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階段是義務教育過程中,學生青春期的關鍵時期。班主任在初中階段如何把握和分析學生性格,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心態和良好健康的學習品質已成為學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關鍵環節。本文通過班主任這個德育教育的主要角色,分析當前初中生消極心態的成因和危害性,提出具體解決措施,闡述如何培養學生的積極心態和良好品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進一步提升學校德育教育管理水平。
關鍵詞:初中生;班主任;德育;心態;品質;培養
一、 背景和現狀
培養學生的積極心態和良好品質是初中教育階段的重要內容。本人從教14年,除了承擔學科教育工作以外,還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而班主任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抓好學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靈魂,而如何培養學生的積極心態與良好品質是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
然而,從小學升入中學,初中生進入青春期生長發育高峰,自我意識發展導致思想意識出現改變,同時,新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心理壓力增加,人際關系日趨復雜化,以及人生理想追求、社會角色轉變等原因,往往會使學生心理發展失衡與不協調,受到壓抑的心態長期不能得到有效釋放,表現出情緒消沉煩悶,思想偏激,有時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 問題成因與分析
憑借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我認為學生消極心態和不良品質的形成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一是學生的獨立人格逐漸形成。
伴隨身體的生長發育,學生對知識經驗不斷地積累,智力水平和生活能力進一步提高,對獨立判斷決策的自主需求逐漸顯現,不喜歡別人再當自己是“小孩子”,反對別人插手自己的“私事”。但在許多情況下,由于處世尚淺,經驗不足,經濟不能獨立,學生往往只會出現單一的思維方法和心理需求,根本沒有完全自主支配的理性意識和行為。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都不能完全依靠自身能力來解釋和處理一連串的各種矛盾,經常會感到心里沒底,不能肯定自己做出的判斷,自信心不足。
二是學生的封閉心態亟待開放。
初中階段是學生情感逐步豐富成熟的關鍵時期,希望被老師和家長理解,更希望被周圍的環境和社會所認可和接納,有更廣闊的交際圈、朋友圈。同時,加深獨立自主意識,豐富情感體驗,但是,他們通常不會直接談論自己內心的感受,而是有選擇性地尋找同齡人和“知己”作為傾訴交流的對象,逐漸與父母產生代溝,有意無意地在身心上處于戒備狀態,不善于營造和諧良好的人際關系,往往加深與他人的隔閡,有時會孤僻、煩躁、猜忌、冷漠、不善言語,出現“閉關鎖國”心理與內心需要的矛盾。
三是學生的求知欲望無法滿足。
初中階段,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往往不僅局限于書本知識、課堂知識。學生會對所有未知領域和陌生環境都感到特別好奇,特別新鮮,都能夠引發其強烈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如瘦身、時裝、追星、網戀、足球、異性話題等。但由于學生的社會閱歷成熟度較低,知識結構與思維方式相對簡單,缺乏是非分辨能力,難免良莠不分。
四是學生的壓抑情緒不能緩解。
初中階段學生心理狀態是人形成個性化性格的關鍵時期,相對于小學和高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然而,除了豐富、活躍、富有感染力這些積極的情感表現外,有時他們也會出現亢奮、沖動、易悲易怒的不穩定情緒,喜歡“憑感覺做事”,常常出現缺乏冷靜思考的非理性行為,從而變成自己任性驅使下的“奴隸”,會突然喜歡或討厭一個人或一件事,思想上追求刺激出新,行動上常常和大人抵觸,產生常說的“叛逆心理”。
五是學生的現實接受能力降低。
當前,我國初中生心理還都相對單純,對美好理想憧憬度較高。而當現實與理想不一致時,他們會陷入苦惱、挫折。例如,父母離異、生活貧困、身體殘疾等。都有可能摧毀學生對未來的信心,甚至是生存下去的勇氣,其危害程度非常令人擔憂。
那么,作為學校、老師和家長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良好的做人品質呢?
三、 采取的措施
(一) 培養學生正確適當的自我意識,“學會認知”
要向學生正確了解自己,必須先培養他們養成正確適當的自我意識。只有教育者重視學生對自己各方面主觀意識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控的能力,才能使學生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增加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有效控制不良情緒的產生,客觀對待自己的環境定位,營造“做我真好”的心理氛圍,慢慢增強學生自尊、自知、自信、自勉和自控的能力,形成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統一,從而促進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二) 培養學生現代科學的創新思維,“學會做事”
科學創新思維是學生快速成長成才的催化劑。教育者應以現代的科學精神和嚴謹教書育人的態度,幫助學生提高創新思維能力,養成創新思維習慣,不斷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增強求職探索的強烈欲望,不斷充實完善自己,與時俱進,增強自學創新能力。
(三) 培養學生適應和諧的人際關系,“學會共處”
首先,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困惑和期盼,此時,教育者要像醫生一樣對癥下藥,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找出病因,讓學生把自己當作朋友,積極溝通,鼓勵他們在集體生活中尋找更廣泛的友誼和期望歸屬感,從而,培養他們真誠、主動、熱情、開朗的性格品質;其次,要完善學生個人發展的教育機制,在學校、家庭和社會創造良好健康的教育環境,使學生時刻都能吸取對心理發展成長成熟的有益養分。
(四) 培養學生意志頑強的抗挫能力,“學會生存”
目前,初中生尚未形成穩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做事缺乏耐心,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和果斷性,特別是對頑強意識的缺乏。因此,教育者應當采用毅力訓練、挫折教育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和自我安撫暗示能力,從而降低學生初中階段乃至以后人生中由于精神壓力和事物刺激出現的極端過激行為,或者消沉萎靡情緒的幾率,磨煉其意志品質。
四、 結束語
總之,初中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生長的“花季時期”,也是心態轉變發展的關鍵期和危險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情況導致的心理問題,學校、教師和家長等教育者應面向全體,針對個體,全面、深入地探索青少年心理成長規律,主動發現學生心理發展中出現的各類問題,采取正確的解決辦法,促使矛盾向有利于心理健康面轉化,注重“養成教育”,使之獲得“在道德的、智力的、情感的、審美的、創造的等各方面的協調發展”,走向明天,走向成功。
作者簡介:
張丹,吉林省長春市,長春市四十五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