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毛娟
摘 要:教師要善于傾聽才能更高效性地進行教育教學。真正的傾聽需要在尊重、平等、鼓勵的條件下進行。一個善于傾聽的教師,他會關注到傾聽的有效性和藝術性,一個樂于傾聽的教師他一定是位智慧的使者。
關鍵詞:傾聽;尊重;平等;鼓勵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7-016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7.107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中的心靈!”而要想真正了解學生的心靈,那就要與學生心與心的溝通,就要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傾聽是一種相互間尊重的教育,它需要意識地專注地聽學生說,對于學生的心聲不會快速地制止,更不會斷章取義學生的發言。師生真正意義上的交流是存在于互相傾聽的基礎上的,一種善于傾聽的教育者他會聽到學生真實的想法,他會感受到學生的那種智慧,觸摸到學生情感的溫度,同時會驚喜地發現,這樣的學生是多么可愛,課堂是也會變得精彩有意義。
一、尊重是傾聽的前提
在一些教育性的節目中,主持人問學生問題時會單膝跪地,從這簡單的細節中我們不難發現一種無聲的尊重便產生了,而這種尊重會讓學生感受到了溫暖,拉近了與主持人的距離感,給予了學生自信心。我想對于主持人來說他們是多么想聽到學生真實的想法,因為這種情感的期待才促使他去尊重學生,而且他在這個動作中是幸福的,快樂的,因為他在與學生進行著心與心的交流。由此聯想到教師的課堂,教師在的課堂上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建立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認真傾聽學生心聲的課堂。在對于那些回答錯的學生身上,更應該慢下來聽學生的發言,專心地傾聽學生的想法,猜測學生內心的見解,而此時的學生會備受鼓舞,越來越敢于大膽的發言,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二、平等決定著傾聽能否繼續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需要做一個判斷。然而在做判斷之前,教師首先應該把學生看成一個鮮活的個體,一個和教師一樣有自己的價值和尊嚴的人,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只有在平等的關系上,才能真正地去傾聽問題背后的聲音,才能將交流進行下去,才會讓學生毫無保留地把不開心的事情講出來,不愉快的情緒發泄出來,此時學生才會在身心上獲得滿足感和安全感。比如,一年級的學生,他們由于身心發展還不成熟,缺少一定的自我約束力和自控力,所以一年級的學生是需要教師慢慢引導,耐心、細心地傾聽。首先,在常規教育上對于教師就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一年級學生的常規教育、行為習慣的培養和上課比起來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從進入一年級的教室開始,他的學習生涯就打開了嶄新的篇章,一切都得從頭開始。他們就像一張干凈的白紙,你在上面畫什么,他就會成為什么,所以我謹慎地去引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多么的重要。由于學生年齡小,他們對于和小朋友之間相處或者課堂行為規范還不那么的清楚,所以有些學生可能會為了一把尺子而爭論不休,又或者為了一塊橡皮而大打出手……總之,會讓你沒得心理準備,讓你摸不著頭腦,有時候感覺又好氣又好笑。你需要蹲下來平等地和學生交流,聽聽學生的想法,了解學生舉動背后的原因,才能有效地采取策略。
案例:我記得在剛踏入一年級班級的時候那一張張新鮮可愛的臉蛋,那一雙雙等待著教師傳授知識明亮的大眼睛,可就在這一群天真可愛的學生當中,我卻發現了一張哭得稀里嘩啦透紅的臉蛋,而且她手里還拿著毛巾,一邊哭一邊擦眼淚,不僅如此,她還大聲的說:“我想媽媽了,嗚嗚嗚……”。此刻,我并沒有選擇發牢騷,埋怨學生,而是蹲下來,把自己也看成學生,讓學生感覺教師是和藹可親的,和學生是沒有等級的,我們是平等的關系。輕輕拍拍學生肩膀,抱抱學生,在安撫學生情緒后,我們才能將交流進行下去。隨后,我在傾聽學生的心聲后,明白了學生為什么離開了媽媽會哭,學生哭最大的原因在于學生缺少安全感,多的是緊張和害怕。找到原因后,才能對癥下藥:要讓學生感覺到老師不僅僅是教師,還是學生的媽媽,給學生以充分的安全感,所以學生經過我耐心地引導,漸漸地平靜了下來。第一天,第二天……慢慢的在學校中學生感覺到了教師的和藹可親和集體生活的快樂,學生變得越來越活潑可愛,喜歡上了班級的生活,學校的生活不再是擔心和害怕,而是幸福和快樂。此事雖小,但讓我對一年級的學生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學生小,遇到事情更不能急,要在與學生平等的關系上才能將傾聽進行得更好,才能聽到學生更多的心聲,與學生達成情感共鳴,并且給予最真摯的幫助,鼓舞,點撥,這才是有效的教育。
三、鼓勵是傾聽的潤滑劑
對于課堂來說,時間是非常寶貴的,每一分每一秒都顯得那么重要。當學生在表達見解的時候,他可能會感覺占用了你的課堂時間,其實此時教師可以報以微笑,打消學生的顧慮,鼓勵學生繼續說下去,這樣才會有智慧火花的碰撞,才會傾聽到學生精彩的發言;當學生由于緊張,說話一時語塞,講話結結巴巴時,教師要告訴學生“不要緊張,慢慢說”,讓學生充分放松,消除緊張的情緒,將見解繼續發表下去;可能有些學生動作比較慢,膽子有比較小,想說又不敢說的時候,老師要大膽的鼓勵學生“放心吧,說錯了也沒關系,大膽說出你心里的想法吧”,讓她可以盡情地表達。而此時,在這種鼓勵的氛圍中互相傾聽,交流信息,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會更加真實,精彩。在這種交流的過程中,并不是說教師要放棄自己的立場和觀點,而是在傾聽的基礎上,邊聽邊思考,邊思考邊教育教學,其實此時教師的傾聽已經是一個藝術化的過程。
傾聽是一種尊重,是一種欣賞,是一種讓學生向你敞開心扉的鑰匙,它會讓師生的關系拉得越來越近,讓你的教育教學更加順利,更加高效。如果說傾聽讓教師能夠看清學生,能夠讓教師更好地判斷,更好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這其實還需要教師在傾聽的過程中不斷地思考,及時地反思,以便于更好地傾聽,更好地教學。
參考文獻:
[1] 李鎮西.愛心與教育[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2] 沈東云.優秀是教出來的[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09.
[3] 李鎮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廣西:漓江出版社, 2008.
[4] 趙國忠.中國教學的奇跡[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