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峰
摘 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微信等移動互聯網工具已經開始廣泛運用于教學領域。微信逐步成為中學家校溝通的平臺、師生線上交流的平臺、學習共享的平臺。微信的線上化模式,提升家校溝通的頻次和效果,使學校和家庭在數學教育上真正實現目的、過程、手段的統一,實現課堂教學的延伸、學習體會的交流和學習資源的共享。
關鍵詞:微信;初中數學;輔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7-014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7.092
一、家校溝通平臺
初中階段是學生從童年期向青年期過渡的時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充滿著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的矛盾,同時也是發展學生個性的重要時期。而如何處理好錯綜的矛盾,促進學生健康的發育,就需要加強學校和家庭的溝通。前蘇聯數學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兩個數學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孩子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一原則出發,無論在數學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睂W校的數學教育管理應該得到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家庭的數學教育應該得到學校的指導和建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實現有機統一,才能使數學教育取得最佳的效果。過去,學校和家庭的溝通以家長會和教師家訪的形式居多,這種模式能夠讓學校和家庭、教師和家長有面對面的溝通交流機會,能夠實現交流的效果,但是要看到這種模式受到時間和空間限制,每次家長會和家訪,對教師和家長都有很大的時間成本,溝通的頻次比較低,溝通間隔的增加使得教師和家長的數學教育出現階段性匹配不一致。微信等移動互聯網平臺的出現,推動了家校溝通的線上化,大大提升了溝通的頻次和效果,使學校和家庭在數學教育上真正實現目的、過程、手段的統一。“微信群家長會”提供了一個各方表達自己想法的平臺,通過定期集中的家長會、不定期的意見征求等,實現了家校及時溝通。每次學校活動都召開現場的家長會有較高的成本,而通過“微信群家長會”,實現家長會的線上化,避免一對一溝通的重復性,進而提高家長會效率。微信技術的應用,提高了家校溝通的多媒體化,通過多媒體化的“微信布置作業”、學習現場的圖聲視頻交流等,改變了以往家校溝通的單一化模式,顯著提高了溝通效率。
二、師生線上交流平臺
數學教育是因人而異的復雜勞動,每個個體因先天遺傳、生活環境、家庭教育等因素影響,需要的數學教育是不同的。因此傳統數學教育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則,但是實際過程中,課堂數學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學生,標準化式教學,難以準確把握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困難點,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所以說,目前初中數學教育依然存在著“一刀切”的問題。標準化的教學使得一部分學生得不到合適的數學教育供給,標準化供給和多樣性需求依然是初中數學教育的一個桎梏。解決這一問題的備選方案是一對一教學模式,線下一對一教學所需要的師資、場地資源又無法滿足龐大的需求群體,特別是在放假期間,師生交互式交流成本更大。而微信輔助教學把師生交流互動線上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個矛盾。我通過微信平臺,將課后和假期的教學線上化,探索交互式教學模式。電子教案在微信平臺上共享,學生及家長可以在課后通過微信平臺對課堂教學進行再次學習,并根據學生的反饋和需求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理清學習脈絡,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微信布置作業”模式,先讓學生把作業記在本子上,學生對作業心中有數,然后再把作業發在班級微信群中,家長對孩子的作業也心中有數,便于監督孩子完成作業。教師在節點通過家長對作業進度進行檢查,學生在作業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可以直接或者通過家長向教師請教,教師可以對不同的個體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從而彌補課堂教學的“一刀切”弊端,形成教師布置作業、家長監督作業、學生反饋疑難、教師答疑解惑的多方合力教學模式。
三、學習共享平臺
教學的本質在于交流,有教師之間的交流,有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有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展示成果,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學內容。特別是在初中階段,學生模仿效應強烈,學生間榜樣的力量是強大的。教師通過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溝通、分享,有助于學生建立自信心,激發學生對學習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微信平臺的一個大的優勢就是高度的開放性,微信公眾號、朋友圈、微信群等手段為學習共享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我在日常教學中,通過微信平臺將自己的優質教學資源與學生及其家長共享,為學生深入學習提供必要資源。利用微信平臺展示學生的優秀作文、書法作品、歌曲舞蹈等,讓學生在微信中讀課文、讀單詞,推動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放假期間,我在微信中發起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為主題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活動。有的學生就在微信中曬出了自己的閱讀書目,群中成了一個電子圖書館;有的學生曬出了自己摘抄的精彩語句,與大家分享,真正實現了資源共享;有的學生曬出了自己的讀后感,大家互相借鑒,互相學習;有的學生在群中發了自己旅游的照片,有景有人,配有文字說明,欣賞了美景,增長了見識,陶冶了性情,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延伸、學習資源的共享以及學習體會的交流。
總之,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微信等工具的普及,已成為許多人生活不可缺少的社會交流工具和平臺。這些技術應用到數學教育領域,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家校溝通的效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我基于微信平臺對初中數學教學進行探究總結,但深入的應用方式和開發模式還有待探索。當前,隨著數學教育數字化、信息化、線上化的發展,有更多的新技術、新工具可以應用到數學教育方式改進中,我希望在將來與更多的教師、學生、家長合作,發揮微信等移動互聯網工具在初中數學教育中的優勢,不斷地推動中初中數學教育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小雅.微信公眾平臺輔助課堂教學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3).
[2] 朱婷婷,邵陽,趙強.微信公眾平臺輔助教學研究[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