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越來越提倡素質教育,不僅要求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成績,同時還應注重其核心素養以及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名優秀的初中美術教師,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應積極轉變自身的思想觀念,在傳播美術知識的基礎上,還應培養初中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本文將對初中美術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意義進行分析,并對初中美術核心素養培養策略加以闡述。
關鍵詞:初中;美術;核心素養
一、 引言
美術的核心素養教育是初中美術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其核心內容是豐富學生的理論知識,提升實踐技能。新課程改革標準中要求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觀察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得到顯著的提升。新時期背景下,社會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漸提升,進行初中生的美術核心素養教育能夠與當前的時代潮流相符合。
二、 初中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意義
(一) 有利于陶冶情操
學生通過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開闊自身的文化視野,提高自身對于文藝精神的吸納和享受能力,從而做到充分的體驗生活、感悟人生,這將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起到巨大的積極作用。在美術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將藝術美的感受內化,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以及觀察能力,能夠幫助自己從凡俗的生活中解脫出來,感悟生命在生存之山中自由呼吸,在遼闊的大地上縱橫馳騁。這樣的美感不庸俗、不平凡,能夠感受到生命最優美的姿態。此外,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還有利于陶冶學生情操,進而達到人格上的健全。
(二) 有利于提升藝術鑒賞能力
美術中的鑒賞教學是通過專業的指導后對藝術作品進行賞析和評價,能夠使學生對作品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提升自身的審美素質。在新課程改革標準中要求:初中美術教師應通過美術教學,使學生的審美品位和鑒賞能力得到顯著的提升,從而增強其對生命和生活的熱愛。在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進行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整體學科素養的提升,對日后的成長和發展都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有利于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發展
對初中生進行的美術核心素質培養符合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能夠實現美術學科育人功能的充分發揮,在教育中滲透德育功能,幫助和引導學生認識并改造生活。美術課程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初中生對美術的學習能夠起到凈化靈魂、啟迪心靈的作用。同時,豐富多彩的美術知識和藝術感染力能夠促進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提升學生的愛國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 目前初中美術教學中核心素養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 對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視程度不足
在初中美術教學目標的制定方面來看,有關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方面的內容較少,忽視對美術作品內涵的介紹,沒有正確認識到美術核心素養對學生的重要意義。例如,部分美術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由于長期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在思想上故步自封,不考慮新課程標準中的新要求,循規蹈矩地編寫教案,因此使美術課程的寬度和深度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 學生在活動中的主動性不足
新課程標準中規定教師應改變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的教學現狀,積極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使其能夠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合作分析和解決問題。但是,根據相關調查研究發現,在部分美術教學活動中,依然有教師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整節課控制課堂、滿堂灌的講授藝術鑒賞的方式方法,學生能夠主動參與活動的情況不多,在課堂中進行師生合作探究的更是少之又少,這種教與學分離的方式,不利于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難以獲得顯著的教學成果。
四、 初中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一) 加強臨摹和欣賞教學,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臨摹和欣賞能力的培養,從而使學生更加善于觀察,提升繪畫過程中的觀察能力。在進行美術欣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優秀的美術作品導入到電腦當中,然后利用其放大功能,向學生展示作品中的每個細節。例如,在欣賞《開國大典》這幅作品時,首先對學生進行作品作者和創造背景的介紹,并且從這些信息中揣摩出作者當時的創作心情和思想動態,讓學生不但了解開國大典當時的場面,同時也能夠對歷史跨時代再現,這樣做不但可以使學生在繪畫中的觀察力和鑒賞力得到顯著提升,而且使學生的愛國情懷得到激發。
在進行臨摹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握好教學重點,即以形式美為主,以作者情感為輔。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臨摹,一方面學生可以采用坐標格的形式進行,這樣做能夠使臨摹更加精準;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自由臨摹的形式,能夠為作品的創作提供更加廣闊的發揮空間。例如,在對寫實范本的臨摹過程中,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 注重學生的心理動態,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作為一名優秀的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到對學生的全面掌握,注重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從而在教學中與學生的心理相結合,使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充分的提升。在新時期背景下,美術的教學需要注重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例如,在教學時教師要求學生畫出女生頭像,但是個別同學卻主動要求改成動物頭像,究其原因,因為人物頭像是其短板,對于不熟悉的內容缺乏自信。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若是對其進行嚴加指責,則勢必會有損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如果教師改成讓學生自由創作,根據學生自己的興趣愛好去繪畫則能夠取得一定程度的教學效果。同時,教師對學生的繪畫作品進行肯定和鼓勵,給學生足夠的自信和成就感,這時再鼓勵其嘗試陌生內容的繪畫,則更加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索和求知心理,積極突破自己。在探索新領域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時,教師應對其進行引導與講解,這樣做既能夠使學生的繪畫興趣得到提升,同時也使學生的創造性和探索精神得到顯著的增強。
此外,由于部分美術作品經過多次印刷,對其本身的色彩效果造成了較大的不利影響,因此難以對其進行良好的鑒賞。對此,教師可以在教學資源庫找到相關信息,并利用幻燈片等形式表現出來,彌補這一不足,增強學生的感性認知。
(三) 加強視覺感知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美的追求
美術作為一種活動,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藝術性以及人性意味,它既包括感性層面又包括理性層面,既是人類的心理表達,又是一種生理反應。在人類的活動中,主要的信息來源是從視覺中獲得,因此在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中,應加強對學生的視覺感知教學,提升學生對美的追求。對此,教師應除了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美術相關知識的講解之外,還應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并且能夠通過藝術的力量去感知美、追求美。例如,教師在核心素養教學中,可以設置相關的課題讓學生課下完成,如“勞動之美”“學習之美”“家人之美”以及“自然之美”等等,這樣做既能夠提升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美的認知,增強其觀察能力,同時也與義務教育中對美術核心素養方面要求相符合。
綜上所述,初中生受年齡的影響,其思想觀念與素養都處于形成的初級階段,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對其進行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同時,教師要對核心素養具有深刻的認識,清楚的了解其屬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并且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以及視覺感知等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觀察力、實踐力以及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學生對生活中美的認知與追求,從而實現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姚振雷.初中美術欣賞教學對提高學生審美素養的實踐探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6.
[2]劉雅倩.初中美術欣賞教學中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教學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13.
[3]陳群.我國初中美術教科書中欣賞教學內容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
吳麗琴,福建省廈門市,福建省廈門市檳榔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