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羽洵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的發展非常迅速,大量的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城市人口占比逐年攀升。但是,仍有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文章首先對西方關于農村人口轉移的理論進行回顧與分析,隨后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分析制約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因素,最后就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新型城鎮化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剩余勞動力 ;人口轉移;新型城鎮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鎮化得到飛速發展,我國的城鎮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20年來不斷提高,從1996年的剛剛超過30%增加到2015年的56.1%,如圖1所示,城市人口占比年年攀升,20年間增長達到26.1%。可以說,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實現勞動力轉移及城市化方面取得了讓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然而我們需要看到與西方國家仍有較大差距,我國仍存在著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在如今經濟下行的背景下,有效的轉移利用這部分剩余勞動力是推進城鎮化建設、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
關于勞動力轉移的理論主要是三個模型(高波,張志鵬 2008),包括劉易斯模型、拉尼斯·費景漢模型和托達羅模型,這些模型從邊際生產率變化、農村人口對城市更高工資的向往等出發建立,反映了部分現實,但中國的實際情況與模型的基本假設又存在著很大不同,這些簡單的模型分析無法解決實際問題,中國改革開放之前不合理的一些制度的后續影響,以及長期以來經濟結構的不合理,都增大了解決問題的難度。本文在總結回顧西方相關經典理論的同時也對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了總結和分析,并就深化制度改革和優化剩余勞動力轉移提供了相關政策建議。
一、關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理論模型回顧
(一)劉易斯二元經濟結構模型
最早的相關理論由學者劉易斯提出,他認為:城市地區與農村地區勞動力邊際生產率上的差異是促使農村居民大規模轉移的原因。他在模型中假設:在城市部門已定的工資水平下勞動的供給是無限的。而勞動力的轉移過程可以概括如下:農村剩余勞動力看到城市部門更高的工資水平受到吸引來到城市務工,他們的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城市部門也得到了用工需求的滿足,擴大了生產,使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被吸收。而另一方面,農業部門的平均勞動生產率也相應提高,從而實現城市與農村的雙贏,進入經濟發展的第二階段。
(二)拉尼斯·費景漢模型
20世紀60年代拉尼斯和費景漢在他們合著的論文中首先提出了這一模型并進行了系統地闡述,他們對勞動力無限供給的假定進行了改進,使之更符合現實情況,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總結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農村剩余勞動力邊際生產率為零,遠低于城市水平,更高的工作回報吸引他們來到城市,而同時農業部門的產出依舊可以滿足全部需求;第二階段,農村部門的邊際生產率大于零依舊小于城市,農村勞動力有著向城市轉移的沖動,但這一階段農業總產出下降,勞動力轉移會受到總產出下降的影響,城市的勞動力需求得不到完全滿足;第三階段,農村部門的邊際生產率可能會高于城市,城市如果不能提出更高的工資水平便無法滿足農村居民的轉移需求,勞動力的轉移會因此受到阻礙。
(三)托達羅人口流動模型
托達羅的理論則認為:剩余勞動力人口的轉移率由于農村人口對城市工資的過高預期等原因會超過城市的實際需求。托達羅的模型更反映了農村可能出現的空巢現象,他也指出發展中國家需要提高農村的生產與生活環境,城市越來越好農村越來越差不是城市化的真正目的,實現共贏才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
二、制約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因素
而我國的實際情形與上文的西方理論還有很多不同,受到很多傳統的城鄉體制以及經濟結構因素的制約。
(一)城市經濟結構不合理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內陸地區輕工業發展的緩慢制約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一方面,當時以工業為主導的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濟發展戰略,使得工業企業普遍出現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排斥,這一表現以東北地區為主;另一方面,則是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強調先生產后生活,建設生產性城市而不是消費性城市,由此導致服務業發展嚴重不足。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的經濟結構雖然出現大的變化,但城市吸納勞動力的潛力遠沒有發揮出來。
(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制度保障不完善
我國的剩余勞動力人口轉移長期以來以農民工群體為主,而這些進城務工者在很多方面無法享受同樣待遇,這種轉移方式并未實現真正的城市化。這些制度障礙中,戶籍制度首當其沖,戶口的限制使得進城務工人員在自身的住房保障,醫療衛生服務以及子女入學等方面都受到限制。他們因此無法真正留在城市,只能過進程與返鄉的兩地生活,而一旦出現疾病、受傷等問題,他們只能回到農村。
(三)鄉鎮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下降
在步入90年代之后,我國鄉鎮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鄉鎮企業不再具備制度上的優勢,其發展將日益受到市場需求有限、原材料短缺、資金緊張等因素的制約。在鄉鎮企業飛速發展的時期,農村人口轉移到鄉鎮務工是城鎮化的核心內容,但隨著鄉鎮企業的沒落,這部分人也成了需要進一步轉移的人群。依靠鄉鎮企業大規模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老路已不再可行。
三、促進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政策建議
(一)促進第三產業和私營企業的發展
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以勞動密集型的企業為主,這其中包括大量的私營企業,需要數量巨大的勞動力。因此要不遺余力發展第三產業,只有服務業發展起來,才能讓更多農村剩余勞動力找到工作機會,同時也能夠讓我國的城鎮化更具質量。比如,新興的快遞行業、物流行業、旅游業等都可以帶動就業增長,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失業問題。
(二)進一步推動城市化、優化城市發展的結構
一方面,我國應該進一步放開對大城市發展的抑制,充分發揮大城市對農村剩余勞動力人口的吸納能力,特別要著力培育城市群的形成。十八大以來,京津冀一體化的形成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推進,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使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得以在城市生存發展。大城市之間相互呼應,形成區域性城市群,促進周邊衛星城市、小城鎮的建設和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地區的經濟增長,提高城市化的水平和質量。
另一方面,三四線城市的城市化發展也要不斷得到重視,努力克服小城市的經濟規模有限、產業結構單一、服務業欠缺、以至于無法對勞動力形成有效吸納的缺陷。推進三四線城市的建設,同樣應該成為推進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內容之一,這樣才能在全國更廣范圍內實現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三)以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為主的制度改革
長期以來我國的戶籍管理制度限制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真正轉移,多數進城務工人員的身份依舊沒有改變,仍然屬于農村戶口,在法律上仍然被束縛在土地之上,他們在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與城市戶籍人口沒有平等的待遇(蔣乃華,封進 2002)。我們要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城市的就業,就要打破城鄉之間戶籍的限制,積極地支持和幫助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城市內落戶,享有平等的地位。同時在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不斷完善,使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同樣享受到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
參考文獻:
[1]高波,張志鵬.發展經濟學——要素、路徑與戰略[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蔣乃華,封進.農村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民意愿考察[J].管理世界,2002(02).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