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45分鐘是固定的,如何切實有效提高學生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的聽課效率是每個教師該致力思考的問題。課前振奮學生的精神,有效調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可以直接有效地提高這節課的聽課效率。“好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好好利用課前的五分鐘,讓課堂教學事半功倍。同時,《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也提高了對學生聽說能力的要求。課前活動,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以廣闊的社會生活和學生的所思所想為主要素材,致力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內容靈活,形式多樣,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關鍵詞:能力訓練;課前五分鐘;多種形式;積極性
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但是有限的課時和升學的壓力限制學生特別是聽說能力的發展,如何調動課堂氣氛,有效地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利用課前五分鐘,采取多種形式鍛煉學生聽說能力,費時不多,卻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在提高學生聽說能力的同時,使學生在處于情緒高漲的狀態下進入課堂教學,有效提高聽課效率。下面就對自己堅持了一年的課前五分鐘能力訓練做一個總結。
一、 堅持課前五分鐘能力訓練的出發點
課堂教學的目的是要實現該課程設計的教學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要設計一個巧妙的切入點,通過活動調動起孩子的學習熱情,迅速進入課程學習情境,高效學習,從而實現知識的積累,技能的提升,情感的共鳴。教師課前活動設計之初應明確目的,而非為活動而活動,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不說,甚至對課堂教學起負面的作用。“目標的堅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所以課堂中一切環節的設計,技巧的應用都是為了更有效地實現該課程設計的教學目標。課前五分鐘活動的內容形式都要緊緊圍繞課程教學,不同的課堂教學,要有不同的活動內容和形式。
二、 堅持課前五分鐘能力訓練的收獲
其一,有效提高了學生聽說的能力,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氣。“偉人之所以看起來偉大,只是因為我們在跪著,站起來吧!”對學生進行信心教育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記得新學期開始打算在新班級里開展課前五分鐘能力訓練,學生一聽說要上講臺,反對的人數占班級總人數的十分之九,不過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所以從愿意進行訓練的學生入手,挑選有朗誦基礎的學生,從簡單易行的千字散文推薦入手,讓他們在每節語文課前用五分鐘的時間向全班同學推薦一篇打動他們心靈的文字,字數控制在千字之內,并分條陳述推薦理由,進行為期一周的嘗試。嘗試較成功,一周后規定其他同學也要上臺進行散文推薦。這樣一來,愿意上臺的同學先上臺,有畏懼情緒的學生后上臺,后上臺的學生可以借鑒前面同學的經驗,輔以教師的指導評點,很順利地完成了全班一輪的散文推薦。在第二輪散文背誦開始時,讓學生選擇背誦三四百字的散文或進行每周一篇的散文摘抄,只有寥寥幾個學生選擇了絕大多數同學認為沒有技術含量的散文摘抄;大部分學生愿意上臺開口表達自己,這是一個非常可喜的進步。
其二,提高了孩子們觀察分析的能力,擴大了閱讀面,提高了寫作的能力。“觀察對于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在這里,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記得上《紫藤蘿瀑布》這篇課文時,課前五分鐘,孩子講的是她上學路上的一株花樹,她說自己日日走在這條通往校園的小路上,小路旁佇立著一棵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樹是靜默的。只有春天,樹突然開滿繁花,這樣的景象對她的內心是有觸動的,而她不知道如何形容,昨天預習課文時,覺得感覺和課文的描繪很相似,所以今日上學途中她有意端詳了花樹,覺得花樹像是等了自己很久,像是一個多年未見的好友。她的描述引起了班上其他孩子極大的興趣,教師因勢利導,課后推薦了席慕蓉的詩歌《一棵開花的樹》、史鐵生的散文《合歡樹》等。這節課孩子加入了自身的觀察體驗,學習熱情特別高,課堂氣氛很融洽。課后孩子們意猶未盡,認真閱讀了相關的作品,很多孩子都寫了自己讀的讀后感。孩子們不僅在課堂上收獲了知識,獲得情感共鳴,還在課后擴大了自己的閱讀面,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寫作能力。
其三,搭建了師生溝通的橋梁,增進了同學間的情誼。常言道“人之相知,貴在溝通”,成功的教育是建立在心靈溝通的基礎上的。課前五分鐘內容大多來自孩子們的生活,或者閱讀作品的感受,或者講述故事,或者推薦作品,或者發表對事件的看法。孩子們可以吐露心聲,談理想,談志趣愛好,談對人生社會的看法,談班級工作、校園事件等等,話題的生活化更容易產生共鳴。記得一次同學演講,話題是理解,他舉了頗多古今中外的事例來證明理解的可貴和艱難后,話題一轉說到班級昨天舉行的籃球賽,當大家都沉浸在失敗的痛苦中,當班級中指責的矛頭紛紛對準球隊成員時,他憤怒了,他原來只覺得隔閡的深重是文學作品中無病呻吟的夸張,但是經歷了這次事件后才深切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理解的艱難,盡管他們是生活經歷大致相當的同學,不過他表態自己不會被一時的誤解嚇倒,“再多的辯解在行動面前都是無力的,讓我們用事實來洗雪失敗的恥辱”,班級響起熱烈的掌聲,通過這次演講,讓他們的心凝聚在一起,大大增強了班級凝聚力。
其四,提高了課堂聽課的效率,刺激教師教學靈感。高中課業負擔繁重,許多學生完成每天基本的課后作業都非常吃力,長時間的學習讓他們面帶倦容,為了保證課堂聽課效率,一方面要靠學生自己頑強的意志,另一方面要靠老師及時的引導。“興趣能使我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從而使得人們能完善自己的工作”,對于課堂也一樣。課前五分鐘活動的趣味性、生活化、動作性,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的注意力。另外學生求新求異準備的課前五分鐘的演講常常能刺激教師的靈感,記得一次學生推薦一篇納蘭性德詞的讀后感,正巧在學習模塊選修中的古典詩詞鑒賞,于是幾個有共同興趣的同學發起了研究納蘭詞學習興趣小組,教師趁此機會組織學生開展“尋找最美的古典詩人”的活動,通過這次活動,學生的古典詩歌知識積累和鑒賞水平得到明顯地提高。學生推薦張抗抗《雪山下的向日葵》,教師趁機引導象征這一寫作手法;學生講述新近聽到的一個悲慘的故事,教師趁機介紹悲劇的特點;學生在講臺上對三國人物侃侃而談,教師自愧不如后回去惡補《三國》知識;教學相長,課前五分鐘的能力訓練受益的不僅是學生,教師于其中也獲益匪淺。endprint
最后,課前五分鐘的能力訓練在提高同學聽說能力的同時,提高了孩子們觀察分析的能力,鑒賞的水平,鍛煉了思維的能力,寫作水平水漲船高,越來越多的同學在各類作文競賽中拔得頭籌。
三、 課前五分鐘能力訓練的形式
課前五分鐘能力訓練的形式多樣,難度深淺不一,其中比較受學生青睞的有散文推薦、散文背誦、對對子、成語接龍、即興演講、說新聞說看法等。形式不一而足,各有各的妙處。張志公先生說:“無論說話,聽話,識字,作文,能力怎樣一步步提高,應該有一般規律可循。摸清這些規律,運用它,設計出訓練的途徑、步驟和方法,就能大大減少教學的盲目性。”語文學科的學習,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呈螺旋形上升的,口語訓練也不例外,這一原則要求在安排訓練時,一方面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一方面要多次重復,不斷強化。
(一) 散文推薦
適合于初始時的訓練,難度不大,教師比較容易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可以選自己喜歡的文章來讀,讀得好的話可以贏得下面同學的肯定,難度可調適。比如,最初允許學生帶文章和推薦理由上臺讀,再接下來只允許讀文章,推薦理由要脫稿,再接下來可以讀文章,但文章中精彩的一小段要求背誦,有時同學興起,通篇脫稿,相信臺下熱烈的掌聲會讓他在今后的一段生活中自信滿滿。
(二) 即興演講
在散文推薦訓練到一定的程度后展開,此時的學生有膽量,有一定的口才,愿意上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追求獨特個性的性格使他們在這一環節大放光彩,為了追求效果,不少學生在這一階段惡補各類文化知識,力求出新出奇,此時需要教師適時的引導。
(三) 說新聞說看法
更深一步的訓練,需要學生有相當的思考能力,對事件的看法不膚淺,不偏激。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對社會人生作出自己的看法,并力求獨到。獨到很困難,但是思考讓學生們加速成長,更顯成熟。引導學生關注央視的《社會記錄》《新聞會客廳》等有思考分量的節目,學會思考,善于思考。
此外根據教材需要在必修一中穿插課前隨口翻譯一個文言小故事、小片段,對對子,必修二中穿插成語接龍、講述名著故事,必修三中穿插“名人傳”——介紹自己熟悉的一位名人,佳作讀后感,必修四中穿插論辯、我最喜歡的一部影視作品,必修五中穿插即興詩歌鑒賞。
當然,課前五分鐘的訓練形式遠不止這些,我們要本著“以學生的發展”為原則,認真探索、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從而挖掘出更多適合學生活動的內容,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形式。這些訓練形式,費時少而收益大,學生人人參與,各顯神通,盡情展示自我,五分鐘的豐富多彩,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心情愉悅地進入學習狀態;更主要的是課前五分鐘的訓練輕松又實在地培養了學生各種能力,提高了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這正是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所說:“讓大多數學生在‘享受成功的歡樂中‘尋求對自己價值的積極認可。采用一分為二評價法,讓其在自己的講述中感到某種‘成功的歡樂,受到鼓舞,從而激發出更大的情趣和欲望。”
最后說說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注意的幾個問題:1. 活動目標要明確,活動要服務于課堂教學;2. 活動時間要控制,不可過多占用課堂教學時間;3. 活動準備要充分有序,教師要適時點撥;4. 要經常檢查督促,或鼓勵總結,或指導改進;5. 最重要的是活動要堅持不懈。
課前活動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分鐘,但這五分鐘給了師生無限廣闊的想象空間,無論從知識還是到心靈,師生都受到了極大的熏陶和感染,適時地把講臺交給學生,能很好地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在潛移默化中能力得到了鍛煉,把自己所學所獲很好地表達出來,對學生來說也是一份挑戰。給學生一個機會,他們會還你一份驚喜!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S].
[2] 周國韜,楊雪梅,王淑娟.現代教育理論研讀[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3] 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2版)[M].海南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鄭菊,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