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光曾
摘要:將美術治療理論融入特殊教育學校美術教學中,能引導兒童在美術治療教學過程中,發泄內心的不舒適感,使兒童釋放情緒情感、控制問題行為,增進自我認識,修復或改變自身對外界環境社會的認識,促進特殊兒童情感和認知的成長,推動兒童整體心智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特殊兒童;美術教育;美術治療
藝術是人類的一種正常的和必需的行為,就像其他普通又普通的人類職業和使人專注的事情,如交談、工作、鍛煉、游戲、社會化、學習、愛與關心一樣,應該在每個人身上得到認識、鼓勵和發展[1]。
對于特殊兒童而言,他們更需要了解藝術,尤其是美術,通過觀察、傾聽、手眼協調的配合,運用各種工具和材料,在美的世界中進行“宣泄”,心靈得到凈化,身心得到發展。可以說:“美,滋養人們的精神,充實人們的靈魂。[2]”
對于這些折翼的天使,如何能夠利用美所賦予的功能,在教育教學中盡可能的讓他們消除傷痛,提高生活質量呢?
一、在美術教學中融入美術治療理念
在特教學校里,有各類特殊兒童,例如智力發育遲緩、自閉癥候群、情緒與行為障礙、腦癱、聾和聽力損傷、盲和視力損傷等。這些兒童他們的需求是不一樣,但也有相似的地方,都是某一類或者某幾類的損傷,他們都需要特別的關注,各種關系的支持。但在傳統的的美術教育中,兒童的一些內心深處的情緒、情感并沒有很好的激發。而融入了美術治療理念的美術教育將更有助于特殊孩子宣泄內心沖突,促進他們多感官方面的發展,順應兒童的生理、心理需要,加快兒童適應生活、融入社會。
(一)美術治療的歷史
美術治療始于西方精神醫學,于20世紀40年代,被譽為“美術治療之母”的Margaret Naumberg在紐約州立精神病醫院使用美術治療。她主張來訪者在創作過程中于治療師之間的互動,言語的討論和干預能加強治療效果。在Margaret Naumberg等專家的不懈努力下,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英國和美國分別成立了BAAT和AATA兩個美術治療協會。這兩個協會都給美術治療下了定義,英國美術治療師協會認為:“美術治療是在一位訓練有素的美術治療師的陪伴下,讓來訪者運用美術材料進行自我表達和投射。被轉介給美術治療師的來訪者不需要預先具備美術經驗或技巧,美術治療師主要關注的也不是對來訪者的圖畫給出審美性或診斷性的評估。實施者的全部目的在于促使來訪者在一個安全、有推動力的環境下,運用美術材料實現其自身的改變和成長。[4]”美國美術治療師協會認為:“經歷疾病、心理創傷或生存挑戰以及尋求自我發展的個體在專業關系下對美術創作的治療性的使用。通過創作美術作品和對美術作品及其創作過程進行思考,個體可以增加對自我與他人的認識,學會應對各種癥狀、壓力和創傷經歷;提升認知能力;享受美術創作所帶來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的樂趣。[4]”可以說,正是有了這些歷史的鋪墊,美術治療逐漸壯大,理論與實踐的不斷完善,目前,美術治療被廣泛的應用于精神衛生機構以及非精神衛生機構,如老年人活動中心、特殊教育學校等康復機構。
(二)美術治療的作用
現今,有調查表明,舉辦了精神障礙患者的美術展覽,有助于提升公眾的精神衛生知識,有助于促進公眾用積極的態度對待他們[5]。可以說,正是有了美術的熏陶,美術的治療,才能更好的幫助來訪者“在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之間、在想象與現實之間架起一座橋梁[6]”,從而為其解決內心的情緒情感鋪平道路;同樣也可以幫助來訪者增強自信與自尊,建立起審美的、社會化的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對于特殊兒童而言,正是需要這樣的療育。在美術治療教學中,總體上側重于發展心理學理論和人本主義的教育治療,是在解決和改善兒童心理問題的同時,調動兒童內在動力機制,促發其潛能發展,實現消除或改善兒童障礙狀況的治療康復手段[7]。因此,在美術教學中融入美術治療的理念,將能更好的發揮美術功能,改善兒童內心世界的躁動不安,讓孩子能夠自主的擁抱環境,擁抱社會,擁抱內心的自己。
二、在美術教學中應用美術治療的理念
在傳統的教育教學中,強調在課堂上尊重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的精神,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中的主人。在美術教育教學中,更強調學生的差異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學習結果的多樣性等等[8]。但對于特殊教育學校的兒童來說,每個孩子都是上帝創造的天使,都充滿著個性,散發著獨一性,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中的主人,讓他們積極參與活動,實現美術的功能,很有挑戰,可以說效果甚微。
有調查表明,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對于傳統的美術教育已進行改革,現大量融入美術治療理念,廣泛應用于特殊兒童的教育和康復,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國內,在美術教學中應用美術治療的理念亦非初始。研究表明,美術治療能有效地減少有嚴重攻擊性行為兒童的不良情緒和行為[9],增強智障兒童的機能水平[10],提高孤獨癥患兒與周圍環境聯系的能力[11],幫助后天腦損傷兒童在感覺、語言或認知能力受損的情況下,表達情感和想法[12]等等。
(一)應用美術治療理念教學中的操作
1.美術治療理論。
在運用美術治療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康復時,可以應用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現象學、格式塔等原理,利用其中的技術依據,能夠更好的幫助兒童最大限度的成為真實的自我。例如在心理動力學體系中,常常使用支持性技術和表達性技術原理。這些技術的實施,能夠更好的作用于美術治療活動,能更好的實現最大的教育功效。
2.美術治療評估。
當下,適用于特殊兒童評估診斷的有繪畫測驗法,是用于美術治療之初。在20世紀初,我國臺灣美術治療師候禎塘曾說,美術治療在心理治療策略中,是最能夠消除兒童防御機制的形式。而一旦兒童消除了心防,則能更好的展現自我。因此以繪畫為介質的診斷評定,可以用來了解兒童人格、心理等多方面的狀態,是心理干預和行為矯正的一種有效方法,其中包括羅夏墨跡測驗、“房-樹-人”測驗等。由于特殊兒童情況復雜,單一的繪畫測驗,無法對受測者的狀態做出全面的評定,因此現今國內外普遍綜合運用幾種繪畫測驗技術進行診斷評定。endprint
3.美術治療技術。
通過診斷評估,對特殊兒童現狀有了了解,治療師就可以對此選擇符合的切入點,展開治療或教育干預。
為了能夠更好的幫助兒童認識自我,展現自我,發展自我,可以通過繪畫來了解兒童心靈狀態,顯現孩子的思維特點和氣質特征。對于美術治療而言,繪畫技術的掌握尤為重要。現今用的比較多的繪畫技術方法為命題繪畫法、互動繪畫法、自然繪畫法等。繪畫技術的運用的好壞與兒童的繪畫表現力并沒有太大關系,主要與治療師的素養緊密聯系。它要求治療師是否能夠通過有意義的圖像形式與兒童進行溝通交流,理解圖像背后的意義,并根據具體情況,及時干預,借助繪畫調整深層沖突的兒童,認清自我,幫助他們理解,走出困惑,融入環境。
在美術治療活動中,選擇兒童喜歡的美術形式尤為重要,在美術教學中,多種類、多媒介的綜合美術表現技術,可以有效地幫助兒童獲得感知覺的提升,增強其察覺和理解力。常用的有用于治療的美術介質的活動(如拼貼,黏土等)和在美術治療過程中加入多種媒體互動的活動(如加入音樂、動畫、戲劇等領域的綜合運用)等技術。
(二)應用美術治療理念教學中的問題
由于特殊兒童的類型很多,是不是所有的美術形式都適合于那類兒童?何種問題的兒童適合何種美術形式進行診斷?如何評定兒童在美術治療中的變化?其效果如何判定,依據是什么?任何心理治療都需要專業督導,美術治療該誰來督導呢?在特殊兒童美術治療過程中如何使用恰當的語言呢?...這些的種種還得我們為之努力,研究和實踐。
(三)應用美術治療理念教學中的策略
美術創作是表現兒童心里世界、認識世界的媒介,在美術治療中,該如何有效率的鼓勵和激發兒童的表現形式呢?
1.創設合理安全的繪畫環境,提供適合兒童的治療媒介。搭建安全的物理與心理環境,能夠讓特殊兒童放松自我,安心的享受當下,激發創作興趣,感受到美術活動帶給他們的樂趣。
2.建立良好治療關系,給予特殊兒童關注與愛。在美術活動中,要讓兒童感受到一直被關注和被尊重,治療師不干涉兒童的自由創作,在困惑時及時給予鼓勵與支持,讓兒童享受創作過程,不規定時間,不限定材質。
3.創建游戲活動為導入,引導特殊兒童創作熱情。在應用美術治療理念教學中,以游戲活動作為開始部分,可以讓特殊兒童放松緊張情緒,集中注意力,最終目的是使兒童自由選擇心儀的媒材進行創作,釋放自我,從作品中,獲得自豪感和自信心,最終實現自我肯定,自我接納。
4.尊重激勵特殊兒童,激發對作品自我評價。運用美術治療的理念進行美術教學,應鼓勵兒童,讓他們能夠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解讀。如若有些兒童無法講述,治療師可通過開放式的提問讓他們能夠進行自行的講述。治療師的提問在此環節尤為關鍵。需注意的是,美術治療教育活動應一切以尊重兒童的意愿為主,不強求、不強迫兒童自己對作品進行詮釋。
三、結語
“我一向堅信:只要人類有一息精神的火花——不管它是如何黯淡——人們、老師和教育家,便有責任去把它扇燃。我敢大膽地說:社會的倫理標準,可以由它對有障礙者的關系來衡量。作為人類的我們,不應該停止我們的力量去發展每一個人的潛能”[13]。
自然賦予萬物具有自我發展的空間,當一扇門被關上時,一定會開上一扇窗,或是開起另一扇門。順應兒童的渾然天成,提供對應的文化信息場,消除心因性障礙的禁錮,讓兒童放開自己的知覺去自由追逐,這才是藝術潛移默化實現人性潛能的最大化的整合,是我們探尋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埃倫·迪薩納亞克著:《審美的人》,戶曉輝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P312。
[2]珍·露絲·貞德萊爾著:《追尋美之音符》,盧欣渝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P220。
[3]大衛·愛德華茲著:《美術治療》,繆青、鞏麗群、柳嵐心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年,P1,P173。
[4]大衛·愛德華茲著:《美術治療》,繆青、鞏麗群、柳嵐心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年,P3,P4。
[5]Koh E,Shrimpton B.,“Art Promoting Mental Health Literacy an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People with Experience of Mental Illnes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2014,60(2):169-174.
[6]Case C.and Dalley T.,The Handbook of Art Therapy.Routledge Pprss,London,2006,pp.183.
[7]孫霞著:《特殊兒童的美術治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P30。
[8]尹少淳著:《小學美術教學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P2。
[9]Linesch DG.Adolescent art therapy.New York:Brunner/Mazel Inc,1988.55.
[10]Zambelli G C,Clark E J,Heegaard M.Art therapy for bereaves children.In:Wadeson H,Durkin J,Perach D.Advances in art therapy.John Wiley,Sons.Inc,1989.69-71.
[11]Wilson L.Symbolism and art therapy.In:Rubin JA.Approaches to art therapy:theory and technique(2nd ed.).MI:Sheridan Books,2001.42-43.
[12]Emery M J.Art Therapy as an Intervention for Autism.Art Therap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2004,21(3):143-147.
[13][美]羅恩菲爾德.創造與心智的成長[M].王德育,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4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