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冰
摘要:自主學習成為一個人適應信息時代必備的能力。這要求我們的教育必須由培養(yǎng)學生學會知識以應付考試轉變培養(yǎng)學生會學知識以適應社會。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培養(yǎng)歷史自主學習能力,總結出一些具體實施辦法。
關鍵詞:自主學習;平等民主;非智力因素
一、自主學習勢在必行
當今社會是一個知識爆炸的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世界范圍內的物質的、觀念的許多形態(tài)發(fā)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科技知識日新月異,人們憑著曾經擁有的知識想趕上信息時代的步伐,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自主學習的能力對每個人來講,就越顯重要了。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無論知識更新速度如何加快,科學技術綜合化的趨勢如何強烈,我們都可以通過自己不斷的學習,及時有效地掌握新的知識和信息,提高自己,使自己更好地適應社會。隨著時代的洗禮,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出來,教師完全是課堂的中心、學生學習的主宰,學生只能圍著教師的講、問、練團團轉,只能被動地接受學習,學生的主體性受到嚴重的壓制和損害。因此,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把學生的自主學習權力還給學生勢在必行。
二、自主學習的理解
“自主”就是學習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自主學習”就是學習者自覺主動地去發(fā)現、探索、理解知識的過程,即“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jiān)控”。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素質教育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育最顯著、最根本的特征。這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把研究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努力使學習成為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活動、自我拓潛的過程,從而使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當然,要打破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三、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1、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
現階段,中學歷史教學的課程安排,一般為每周2-3課時,這與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相比,相去甚遠,這使歷史老師與學生接觸溝通的時間較少。另一方面,一般歷史老師任教班級又較多,多者甚至同時任教8-9個班級,這與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的老師相比,又超之甚多。時間少,要接觸的對象又多,要建立一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好像就更加困難了。所以,我們老師應努力增加自己在學生心中那桿秤上的分量,尤其是我們歷史老師,更不能忽視每一個與學生接觸溝通的機會。我們要及早的摒棄傳統(tǒng)教育觀念,放棄“師道尊嚴”,用一顆真誠的心,就像對待朋友一樣,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學生。
2、非智力因素──好奇心、求知欲的培養(yǎng)
首先應創(chuàng)設適宜的問題情境。問題的難度是形成問題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等人指出:“當感性認識與人的現有認識結構之間具有中等程度不相符時,人的興趣最大。”例如在歷史課上講河姆渡、半坡居民生產狀況時,可以讓學生看書,然后讓學生回答:“河姆渡、半坡居民已經掌握了哪些生產技術?”但是,這么講學生就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失去求知欲望。其次應支持學生好問的積極性。學生只有對他感興趣的問題,才有著強烈的探索精神,喜歡追根究底。所以,如果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就說明他對這一學科的某些內容產生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應該正確引導,積極鼓勵,使他們的興趣進一步滋長、擴大,從而讓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提供強大的動力,使學生自強不息,努力學習。因此,老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管問題的質量如何,一定要有熱情、耐心,正確引導。
3、自主學習指導
閱讀指導。歷史課程的特點就是知識涵蓋量大,縱貫古今中外。所以閱讀能力是學習歷史最基本的能力。教師幫助學生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史料、歷史地圖對學生進行指導,培養(yǎng)學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在開始的時候仍然可以先由老師提出問題。對教材中重要的知識點,應該適當的轉化為問題,使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才能牢固掌握;對不容易掌握的理論、歷史現象、歷史規(guī)律等內容,可以轉化為討論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討論,發(fā)散性思維、橫向縱向聯(lián)系、多層次比較,達到正確、全面、深刻理解,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思維指導。歷史的每一部分內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共同構成完整的歷史學科知識體系。學生在學習中,要把零散的知識納入知識體系,進行系統(tǒng)的掌握。一是掌握專題線索,如政治、經濟、文化各大專題,在大專題下又可分為若干個小專題,如政治專題下的政局、制度、政體、政策、階級、民族、對外關系等;經濟專題下的生產力、生產關系、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等;文化專題下的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各方面等。二是掌握歷史階段特征,要從政治、經濟、文化涉及的諸方面進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三是掌握歷史的橫向的、縱向的聯(lián)系。學生可參照相關輔導材料中對知識體系的概括,結合自己學習特點進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確定層次和隸屬關系,探索出系統(tǒng)掌握歷史學科知識的最佳方法。
4、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舞臺
老師在課堂上的作用轉變了,由原來的“授魚者”變?yōu)椤笆跐O者”。這其實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依靠擁有的“魚”已經不行了,老師必須不斷地研究“漁”之法,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一開始,老師可以為學生搭建舞臺和表演節(jié)目。如針對原始人類的學習,開展一堂想象課,學生根據書本內容并利用計算機查找相關資料,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又如針對秦朝歷史的學習,開展一堂辯論會,以“秦始皇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為辯題,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利用計算機查找相關資料,全班分為兩組展開辯論;再如針對中國古代歷史遺址與建筑的學習,開展社會調查,學生利用北京擁有歷史悠久的人文優(yōu)勢,進行社會調查和實地考察,對北京各處的歷史遺址和古建筑進行檔案整理,在課堂上進行成果匯報等等。
總之,在我實踐研究、研究實踐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構建歷史自主學習模式給學生學習帶來的巨大變化。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有機的結合起來,潛能得到發(fā)揮,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鍛煉提高,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使學生一生受益的自主學習能力。當然我構建的這一模式還需不斷充實、完善。希望與教育同行們更多的交流和探討,以促進我國教育事業(yè)健康、穩(wěn)定、持續(xù)的發(fā)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