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少青
[摘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需要立足學生的生活實際,凸顯生活教育理念,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學習與理解,增強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感悟,最終使品德與社會課程發揮出最大的教育功能和效果。因此,有必要結合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現狀,分析小學思品與社會教學中生活化缺失的主要原因,然后就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生活化策略進行探索與實踐,以促使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關鍵詞]生活化教育理念;小學生;品德與社會;德育
道德教育存在于學生的生活與所處的社會當中,所以,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應當回到生活實踐,讓小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生活情境和社會環境下感知道德、情感的力量,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適應力。對此,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授課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教育理念,要緊密結合小學生的學齡特征和生活實際,加強生活化教育理念的融入,豐富學生對于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體驗,進而增強學生在課堂內外學習與思考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和實踐力,提高小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一、小學思品與社會的教學現狀
教育學認為: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是知、情、意、行的培養過程,離不開活動和交往。但是,現在的小學思品與社會教學仍舊習慣于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未能實現與學生現實生活的有效銜接,限制了學生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的有效培養。同時,受傳統智力教育觀念的影響,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沒有得到教師和家長的足夠重視,教學重點主要是放在了語、數、外等學科的教學上。有的教師教學時只依賴教材,教學內容和教育方式相對固定,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不高。還有的教師不太重視課程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導致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實現思品與社會課程知識的學以致用,從而制約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綜合教育功能的發揮。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生活化教育缺失的原因
首先,目前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受到教育功利化思維的影響,很多學校和家長對該課程的教學不夠重視,無論是在課程構建還是課時安排上,缺乏有效的教學設計,導致品德與社會教育偏離正確的教育目標。小學思品與社會課程除了基本的德育功能外,還是培養學生行為素質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載體,各教育主體只有充分認識到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育價值和功能,制定更加完善的授課計劃,才能將其綜合教育功能最大化。
其次,有的品德與社會教師過分依賴教材內容,“唯成績論”的教育傾向比較突出,沒有將課程教學與現實生活進行有機聯系,這就容易造成小學思品與社會課程的枯燥乏味,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會變得比較被動,很難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知識,如果小學思品與社會的授課教師不能正確理解和應用生活化教學策略,那么,課堂教學也容易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再次,當前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是相對封閉的,缺乏開放性和實踐性,思品與社會課程的教育活動基本被嚴格限定在學?;蚪處熯@一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未能實現與社會教育大環境的有效對接,所以,沒有將體驗式學習、實踐性學習等方式進行有效推廣,這顯然不利于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協調培養,也不利于小學教育中智育與德育工作的統一。
三、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生活化教育的開展策略
1.貼近生活,拓寬教學空間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內容體系中,很多知識是相對抽象和難以理解的,尤其是對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內容,有些有叛逆心理的學生容易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叛逆情緒,如果教師只是進行強制性的灌輸,其教學效果肯定不好。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師要基于該課程與現實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的特征,結合課程授課目標,積極發掘學生身邊具有教育價值和意義的生活化素材,讓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有效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教材進行授課,這樣可以有效拓寬小學思品與社會課程的授課空間,引導學生利用現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感悟來進行主動思考和學習,誘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主動感知,其教學效果將會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為他人喝彩》的教學中,根據六年級學生已開始進入青春期不太愿意袒露內心的特點,為了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讓他們敞開胸懷去面對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創設一個以學生生活為模板的故事情境《落選以后》。這個故事是以某個學生的實際生活為模板進行設計的,讓學生想象在落選以后主人翁可能會出現的情緒反應,實際上就是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袒露自己的心聲,因為只有曾經經歷過這樣的情緒,才能更好地進行猜想,讓學生在不設防的情況下剖析自己的行為,并通過一些體驗活動,引導學生探討克服自卑、為他人喝彩、向他人學習的重要性。
2.體驗生活,促進知識理解
無論是德育方面的教學內容,還是社會教育方面的教學內容,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都必然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存在著十分緊密的聯系,這也就決定了小學思品與社會課程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特征。對此,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授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增強開放性和先進性,對于有些教學內容,完全可以打破教材的限制,走出教室來到戶外,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構建生活教育課堂,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增進對知識的理解和感悟,最終內化為學生個人的知識和思維,實現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內外結合。例如,在教學《為了健康的生活》時,由于很多小學生習慣于以自我為中心,從小沒有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也常常缺乏對相關知識的有效體驗和理解,所以要想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廣闊的體驗天地,避免讓學生單純背誦相關理論知識。
3.感知生活,保持學習熱情
為了更好地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授課教師一定要堅持生本教育理念,不要一味強調自己在思品與社會課堂上的權威。這是因為品德與社會課程具有較大的開放性和實踐性,很多現實問題的解決并不是只有一個答案,所以教師完全可以拋棄傳統標準化、統一化的教學思路,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現實生活發表學習感悟和見解。這樣不僅能夠營造出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而且能有效緩解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情緒和抵觸情緒,化機械性的被動學習為積極性的主動學習。對此,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生活化教學一定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情,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能力,制定出貼近小學生心理需求的生活化教學方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感知生活,完善個人的思維能力和行為素質。例如,在《說說零用錢》的教學中,有錢該怎么花、如何做一個聰明的消費者等教學內容,這與學生平時的消費習慣息息相關,而學生個體之間的消費習慣、零花錢的多少等又存在較大差異,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建立個人的“零花錢賬本”,并將學生的消費賬本進行橫向對比和縱向對比,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消費行為,感悟良好消費習慣的重要性。
4.反思生活,注重學習應用
為了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價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思維與行為習慣,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授課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給學生更多親身體驗與反思的時間和空間。小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歷,但是很多生活經驗和知識的獲取還處于感性層面,并沒有深化為個人的理性認知,尤其是在講到相對抽象的思品與社會教學內容時,學生還無法完全實現學以致用。對此,教師在實施生活化教學時,要積極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反思,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自己現實生活問題的解決實踐中,這樣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價值,促進對課堂所學知識的消化和吸收,進而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誠實與信任》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自己學過的知識,以自己或他人在現實生活中曾經的失信行為為案例,講述誠實、信任的重要性,或者對失信行為等產生的危害進行反思和總結等,從而讓學生在反思與體驗中明白誠實與信任的重要性,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遷移能力,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對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探索,是踐行生活教育理念的重要體現,對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知識應用熱情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德育的有效途徑。對此,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要積極推進生活化教學探索,準確把握生活化教育理念的價值與內涵,立足學生的生活實踐,注重生活化教育素材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的融入,拓展小學思品與社會教學的廣度和深度,這樣才能促使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公益善.思品與社會課活動教學策略芻議[J].新課程學習(上),2015,(04).
[2]張改連.淺談提高小學思品課的教學效率[J].科學中國人,2014,(24).
[3]胡斌.淺談《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08).
[4]張向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探討[J].學周刊,2015,(20).
(責任編輯 馮 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