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超
摘 要:小學是學生打好數學基礎的重要階段,小學數學教學會對學生未來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作為教師要貫徹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積極探索數學教學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從而綻放數學教學的新精彩。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課改;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7-007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7.044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數學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在傳授學生數學知識同時還要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鍛煉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實現數學教學改革的目標。
一、利用現代手段,創設有效情境
新課改綱要提出了要利用信息技術的獨特優勢,為學生的個體發展與學習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環境和高效的工具。小學數學教學更需要借助信息技術,通過圖片、文字、聲音、視頻等方式來形象地呈現教學內容,通過動態化的演示詮釋整個操作過程,把枯燥、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形象,以新穎有趣的方式吸引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開心快樂地學習數學知識。以“年、月、日”內容的教學為例,我們可利用多媒體技術設計太陽、地球、月亮這三個星球周期運轉的模型圖,幫助學生清晰地了解他們的運行規律,然后告訴學生一年、一月和一天分別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月亮繞地球公轉一周和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教師通過這樣一種形象生動的方式為學生講解三者間的關系,學生會感覺非常地好奇,并把它們轉化為學習興趣,進而表現出濃厚的探究欲望,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加強,進而大大提高課堂效果。
二、把握追問時機,激活學生思維
學生能夠自己發現的知識就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教師不要隨意泄露,影響學生的判斷,給學生創造自己發現的機會,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學習的內容,激活學生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學生所掌握的情況在適當的時機進行追問,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激活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另外,追問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過程暴露的過程,可以讓學生發現知識的本質,從而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的優化教學過程。例如,在學習“平均數”的時候,有的學生提問平均數是什么?這時教師就追問:“平均數的概念是什么?能否用自己的話概述一下,說一說自己理解中的平均數是什么?”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又進行了追問,例如:“你是如何發現的?”“你用了什么辦法?”“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技巧嗎?”“誰回答的最好?好在什么地方?”這樣一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快速思考,讓自己的思維活躍起來,發揮學生主體的優勢,體現學生的民主性和自主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讓學生自發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另外,我們也要注意追問的技巧,避免“串式提問”,影響學生的自主思考,否則學生只需要回答不是或是,其思維就會停滯不前,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三、注重實踐教育,鍛煉學生能力
實踐能力是綜合能力的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把握學生的性格特征,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調整教學方案,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實踐,通過不斷的實踐應用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比較數的大小這節課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實物來代替數字,讓學生對大小的概念有更深入的認識,然后讓學生親自觀察,嘗試自己總結數量關系,在操作過程中,學生對抽象知識的認識會上升到感性認識的地步,對數量關系的認識和理解也會更加深入和深刻。例如“6-3=?”這道題目,可以將6用“□”來代替,然后將3用“○”來代替,這樣題目就變成了“□□□□□□-○○○=?”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比“○”要多了三個,或者看到“○”比“□”少了三個,只要再加上三個“○”或者減去三個“□”就可以了,所以“?”就是3。為了更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數量關系的理解,我還會留出一段時間供學生做總結歸納使用,讓學生根據自己在實踐中發現的規律進行總結,歸納出數量之間的關系,然后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讓大家交流討論,最后根據學生表達的觀點進行補充和說明。如果學生出現錯誤,教師要及時糾正,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樣一來,學生就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更有利于發揮主體的優勢,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四、豐富作業形式,提高鞏固效果
作業練習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增強課堂學習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學生自省的有效途徑。但作業的設計要合理科學,注意開放性和多樣性,不求多而求精,注重實踐和理論間的聯系,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首先,作業的量要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避免過多的作業量給學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做到精益求精,提高作業的質量水平;其次,作業設計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注重人性化和多元化,加強理論與生活間的聯系,控制在學生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最后,作業要面向全體學生,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和層次化,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作業任務,增強作業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提高作業的效率,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新課標為依據,不斷探究,踴躍創新,從教學實際情況出發,尋找高效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實現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張厚榮.淺談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果的主要途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1(22).
[2] 劉玉紅.淺析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1(9).
[3] 褚劍敏.小學數學有效教學設計之我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0(1).
[4] 林丹茹.再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考試周刊,2008(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