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詞語教學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字詞是學習語文的基礎,它貫穿于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對詞語的理解進行聯想教學,也可以通過結合情境感受詞語,還可以通過語言環境領略詞語,以及在生活經驗中理解詞語。從而讓詞語教學更加靈動,為語文學習打下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詞語教學;課堂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詞語教學一直是作為整體教學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要想將學生的語文的學習能力有效提高,最首要的條件就是要其具備豐富的語言知識。維果茨基曾說過:詞語不是成為一個概念,而是要雜糅個人的感受和體味后,才會在我們的生活中靈動起來。基于此,如何讓抽象的詞語靈動起來是目前語文教學中的主要核心任務,現本文作以下探討、論述。
一、 理解詞語,展開聯想
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具有豐富的經驗,懂得通過各種方式深入引導學生,進而使其思維能夠展開層層聯想,深刻領悟詞語的美感,這樣,可以讓其心靈跟隨詞語飛翔。就以《荷花》這一課文作為例子,在進行課文講解時,有的學生覺得“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的描寫是極美的,通過一個“冒”字將荷花之美完全凸顯。但是,當教師詢問,美在哪里,學生卻不能將其清晰分解出來。針對此,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懂得將學生感情濃烈時刻抓住,對其表示贊揚,說“很了不起,能夠通過‘冒字就能察覺荷花之美”,緊接著進行提問“荷花一般在什么樣的狀態下‘冒出來?生長狀態又是怎樣的?同學們都試著想想看。”經過思考、討論后,有的學生說“痛痛快快的生長”,有的同學說“興高采烈的生長”,有的同學說“爭先恐后的生長”,從而使學生可以深刻感受荷花的動態美。而后,教師再接著引導“你們說的都是對的。那么,請問白色花朵冒出來后要干什么呢?請同學再思考一下。”同時,將荷花的圖片進行展示,讓學生觀賞,通過想象寫話,并彼此之間分享、交流。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夠使荷花在學生的眼中神態各異,并且,在不同的學生眼里,每一朵花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具有自己的姿態、容顏。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從而使詞語教學的預期效果達到。
二、 感受詞語,結合情境
詞語是文本的最基本單位。若在文本探討中脫離了詞語,對于閱讀教學而言,就會缺失了滋養生命的源頭,因此,這也就說明了詞語的重要性。在詞語教學中,學生一定要處于一個語言的環境中學習,這樣,方能夠將詞語的含義徹底的理解、體會,旺盛其生命力。所以,在進行詞語教學時,教師一定將詞語和語言環境結合,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
《晚上的太陽》中有這么一句話“醫生猶豫了”。文中所運用的“猶豫”一詞,雖然在表面上可以很好地理解,但是,要想將其妙用之處完全領悟,就必須要深入體驗。基于此,也說明了教師的引領工作是極為重要的。提問“醫生在這種時刻給和不給愛迪生媽媽做手術所發生的結果是怎樣的?采用油燈照明對于手術而言是否會有危險?”,讓學生就以上問題進行思考、討論。一會兒,有學生說“在當時的情況下,若不給愛迪生媽媽進行手術會有危險,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做手術也一樣具有危險,這對于醫生而言,是很為難的”。
通過這樣提問的方式開展教學,于課文情景中將“猶豫”一詞置入,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其中的含義,從而使該詞語在其頭腦中深深植入,讓形象鮮活,進而完全理解詞語含義。
三、 領略詞語,通過語言環境
在引導學生對詞語進行理解時,教師可通過聯系詞語與生活場景,以文本既定的語言環境開展教學,深刻理解詞語的深層意思,并進行推敲,從而將作者隱藏的深刻用意尋找出來。這樣,在課文特定的語言中,將詞語的深刻含義理解清楚后,學生自身才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方能讓其與文本深入對話的目的實現。
通過《灰椋鳥》這一課的授課時,文中“投入”一詞用得極好。因此,教師在進行上課時,可以讓學生將“一開始還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飛過來,盤旋著,陸續投入刺槐林”這一句反復閱讀,進而要求學生將“投入”這一詞的含義進行體會,并提問“雖然‘投入這一詞語極好,但是,除了這個詞語之外還可更換成其他詞語嗎?什么詞語?”經過思考,學生紛紛回答“可以”,有的說換成“飛入”,有的說換成“落入”等。教師緊隨其后,接著提問“如何使用‘投入、‘飛入、‘落入等詞呢?”學生一認為,刺槐林太大,使用飛比較恰當;學生二認為,刺槐林屬于灰椋鳥的故鄉,采用投入更為合適,通過教師的帶領下,進而讓學生與文本之間進行深入了解,使其在朗讀時可以聲情并茂。
四、 理解詞語,采用生活經驗
在課堂中帶入生活經驗是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另一個有效方法。教師在進行上課時,應該將生活和語文之間的橋梁架起,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進行詞語理解。
例如,在講授《2008,北京!》課文時,其文中具有一詞“沸騰”。在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這一詞,因此,教師要想學生能夠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只需稍加引導即可。提問“‘沸騰是怎樣表現的?”。問題一出,大部分學生紛紛說道“水燒開了就是‘沸騰”。而其中有一個同學,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說“家里媽媽燒水,水壺里有熱氣在冒,一直在咕嚕嚕的響”。通過這一回答,教師趁熱打鐵,提問“‘北京沸騰了是講北京在冒熱氣嗎?是在‘咕嚕嚕的響嗎?”學生回答“是的,北京申奧成功,人們都很高興,整個場面都很熱鬧。”通過這樣的引導,讓學生能夠理解詞語的另一層含義。這樣,將生活與詞語之間的聯系建立起來,對于理解詞語的意思更具效果。
總而言之,要想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能夠提升,讓學生的學習、掌握能力提高,最首要的條件就是要明確、理解詞語的含義,這樣,不僅在閱讀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時,在以后的各科學習上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怡萍.詞語教學寓樂于教——一年級詞語教學案例[J].課外語文,2014年12期.
[2]時宗峰.詞語教學如何實用高效[J].江西教育,2015年09期.
[3]吳紅萍.巧學小詞語,收獲大智慧——低段語文詞語教學的實踐與反思[J].青春歲月,2015年05期.
[4]曹榮英.豐富詞語教學彰顯閱讀精彩——淺談中年級詞語教學的有效策略[J].教育藝術,2015年10期.
作者簡介:
周谷巧,二級教師,江蘇省南京市天景山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