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漫姬
摘 要:本文采用文獻調研法,從高校社團歷史演變與發展、群體心理學、個案實證等較為成熟的研究角度,以及從社團功能、內涵與類型、社團成員、社團問題與建設等研究內容,對國內外高校學生社團的研究進行了綜述,分析了社團建設與管理的狀況及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我國新時期高校學生社團的建設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和依據,為高校社團的進一步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詞:國內外;高校社團;研究綜述
近年來,高校共青團越來越重視和加強學生社團的管理,通過不同的途徑探索高校學生社團建設、管理、發展之路,更有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高校學生社團進行了研究。
一、國外關于高校學生社團的研究
國外關于學生社團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已形成了歷史演變與發展、群體心理學、個案實證等三個比較成熟的研究視角,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一)對高校社團歷史演變與發展的研究
歷史演變與發展是國外學者研究高校學生社團的主要研究對象。有學者指出,早在中世紀,美國耶魯大學就有了文學社團:Lionian 和 Brothers。之后,學生社團成為了“完整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社團活動內容等也不斷變化,由文學、教育逐漸向道德、政治轉變。對此,美國學者S.M.Lipset 和Robert Cotlen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學生政治運動進行了研究和分析;Ciemick 和 Helen M.則介紹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高校學生社團的發展過程與狀況。由于戰后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比較動蕩,高校學生運動十分活躍,學生社團的組織管理及組織活動自然受到了學者們的關注。作為學生運動的成員,理伯卡·卡拉奇、阿爾溫·托夫勒等都目睹、經歷了當時學生社團的暴動運動,很有感觸,就紛紛收集并整理了反映當時運動狀況的資料,對20世紀60-70 年代的美國高校學生社團組織管理及其運動情況進行了宏觀描述和具體個案分析。80年代后,公共社團主義和結社革命的社會思潮從北美開始向全球蔓延,各種專業社團在高校中大量涌現,使校園大學生課外活動顯得豐富多彩。不少學者對專業社團進行了研究,形成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代表性的有厲威廉的《美國近年來大學學生課外活動之發展》、享利·羅索夫斯基《美國校園文化一學生·教授·管理》等。
(二)對高校社團群體心理影響的研究
高校學生社團對于社團成員的身心健康有著怎樣的影響成為了學者又一研究主題,并形成了一批代表性的理論成果,包括Bern的“人際交互作用分析理論”、A.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kurt.lewin的“群體動力論”等等。這些研究較好的分析了大學生社團活動的內部規律,認為社團成員之間的信任與友愛對社團的發展、管理、組織活動有重要影響與意義。柏恩的“人際交互理論”指出,社團群體活動可以教育青年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在交往中學會觀察與模仿他人,增強領悟力,不斷了解自己的人格結構,提高與他人的交流溝通能力。杜拉則認為,個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決定了個體的行為,而不是單純的個人內在結構。還有學者分析了學生社團組織與對大學經歷的滿意度之間有正向的相關性。這些研究很好的揭示了高校學生社團以及社團內部的互動規律。
(三)對高校學生社團功能的研究
除了社團對其成員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義外,不少學者對學生社團的其它功能進行了較多的研究。有學者通過對高校社團文化活動的研究,發現社團的文化活動能豐富成員的精神世界,使他們能以更好的心態去面對社會和人生,甚至能幫助成員拓寬理論基礎知識。還有學者研究了社團活動對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的影響,肯定了社團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使學生知曉理論知識在實踐應用中的差異,更好的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達到高等教育的核心目的,并影響學生畢業后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皮亞杰、斯庫爾特.威廉等學者則運用大學生發展理論,更深層次的研究高校學生社團和學生成就方面的關系,認為高校學生社團對學生成就動機等有積極影響。
二、國內關于高校社團的研究
由于我國的大學生社團發展起步比較晚,在 20 世紀 90 年代以前,國內對高校學生社團的研究比較少。之后,隨著高校學生社團的蓬勃發展,研究也不斷深入,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國內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主題。
(一)關于高校學生社團內涵與類型的研究
對于高校學生社團的內涵,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廣義的高校學生社團和狹義的高校學生社團。一些學者指出,凡是高校內出現的所有以學生名義組建的集體都屬于高校學生社團范疇,包括高校中的學生會、研究生會及各種專門性的學生組織。狹義的高校社團則是指大學生因為興趣愛好相同,興趣志向相投,為了加強交流溝通,增進友誼,豐富文化生活,滿足自我歸屬感,實現自我成長成才的需要而自發結成的具有一定獨立性和組織結構的大學生群眾組織。
在類型上,學者們指出,我國高校學生社團類型較為單一,盡管有的學者將其分為信仰型、學術型、文娛型、友誼型和服務型五類;也有學者將其分為知識學術型、社會服務型、文化娛樂型及研究創造型四類;此外,還有的認為高校學生社團類型還包括理論探究型、科技型、勵志型、康樂型等,但都是劃分角度不同而已。
(二)關于大學生社團的功能的研究
大學生社團具有什么樣的功能是學者們感興趣的話題。不同學者從各自的視角分析了這些功能。有的將社會化理論用于大學生社團的功能分析,認為大學生時代是其社會化過程的重要時期,而大學生社團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化的一個重要途徑。有學者從心理健康教育視角,認為大學生社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載體,它對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心理調適、心理治療等都具有積極的作用。一些學者從學生、學校和社會不同層面較全面闡述了大學生社團的功能,認為對學生個人來說,大學生社團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社會實踐能力,滿足學生互相交往、被他人承認和認可等課堂并不能滿足的學生需要;對學校來說,大學生社團活動能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加強和改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幫助學校樹立積極向上的校園精神風貌,推進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對社會來說,多樣化的學生社團能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此外,還有學者從校園文化建設視角分析了大學生社團的作用,指出大學生社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力等等。endprint
(三)關于高校社團成員的研究
社團成員作為社團組織的主體,也是學者們研究社團的熱點。社團成員包括社團領導成員和社團一般成員。對于社團領導成員,學者們比較關注社團領導成員與一般成員的差異,以及學生是怎樣成為社團領導的。學者們分析了社團領導成員與一般成員在家庭背景、人格特質、領導能力和實踐能力、工作績效等方面的差異,認為要成為社團領導,必須要有一定的領導技能,比較關注職業目標。關于社團成員,學者們比較關注他們參加社團的動機。有學者內在目標、外在目標、堅持性和自我效能感四個維度詳細分析了大學生加入社團的動機,并比較了不同性別、籍貫、專業、年級等參加社團類型及動機的差異。有學者指出,大學生參與社團具有自愿性、興趣性、自主性、交融性、民主性等方面的特點。
(四)關于高校大學生社團問題與建設的研究
對于高校大學生社團存在的問題,已有的成果也較多。這些問題可歸結為兩類:一是大學生社團自身存在的問題,如管理制度不健全,學生社團人員流動性大,社團發展缺乏規劃,存在嚴重的“亂收費”、“盲目發展”的現象,活動隨意性強,社團活動缺乏精品,社團經費使用及活動開展缺乏監督和計劃。二是大學生社團外部環境的問題,如學校重視不夠,活動束縛較多,專業教師指導力度不強,經費不足及活動空間有限。
如何建設高校大學生社團是學者們非常關注的主題。有學者提出大學生社團的建設要考慮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習、特長培養、創新能力培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因素,以更好的促進學生社團的健康有序發展;不少學者探討了社團建設的方式和方法,有的主張將社團發展和學校黨建相有機結合,有的則認為要在社團中建設團支部,還有的提出盡可能把學生社團組織建設成學習型組織;也有學者更深層次的分析了社團管理機構建立和健全的重要性,認為學生社團的科學發展必須依賴于社團的良性發展機制、社團內外部環境的優化和社團成員素質的培養。此外,還有更多的研究是針對具體的區域或類型學校的特點分析的,包括一般院校和民族院校、公辦高校和民辦高校、本科院校和高職學院,社團建設的對策措施也更有針對性與操作性。
三、結語
已有文獻對高校學生社團的研究,尤其是我國的研究大多為對社團概念、性質、功能等的分析與論述,在對象上往往或綜合,或以某區域、某個高校為研究對象,分析社團建設與管理的狀況及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但是很少有運用治理理論等新的公共管理理論研究學生社團的,對于邊疆民族院校學生社團的特殊發展環境也很少涉獵。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多關注邊疆民族院校學生社團這些特殊又重要的群體,加強公共管理視角下的學生社團治理研究,使學生社團的研究更富有成效。
參考文獻:
[1]李建.大學生社團社會學角度之考察[J].中國靑年政治學院學報,2003(2).
[2]江荔仙.社團活動對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作用[J].教育發展研究,2006(6).
[3]張智昱.高校學生社團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J].社會科學家,2010(11).
[4]歐陽大文.中美高校學生社團的比較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