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旺
摘 要: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尤其是處在成長階段的中小學生,更需要對他們進行這方面的教育。教師一定要在課堂教學上適時滲透勤儉節約教育,讓學生在生活中懂得勤儉節約,學會勤儉節約,傳承勤儉節約。抓住身邊的浪費現象,引導學生認識勤儉節約的重要性,講述我國歷史上的人物故事,教育學生懂得勤儉節約;讓學生背誦識記我國關于勤儉節約的經典文化,接受熏陶感染;學校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從生活的點點滴滴教育學生學會節儉。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勤儉節約;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7-010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7.066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尤其是處在成長階段的中小學生,更需要對他們進行這方面的教育。校園經常有隨時隨地扔饅頭、倒飯菜和浪費學習用品的不良現象發生。由此可以看出,當下的青少年學生,身上缺少的不是“營養”,而真正缺少的是良好的教養、修養和素養,因此,在教學《道德與法治》課時,教師一定要在課堂教學上適時滲透勤儉節約教育,讓學生在生活中懂得勤儉節約,學會勤儉節約,傳承勤儉節約。
一、抓住身邊的浪費現象,引導學生認識勤儉節約的重要性
記得一天早餐,我發現一個白白的饅頭被扔到了地上。看著這個被扔掉的饅頭,我陷入痛心地深思之中。先不說扔饅頭的人是誰,就扔饅頭的動機和行為看,實在是可恨可恥至極。于是,課堂上我就這件事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饅頭從何而來?這扔掉的僅僅是一個饅頭嗎?
討論中學生們明白,一個小小的饅頭是農民通過耕地、施肥、播種、澆水、鋤草、收割、打碾等辛苦勞作的過程,付出辛勤的汗水收獲的成果,是面粉廠的工人辛苦加工出來的,是國家出臺好政策,又由政府撥專款為農村寄宿學生提供免費的營養餐,是學校教師花費精力買回面粉,然后,由炊事員辛辛苦苦做出來的。所以,扔掉的不是一個饅頭,扔掉的是勞動者的成果和辛苦付出!扔掉的是黨和國家的關心和期望!扔掉的是學校教師的信任和關愛!
中華民族歷來“提倡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學生一定要從小懂得珍惜糧食,愛護物品。因此,隨意扔饅頭這件事,往小點看,扔掉了一個合格中學生的好形象,扔掉了自己的人格尊嚴;往大處想,扔掉了做人的基本道德素養,扔掉了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美德。
二、講述我國歷史上的人物故事,教育學生懂得勤儉節約
為了讓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得以傳承,教師要求學生課外收集我國歷史上勤儉節約的故事,課堂上讓學生登臺講述,學生在聆聽一個個勤儉節約的故事中接受教育。
我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做官期間他十分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于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耕種所獲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只準剩余,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
朱元璋的故鄉鳳陽,至今還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卜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據說朱元璋給皇后過生日時,也只用紅蘿卜、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宴請眾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今后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
一代偉人毛澤東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樸,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準,不吃魚肉、水果。偉人在勤儉節約方面為國人做出了表率。
通過了解歷史故事,學生得到啟發,提高認識,接受教育。
三、讓學生背誦識記我國關于勤儉節約的經典文化,接受熏陶感染
從古至今,國人不僅崇尚節儉,而且均有論述記載。如,“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這是《左傳》里的一句話,意思是說,節儉,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最大的惡。 教師要讓學生從這句話里明白,勤儉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說起節儉,教育家孔子也有言:“儉,吾從眾。”(《論語·子罕》。他的“近悅遠來、選賢任能、節儉持國”的治國思想,一直在影響著后人。隋文帝坐江山后,也十分提倡節儉持國,對不遵守“節儉令”的兒子就地免職,從而帶動國人養成了節儉的習慣,社會經濟逐漸出現了繁榮的景象。朱柏廬的《朱子治家格言》中說:“一飯一粥,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都是教育學生懂得勤儉節約的經典文化。讓學生閱讀莫言的小說《糧食》,不僅能對學生進行“憶苦思甜”教育,還可以讓學生明白生活上勤儉節約的重要性。
其實,古詩詞和一些經典歌曲的內容也包含著勤儉節約的文化,讓學生誦讀吟唱,同樣可以對學生進行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教育。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唐朝詩人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一首教育學生珍惜糧食、懂得節儉的詩歌。有一首老歌叫《勤儉節約是咱的傳家寶》唱道: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不管是一寸鋼,哎嗨!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錢,咱們都要用得巧……
通過經典文化的讀背吟誦,讓學生從小明白“節儉才能治家富家,節儉更能持國強國”的道理。
四、 學校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從生活的點點滴滴教育學生學會節儉
學校與家庭都要教育學生懂得平時吃飯穿衣、學習用品,是父母用心血換來的辛苦錢買的,應當學會珍惜。即使學校每天早、中、晚提供的“三餐”,雖說不是自己掏錢買來的,那做飯菜的原料也是用錢買來的,那是黨和政府撥的專項經費,也是別人的勞動成果,更應該愛惜和尊重,不能輕易浪費。故意浪費,其實就是最大的犯罪。
弘揚勤儉節約的良好美德,要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從身邊做起,從自我做起。不亂扔一張紙、一塊橡皮、一支鉛筆、一個饅頭,不浪費一度電、一瓶水、一件衣服、一寸土地……要從小懂得“勤儉節約是聚寶盆,鋪張浪費是水決堤”的道理,只有人人樹立“浪費可恥,節儉光榮”的意識,才能形成“反對鋪張浪費,厲行勤儉節約”良好風氣。
“提倡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良好傳統要代代傳承下去,除了每個家庭從小教育孩子,學校引導和培養之外,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教師,我們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還要適時地把勤儉節約作為教學內容,滲透在課堂教學之中。
參考文獻:
[1] 熊雅潔.“創”“行”“倡”三部曲奏和諧樂章——中學思想品德教育對初中學生節約行為的引導[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 2014(18).
[2] 孫杰, 曉慧. 思想品德篇之勤儉節約[M]. 遠方出版社, 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