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亦冰??
摘要:“班班通”多媒體輔助的教學活動,給教學帶來了活力;它改變了傳統的粉筆加黑板的教法形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掘了學生的學習潛能,使課堂變得豐富多彩,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優化了我們的教學手段,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班班通;數學教學;興趣與熱情;整合;價值及魅力
一、 “班班通”的涵義
“班班通”是學校每個教室創設與外界進行信息溝通、資源獲取、知識顯示的軟硬件環境,實現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機整合,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法的變革?!鞍喟嗤ā笔且蝗诤狭嘶A設施、軟件資源、教育教學的系統。“班班通”改變了舊的教育教學理念,改變了以往粉筆加黑板的教學模式,給學生的學習注入了一股新鮮的活力,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 “班班通”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 教師通過“班班通”充實數學課堂教學
數學是一門在其他學科上應用性很強的自然學科,所以在教學中不能僅僅照本宣科,否則會讓學生產生懈怠情緒。教師在上課之前參考學習“班班通”的相關資源,然后結合學生的學情,充分備好課,這樣在課堂上就能因材施教,使學生不僅掌握課本上的知識,還能學到課本上沒有的引申拓展的知識,有效地增加了知識容量。
(二) 運用“班班通”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干勁
干勁與興趣能使人產生探索問題的積極傾向,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催化智力的發展。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強烈的興趣,就會激發其內在的學習愿望和動機,激起強烈的學習干勁,進一步會全力以赴,努力探究,并不知不覺陶醉于其中。教師運用“班班通”技術,在屏幕上實現生動靈活、有聲有色的演示,創設教學情景,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保持旺盛的學習興趣,增強上課的課堂效果。
(三) 巧借“班班通”資源,創設探索數學知識的空間
“班班通”的豐富資源能為數學教學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多角度探索數學思想方法的機會,能極大地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比如:在《正方形》一節中,我利用幻燈片的制作,借助平移這項功能,把平行四邊形較長的一組對邊縮短,使得滿足“一組鄰邊相等”,接著把一組對邊繞著同一鄰邊的兩端旋轉,實現“有一個角是直角”,生動地演示了“平行四邊形→菱形→正方形”的正方形概念的形成過程,再用同樣的方法演示了“平行四邊形→矩形→正方形”的變化過程,充分揭示了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正方形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歸納出正方形的性質特征,使學生理解深刻并能準確應用。
(四) 利用數學與“班班通”整合,有利于開啟學生思維
數學真正的難是在于知識獲得的難,因此教師如果能適時運用“班班通”演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就能使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更清晰,對內容的掌握也更深刻。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由于時空限制,很多生活情境難以在課堂再現,而“班班通”為數學課堂帶來無限活力,如講授《中心對稱》這節課時,我用課件展示給出直角三角形,用動畫做出以直角頂點為中心逆時針旋轉180度,動畫效果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大大地調動起來。
(五) 運用“班班通”,有利于分層教學的進行
設計有層次性、體現個性需要的練習是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不斷發展的要求,運用“班班通”能較好地實現這一要求。通過“班班通”這個平臺,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差異和原有水平,在課前、課后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分別設計、布置A層(適用于優秀生)、B層(適用于中等生)、C層(適用于待進生)三個層次的預習作業或課后任務,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與動力將被大大激發?!鞍喟嗤ā钡倪\用,讓學生實現了自主學習,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促進學生綜合水平的整體發展,使學生的重要性角色以及教師的指導性作用充分發揮。教學過程中,教師把知識的主要探究權留給學生,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尋找問題,分組討論,總結要點,分享成果,學生便可以充分體驗到數學的無以比擬的價值以及獨特的魅力所在。
三、 反思再總結
首先,“班班通”信息技術教育逐漸成為教育發展的新趨勢,作為一名新時代教師,傳統的教學設計模式和方法已經不適應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數學問題的強有力工具”。所以,作為身臨當前這個信息時代的一名初中數學教師,我們必須轉變思想,尋求學科教學的新途徑,將“班班通”技術融入到數學教學領域中去。
其次,看待任何事情都要一分為二。并非所有內容都適合用“班班通”輔助教學,作為數學教師,應力求使傳統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機整合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從而達到優化資源和教學、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的目的。就像《數學課程標準》所指出的,我們不提倡用機器來代替學生的思維活動。初中數學的課程改革必須巧借先進技術的優異性,方能使兩者的有效整合提升到一個新高度,達到優化數學教學的目的?!鞍喟嗤ā辈皇怯谩跋冗M武器”代替傳統模式,它與粉筆加黑板的模式必將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恰當地選準“班班通”設備的運用與課堂教學的最佳結合點,“班班通”的使用才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
如何實現“班班通”與教學實踐的完美結合,做到收放自如,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智慧與機智。
作者簡介:林亦冰,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南光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