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秋陽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體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2018年3 月,中央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開幕,“創新創業”再次成為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被人暢談的關鍵詞。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出要對“雙創基地”進行重點建設,在大企業和科研院所、高校設立專業化眾創空間,面向大眾打造“雙創”全方位服務體系。
說起“雙創”一詞還要從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公開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說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透露,因為這樣一個具有時代特色的號召,2016年初創企業新增招聘崗位數據統計已經超過了240萬,對新增招聘崗位的貢獻率達到了18.7%。高校畢業生的創業率有明顯提高,高校“雙創”勢頭正好。
2015年國務院下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總體目標分為三個階段,并具體羅列出“雙創”教育改革的9項任務、措施要求:如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完善、關于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的完善、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等內容。同時,教育部在《關于做好2016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中再次明確提出,自2016年起,高校均需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同時高校通過合作、轉讓、許可等方式向畢業生建立的小微企業優先轉移科技成果。此外,教育部還要求高校設立創新創業獎學金、配齊配強創新創業教育專職教師等。這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為大學生“雙創”指引了方向、掃清了困障。在這樣的時代大環境下,高校必須依托“互聯網+”的時代平臺,對高等教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縱深研究,以增強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適應時代需求的現狀。
民辦院校學生創新素養培育,是落實文化、科技等創新發展,以創業帶動就業,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提升民辦院校學生創新素養,要結合當今社會發展趨勢,優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健全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加強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集聚創新創業類資源,營造創新創業氛圍,拓展學生創新創業思維。基于對“互聯網+”時代高等教育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可以深入把握企業人力資源需求的前景,進而在培養學生過程中以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核心,以服務企業為目的,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創新教育模式,為民辦院校如何培養更符合企業需求的創新創業型人才提供理論依據。
在“互聯網+”時代,鄭州民辦院校如何培養出應用性強,適應市場需求,又有自身特色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轉變培養思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關鍵。
民辦高校以培養應用型、一專多能技術人才為主。這首先要求學生要“手能動”。在課程設置上應該重實踐,實踐學時分配比重應大于理論講授;“雙創”教學沒有做到翻轉課堂,還是以學生被動接受為主要方式;實習實訓教學更是淪為形式,以到地方相關企業走馬觀花式參觀為主。這樣的教學安排使多數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既會覺得理論課程枯燥乏味不愿掌握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同時動手能力得不到鍛煉,缺問題意識,被固有知識所局限,逐漸喪失實踐創新能力。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高校“雙創”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分為三個部分:大學生學業規劃、就業指導和創業培訓。該課程開設初衷是希望能幫助剛入校的大學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同時讓大學新生在今后四年的大學生活中不斷提升自身就業能力,掌握良好的應聘基本禮儀和技能。其中就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創業培訓”部分來說,主要是向打學生講授創立創建公司所需的人力、物力、政策法規等相關信息。但同樣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往往缺乏走進社會的親身接觸,更多的是在課堂上的“高談闊論”。不僅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如此,校外專家來校進行的專項創業培訓也往往會出力不討好的淪為紙上談兵。這些問題的根源主要一部分原因在于:目前民辦高校“雙創”課程與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缺乏有效聯系,長時間作為單獨的一個教學模塊而孤立存在。
當代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專業師資力量薄弱,相關科研教學單位尚未成立。大部分由思政教師、輔導員擔任,此外還有兼職教師。輔導員工作分九大版塊,“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只是其中之一。且高校輔導員僅有不到1/3具有職業規劃師等相關就業創業指導資格證書,不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遠遠不能滿足在校到學生的“雙創”實際需求。
高校“雙創”應以學生發展為本,以落實落地創新創業思維模式為培養目標,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切入點。
高校若想學生能積極加入到“雙創”大軍中的一個重要鼓勵措施就是讓學生無后顧之憂。在校大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期末是否能修滿學分、是否需要補考重修是大學生擔心的第一問題。學校在引導學生發揮聰明才智創新創業的同時,要想學生之所想,憂學生之所憂,可以嘗試推行以高水平創新創業成果來置換學分或加分的相關政策,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將有意“雙創”的“創客”學生從繁重的課業中解放出來,為大學生從事“雙創”活動提供了更多時間空間。
教育部推進高校“雙創”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以“雙創”大賽為代表的一系列“雙創”活動——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旨在為高校大學生“雙創”項目與投資機構對接消除阻礙、搭建平臺,讓高校“創客”們的辛勤成果乘互聯網東風,激發高校學生創新創業熱情,深入推進高校“雙創”教育改革。同時,舉辦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也是匯聚全國“雙創”教育優秀導師人才的一次機會,讓高校敞開大門辦學,共享創新創業導師資源,發揮“雙創”導師的教育引導和幫扶作用。
第二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自啟動以來,吸引來自2100多所高校的54萬余學生直接參與,學生報名項目近12萬個,近400家投資機構和企業參與評審并為大賽提供支持。無論是學生參與人數、參與數量還是報名項目,都為首屆大賽的3倍。很多項目具備了明顯投資價值,所有資金項目目前累計估值已上百億元。鄭州民辦院校應緊跟時代,抓住機遇,走出屬于自己特色的民辦教育教學人才培養模式。
我們將創新創業支持載體建設稱之為縱向鏈條建設,包括打造“實訓區→預孵器→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區”全鏈條載體群、建設“創業之星”模擬實驗室、創業沙盤實訓室、工程訓練中心等,推動產學研合作基地和科學技術研究院等。
構建橫向協同式創新創業資源整合模式,比如重點協同學院各部門構建資源整合平臺、制定學分置換創業制度、構建“招生——教學——就業——創業”聯動機制。以國家精品課程和重點教材為統領的課程群建設,協同人社、科技部門和產學研基地等構建實踐實訓平臺,協同校友企業和風投機構等籌措資金,協同校外優質孵化器,引導學生項目深度孵化。
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源泉,我國正處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風口浪尖,高校畢業生創新創業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大勢,在各種利好政策的支持下,鄭州民辦院校應該積極主動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整改革,為社會培養更多創新創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