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亟待提升,這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可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在本文中對陜西省農村教師進行抽樣調查,同時還進行了大量的走訪工作,經過調研認為對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產生制約作用的因素主要是來自內、外部兩個層面,其中內部因素最為關鍵,對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其具有影響力的內部因素有多種,而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關鍵在于觀念因素。基于這個原因,筆者認為農村教育信息要循序漸進,遵循“先化人、后化物”的原則,激發農村教師潛力,發揮主觀能動性,經過引導和培訓把現代先進的教育理念傳輸給他們,使他們全面掌握教學理論,樹立信息意識,鼓勵他們進行探索,在信息化教學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阻礙因素
一、 教師信息素養內涵
信息素養起源于上個世紀,1974年由保羅·澤考斯基提出的,在當時他擔任著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的職務,首次提出了信息素養理論。它指的是人們在信息社會中獲取、利用、開發信息的能力。教師信息素養具有針對性,指各類老師能夠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等高科技的力量,獲取與教育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在信息環境的條件下,對學習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和應用,并作出客觀評價,增強管理能力。如果認為信息素養指的是操作計算機的能力,顯然這種看法是片面的。信息素養具有豐富的內涵,是人文和技術的體現,從構成的角度進行研究,是由四個環節共同組成的,除了最基本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知識外,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也是重要組成部分。
二、 農村小學教師信息素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過廣泛的調研,認為農村小學教師信息素養存在較多的不足,主要表現如下:
(一) 信息意識比較薄弱
大部分的農村教師思想觀念有了很大的提高,認識到教學質量的提升與良好的信息素養關系密切。但是從實際應用的情況來看,并沒有達到預期標準,效果并不理想,在教學中沒有形成應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只有在示范課上才有所涉及。還有的教師存在畏難情緒,覺得不論是制作還是素材資料搜集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難度較大。還有的教師思想觀念落后,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差,對信息技術產生排斥心理,仍然推崇傳統的教學模式。
(二) 信息知識比較匱乏
處于信息社會的教師所承擔的責任更加巨大,要具備豐富的信息知識,掌握一定的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能夠熟練使用和安裝教學軟件,還要具備現代教育的基本理論、原理、方法等知識。從問卷調查的情況來看,對于操作計算機并獲取相應的信息知識的技能,絕大部分農村小學教師已經掌握,但是了解信息系統理論知識的人卻極少。對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關系并沒有形成正確的認知,對內涵、模式等內容的掌握仍然處于較低層次;對信息和信息化的性質等知識的認識基本處于空白狀態,不能夠熟練運用多媒體,缺乏系統維護知識。很多教師在使用Word和Excel等軟件時比較熟練,但對錄音、投影、網絡課件等功能的使用顯然并不了解,無法在教學中應用此類技術。
三、 培養農村小學教師良好信息素養對策
(一) 培養教師對信息素養重要性的認識
1. 教育信息化涉及諸多元素,教師的良好信息素養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教育信息化是新時代下衍生出的創新理念,指的是把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教育中來,加大開發教育資源的力度,使教育得到更深層次的優化,傳統教學模式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而亟待改善,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等面臨著考驗,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方式造成的沖擊是巨大的,同時對教師的信息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這樣認為,教育信息化是否能夠取得成功,教師信息素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2. 培養教師良好信息素養
我國早在2001年時就認識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并著手進行新課程改革。國家教育部頒布指導性文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該文件中確定了信息技術的重要性,為學習和發展創造出良好的環境,作為有效的學習工具而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在新課程改革中,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基礎上,教師承擔著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的身份,同時還作為參與者和引導者,與學生的關系更加密切,在教師的引導下,建立自主的、合作的、終身的新型學習模式,帶有強烈的時代特色。
(二) 創設培養教師良好信息素養的環境
在培養教師良好的信息素養的過程中,完善信息基礎設施是推行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條件,同時還要有與之配套的考核機制和獎勵機制,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提高信息素養,發揮出主觀能動性的作用。
1. 認識到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明確這是培養教師的信息素養、進行信息化教育的關鍵因素。教育主管部門與學校要承擔起各自的責任,協調合作,共同營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信息化環境。一方面,受到辦學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很多農村小學并沒有開展信息化建設,作為教育主管部門要重視該問題,可以設立專項資金,為市小學和村小學搭橋鋪路,結成互助團隊,加快農村小學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另一方面,為了緩解資金緊張的問題,可以適當增加信息化建設經費中的辦學經費的比例,用于添設信息化設備、進行資源庫建設等工作,把教學和信息化平臺充分利用起來。
2. 完善考核評價和獎勵機制
創建良好的人文環境。不論是教育主管部門還是學習,都要從完善制度入手,從實際情況出發,使規章制度更加完善健全。尤其是考核評價機制是必不可少的,激勵機制也要盡快建立和完善。為了促進教師在教學和辦公中應用信息化教學模式,要加大研究力度,同時還要舉辦各種信息化教學的比賽活動,采取教師教育技術技能上崗證的管理模式,在聘任、考核、晉升、評優時,以是否具備信息素養、是否有效地利用信息等情況作為衡量的指標,使教師的信息素養顯著提高,創建出“利用信息、善用信息”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王吉慶.信息素養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2] 鐘志賢,王佑鎂.關于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狀況的調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6,(1):65-69.
[3] 張霞,劉志蘭,楊勁松.我國教師信息素養研究現狀綜述[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5,16(5):70-72.
[4] 吳嵐.知識經濟時代與教師的信息素質[J].電化教育研究,2016,(1):7-10.
作者簡介:
李娜,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石嘴山市星海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