創建實施方案》。出臺扶持低緯度高原特色農業加強品牌建設和質量提升的各項政策措施。組織企業參加農產品展銷會、農博會、南博會等各類型的品牌推介活動。
3. 加強監管、規范產業發展。建立質量整治工作機制,按照國家及地方要求積極開展低緯高原特色農產品質量專項整治活動。遏制農產品質量違法違規行為。加大監督抽查力度,實時產品質量狀況監控。
4. 健全質量公共服務平臺。依托紅河州質量技術監督綜合檢測中心、紅河州農科所,為瀘西高原特色農產品檢驗檢測提供技術支撐。加強瀘西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建設,提升農產品的檢驗檢測能力與科技攻關能力。鼓勵企業建設質檢中心和實驗室,提升企業的自我檢驗能力。以鄉、鎮農業推廣中心等組建助農服務團隊,為農民提供技術、農資、銷售等服務。
5. 夯實標準、認證等質量工作。出臺政策措施,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標準制修訂,鼓勵企業開展質量管理體系等認證。 修訂完善《地理標志產品紅河燈盞花》、《瀘西除蟲菊綜合標準》,做好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紅河燈盞花”、“瀘西除蟲菊”標準的宣傳、推廣工作。endprint
6. 推動瀘西低緯高原特色農業標準化、規范化發展。推廣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完善特色農產品種植、加工、流通標準體系,提升高原特色農產品全過程標準化水平,強化瀘西低緯高原特色農產品“生態、質優、安全”的品牌內涵。推動瀘西低緯高原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布局有序,不斷優化資源的合理配置。
7. 做大做強瀘西低緯高原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業。積極引導骨干企業申報紅河州名牌產品、云南名牌產品、紅河州知名商標、云南省著名商標、中國馳名商標等。推動企業集“種植、加工、物流、銷售、研發”為一體的瀘西低緯高原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發揮瀘西低緯度高原特色農業的集聚效益。建設瀘西低緯高原農作物新品種培育、農產品市場流通和農產品加工產業園,打造現代化農業示范區。
8. 推動瀘西高原特色農產品品牌骨干企業確實履行社會責任。建立完善瀘西高原特色農產品品牌骨干企業質量誠信體系,并向社會公開“質量誠信承諾”。示范區內的所有高原特色農產品生產企業建立質量信用檔案。建立高原特色農產品質量失信“黑名單”制度。推動骨干企業建立產品質量溯源體系。
(五)總體目標
緊緊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突出瀘西低緯度高原特色農業品牌發展優勢,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質量與品牌建設格局,不斷提升企業的質量管理水平,帶動瀘西低緯度高原特色農業實現率先發展、趕超發展、跨越發展,為實現“建設高原花園城市,推動瀘西跨越發展”做貢獻。力爭到2018年末,推動瀘西高原特色農業實現以下目標:1.效益突出。農業總產值達356013萬元,增速達7%以上;農產品生產加工總產值達90203萬元,增加值達31571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達12920元。2.質量提升。農產品質量抽查合格率在95%以上;農業標準化種植基地4個以上,農業標準化種植面積達10萬畝以上;培育和維護HACCP、有機產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0個以上;管理體系認證證書達16個;農產品生產加工規模以上企業10家;企業參與制定國家標準1項以上,參與制定地方標準1項以上。3.品牌提升。檢測能力,積極籌建省級食品檢驗中心、農產品監測站;品牌發展。紅河州政府質量獎、瀘西縣政府質量獎2項以上;云南省名牌產品2個以上;云南省著名商標8個以上,紅河州知名商標10個以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個,農產品地理標志2個;云南省質量走廊示范企業1家以上;瀘西低緯度高原特色農業區域品牌價值60億元以上。
瀘西通過對產業品牌的打造,為瀘西低緯高原特色產業量身制作一張名片,緊緊圍繞“瀘果、瀘菜、瀘畜、瀘花、瀘藥”五大低緯高原特色產業作為發展品牌,推動產業融合,以高原特色農產品品牌作為核心元素,實現瀘西農業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云南省瀘西縣果樹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