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王美
摘 要:志愿服務專業化趨勢對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為例分析了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形式集中、模式單一、內容缺乏創新的特點,從結合專業特色深化志愿服務內涵、依托新媒體技術開拓志愿服務新模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志愿服務新載體三個方面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發展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志愿服務;新媒體;優秀傳統文化
隨著我國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志愿服務專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志愿服務由籠統的幫困助學、扶老助殘、環境保護等活動轉向多領域、多專業的志愿服務。大學生志愿服務作為我國志愿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索志愿服務專業化背景下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的新途徑,加強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專業化建設,勢在必行。
一、志愿服務專業化的提出
專業化是指一個普通的職業群體在一定時期內,逐漸符合專業標準、成為專門職業并獲得相應專業地位的過程。志愿服務以服務過程及內容為標準,可分為非專業化服務和專業化服務兩種類型。非專業化服務通常指服務內容技術含量較低的、具有廣泛普適性的服務工作,不需要通過特殊培訓,或者需要經過基礎實務培訓即可勝任的,對服務人員知識、技能、水平、能力要求較低的服務工作。專業化服務是指具有某項專業知識技能或獲得專業資格認證的人士提供的服務,如支教、幫教、心理咨詢、計算機支持等,對服務人員自身能力素質有較高要求,并會提供一定程度的服務培訓。基于當前發展概況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志愿服務對專業化服務的需求越來越高對當前志愿服務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契機。
大學生志愿服務專業化與其他志愿服務有所區別。大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知識、技能,精準對口地進行志愿服務專業化工作,在提高服務質量及效率的同時,也能提高自身專業技能,為自身的學習生涯和職業生涯的發展積累經驗,以實現雙贏的良性循環局面。近年來,國內學者對高校志愿服務專業化內涵問題也有探討,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是認為,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專業化內涵具體包含專業化道德、專業化技能、專業化形象、專業化評價四個方面的要求。
專業化道德是服務核心。專業化道德是指與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專業化技能是服務基礎。專業化技能是指大學生充分運用其特有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優勢,以順利完成志愿服務。專業化技能不僅可以讓大學生在志愿服務中深化對理論知識的認識,促進其社會實踐水平,提高自身專業技能。 專業化形象是服務關鍵。專業化形象是專業化道德和技能的綜合表現,它包括志愿者、志愿者組織和志愿活動的專業化形象。專業化評價是服務補充。專業化評價是對志愿者服務的質量、本人能力素質的變化、志愿活動的效果等方面,通過主管部門、指導機構的認定、論證而得出科學的、可以借鑒的意見和經驗。
二、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發展現狀及問題
在校大學生是青年志愿者的主要力量,從大學生志愿服務領域地域上看,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已經從過去單一的城市社區“一助一”幫扶,拓展為扶貧開發、社區建設、大型賽會、環境保護、應急救援等領域。大學生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務的地域,由原來的高校周邊社區發展到整個城市建設并逐步向農村蔓延、由原來的高校周邊城市發展到跨省跨區域的志愿服務。
在過去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進程中,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一直致力于祖國的教育事業,學院師生攜手,志愿精神代代相傳,具體呈現如下幾個特點。首先,教育學院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形式集中體現為幫教和場館服務為主。具體分為如下三個方面,其一,寒暑假愛心課堂和愛心幫教為主要形式,近90%以上的學生均參加過此類志愿服務活動,主要是給小學生講授繪本閱讀、科技、藝術類、手工制作等常規素質拓展課程。其二,場館服務,如上海科技館、海洋館、少年宮、名人紀念館等,主要進行客流疏導、現場解讀等工作。其三,廣西、貴州、甘肅等偏遠山區及海外支教活動。與愛心義教和愛心課堂不同,此類支教往往時間延續性較長,一般情況下大學生志愿者需要在當地進行一整年或半年的支教活動。如何在夯實日常常規活動的基礎上,積極求取創新和擴展,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是當前促進我院志愿服務專業化建設的一個突破點。
其次,當目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模式較為單一。我院依托于實踐育人的校園氛圍,鼓勵提倡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工作的歷史和基礎領跑師大,但在志愿服務項目、志愿服務宣傳、志愿服務領域等方面仍因循沿襲傳統活動方式,活動模式依然是以進教室進社區等為主,提供面對面的志愿服務。在新媒體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順應教育技術的革新,開拓志愿服務新模式,是我院志愿服務工作面臨的新問題。
再次,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內容不夠豐富和與時俱進。我院始終堅持以師范特色及師范精神貫徹各項工作,堅持多年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但如何在強調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教育的內涵與本質,響應時代號召賦予志愿服務新的內涵,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志愿服務新載體,是當前我院志愿服務工作的新方向。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新途徑探索
大學生志愿服務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和載體,其發展不僅反映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更應貼合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時代要求和終極目標。2016年12月7日,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三個重要問題,并指出要遵循我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國情,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基于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現狀,在志愿服務專業化的大背景下,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擬從如下三個方面探索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新模式。
1.結合專業特色 深化志愿服務內涵endprint
在大學生志愿服務專業化的背景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內容從大學生的專業學習和職業目標出發,是加強大學生志愿服務技能專業化的重要保障。教育學院鼓勵大學生開展專業技能型志愿服務,為大學生提供鍛煉自身專業技能的平臺,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將專業學習與實踐有機結合;同時為社會提供具有專業性、理論性的志愿服務,實現社會、高校、學生的“三贏”。作為教師教育特色鮮明的學院,教育學院擁有一批高素質教師教育專業隊伍,為深入打造具有專業化知識的志愿者團隊提供了師資保障。我院擬打造一支由專業教師代表組成的志愿服務導師團隊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提供理論支持和專業培訓,提高大學生的志愿服務能力。
2.依托新媒體技術 開拓志愿服務新模式
新媒體技術的到來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新媒體技術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帶來的不足,為大學生志愿服務內容創新、形式創新、途徑創新帶來了可能。教育學院擬通過視頻轉播、在線教學等,實現新媒體技術在大學生志愿服務內容、服務途徑上的運用,建設網絡支教品牌項目,打造志愿服務的專業化形象。國務院“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已覆蓋西部各省大部分農村中小學,目前偏遠地區的大部分中小學已基本具備計算機教室和衛星教學收視點。基于此,我院成立“紙飛機”社團進行遠程支教,志愿者老師利用兩臺電腦與一臺投影儀進行遠程在線課堂內容講解,給遠距離之外的農村中小學提供包括英語、蒙學、音樂、美術、安全教育等在內的多種綜合素質課程講授,受眾地區學生成績顯著提升。截止目前,該項目參與教師與學生547人,間接影響1620人。
3.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打造志愿服務新載體
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既是習總書記的號召,更是時代賦予每一個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教育學院擬在與學院合作的7所義教小學和幼兒園的志愿服務中增加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系列課程,組建成立包括專業教師、輔導員和學生在內的科研團隊編寫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為專題的義教課程大綱,集中培訓志愿者的教學技能,以期在日常幫教和寒暑假愛心課堂中有計劃、有系統的開設中華傳統文化課程,以此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學院將立足于學院的傳統文化特色社團“匹諾曹”木偶社,在大中小學和各類文化場館精心編排和巡演中華德育經典故事。木偶戲是由表演者在幕后操縱木制玩偶進行表演的我國傳統戲劇形式,是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截止目前,社團已在奉賢區厚才小學、同匯小學、崇明區長興鎮愛心學校等多個學校,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崇明少年文化宮、宋慶齡陵園等各場館開展了一系列與木偶相關的實踐活動,累計表演150余場,受眾達千余人,用實際行動弘揚與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積極探索大學生志愿服務專業化的途徑順應了志愿服務專業化發展的迫切需求。在綜合分析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的基礎上,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將整合學院資源,以學院教師教育專業特色和學院傳統文化社團為支撐,以學生的專業學習和職業發展為出發點,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創新志愿服務內容,建設網絡支教品牌項目,提高志愿服務的專業化技能,打造志愿服務的專業化形象,完善志愿服務專業化評價機制,順應時代要求,加強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專業化建設,助力我國志愿服務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冷開振.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專業化探究[J].商品與質量.2012(3).
[2]張科,等.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專業化研究[J].青年研究. 2010(2).
[3]譚建光.中國志愿者隊伍專業化及其政策分析[J].廣東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3(3).
[4]宋著立.高校志愿服務專業化路徑探索[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