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瑜
摘要:戰略性新興產業關系著國計民生,對于研發的投入很大,對人才的創新能力和綜合技術能力要求很高。就業能力是高職學生能力培養的綜合體現,也是衡量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文章分析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對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的要求,并給出了培養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職院校;就業能力;培養
高職學生就業能力是指其獲得就業機會和職業持續發展的能力,是衡量高職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和學生獲得就業崗位的重要法寶,對維護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就業能力是高職學生能力培養的綜合體現,也是衡量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高職院校要密切關注產業、行業需求適時調整和改革高職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各項工作,以滿足產業、行業對人才的需求。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對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的要求
我國《“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首次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給出了定義: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從規劃中可以看出,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最本質的特征,包含了技術和市場兩個層面。從技術層面,戰略性新興產業應同時兼備“戰略技術”和“新興技術”特征。戰略技術是指關系到國家的生死存亡、核心利益的技術。新興技術包含以前沒有的全新技術和對原有技術顛覆性革新的技術。從市場層面,重大發展需求包含人才需求、經濟需求和技術需求。戰略f生新興產業與傳統行業在技術和產品研發方面的需求不同,投入不同,所需要的主要人才也各有側重: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人才具備較強的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而傳統產業需要從業人員具備較高的技術熟練度。即主要表現為“素質的強綜合性、知識的強遷移性、產業的強導向性、技能的強針對性、創新能力的強應用性”。
二、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對策與建議
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職專業應依托產業,以產業需求為目標,以學生職業綜合能力培養為主線,促進學生的專業技能與崗位技術標準接軌,職業技能與崗位行為規范銜接,以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1.建立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的動態閉環系統
為避免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要密切聯系行業企業,與建立起一個長期有效、動態反饋和能根據市場需求及時做出調整的閉環運作系統,實現“育人鏈”與“生產鏈”的無縫對接。從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設計開始,應由學校與行業企業專家共同研討完成。在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構建和學生能力評價方面以行業企業的需求為導向,高度重視行業企業的參與,尤其是對畢業生就業后的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評價,必須通過有效的渠道及時反饋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閉環系統中。學校根據市場反饋信息,及時調整人才培養規格的偏差,使得人才質量能最大限度地滿足行業企業和市場的需求。在這樣的閉環系統中,才能確保高職學生所獲得的技能是最貼近企業和社會需要的。切實有效的做法有高職院校與產業聯盟,建立職教集團,與行業協會簽訂長期合作伙伴協議,與企業合作辦學,成立就業咨詢委員會等。引進和吸收企業的職業培訓課程,按照工程項目要求,整合課程教學內容,開發實務訓練教材;其次校企合作共建專業實訓基地,創設真實崗位環境,將企業項目工程引入到實訓教學體系;再次在學生頂崗實習中,要把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貫穿到專業技能的實訓中,通過實踐和現場考評來培養職業技能,幫助學生在真實崗位環境中,積累實踐經驗,切實提高高職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從而增加學生就業的籌碼。
2.形成吻合市場需求實時調整的專業結構
高職院校應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動態,瞄準市場開設專業,對接市場要求培養人才,突出“特色”辦學。應著眼于圍繞行業崗位及崗位群設置專業,并依據市場需求確定專業的發展方向及規模。在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的同時,一方面,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體現職業素質教育,教學中要以提升就業能力為宗旨,改革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并充分利用一切機會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培養專業技能,突出“職業性”和“技能性”,增強學生崗位適應能力;另一方面,還要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通過打破學科壁壘,創新課程體系,挖掘和共享課程資源,在各門課程中滲透職業素質教育的元素,從而充分滿足學生綜合發展的需要。
3.建設雙師素質、專兼結合的高職師資隊伍
要提高學生就業能力,首先要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提升其實踐能力。因此,高職院校應建立教師去企業實踐的相關制度,定期選派專業教師去企業實踐和掛職鍛煉,使他們了解企業的運作方式及發展前景,熟悉企業相關崗位職責、操作規范、用人標準,促使教師結合企業的實際,不斷完善教學內容,使教學與工作實踐緊密結合,不斷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強化專業教師的“雙師素質”能力;組織教師參加各類培訓、教學技能競賽、企業掛職鍛煉等活動,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專家、職業教育成功人士為兼職教授,定期來校開設講座,為教師傳授實踐教學理論;積極從企業聘任高級工程師(技師)擔任學院技能訓練的指導教師,充實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從而逐步建設起一支“理實一體、實踐能力強、專兼并融”的師資隊伍,切實為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提供師資保障。
4.開展培養職業核心能力的教學活動
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是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抓手。職業核心能力是人們職業生涯中除崗位專業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適用于各種職業,適應崗位的不斷變換,堪稱成功就業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能力”。
首先,高職院校要將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明確列入人才培養方案中,以專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個人發展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的階段目標。通過公共課中滲透培養,專業課中融入培養,實踐課中嵌入培養的一體方式,構建橫向打造學生的專業能力,縱向打造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個人發展能力兩個維度,矢量推進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
其次,高職院校需要針對不同專業設置職業核心能力必修課,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以確保準確對接社會需求側。通過第一課堂,開展職業核心能力教學活動,充分利用學?,F有的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職業核心能力系統化培養;通過第二課堂,充分利用黨團、社團和技能競賽活動為載體,開展職業核心能力專項能力培養教學活動,實現專項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通過第三課堂,在學生的頂崗實習,實訓及社會實踐中鞏固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提高。這三個課堂有機結合、互相補充、有利于形成堅固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現實途徑。
再次,高職院校需要重視技能競賽活動,制定長期有效的保障和激勵機制,以調動學生參加技能競賽的熱情和積極性。將技能競賽常規化,設定專門機構,專人負責技能競賽的統籌策劃,定期舉辦校內技能競賽活動,并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活動,以賽促學,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
5.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目標。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目標應集中體現在發展創新思維、培育創新個性和增強創新實踐三個方面??傮w思路:以滿足產業、行業、企業和個性需求為價值取向,以職業能力為基礎、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課程與項目為載體、以制度創新為手段,構建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培養模式、培養路徑和保障體系。具體培養途徑如下:一方面,重新設計課程體系,如建立職業能力培養系列課程、強化人文與素質教育系列課程、增強創業教育課程、開發創新思維訓練系列課程、扶持科技創新活動課程;重新界定教學內容,在教學實施中選取最新的、最貼近未來職業崗位的知識和技能;并通過典型工作任務模擬的方式內化為其能力;改革教學方法;建立鼓勵創新的科學評價機制;開展創新活動,營造激發創新精神的環境;另一方面,從校企合作視角,開展協同育人,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創新校企合作形式;對接生產企業,改革教學方法;完善實訓基地建設,拓寬實踐應用平臺;強化師資隊伍,打造優秀教學團隊;創設專項資金,完善保障機制,以期對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