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聲樂演唱是一種綜合的藝術表現,它綜合了演唱者的體力、腦力、想象力以及藝術表現。其中,藝術表現在演唱中起著關鍵作用。本文以《昭君出塞》為例,通過對該作品的歌詞、旋律以及情感表現之初探。試圖通過筆者在學唱過程中的相關經驗,最終解答如何分析一首作品,并更好地將它呈獻給觀眾的。
關鍵詞:《昭君出塞》;情感體驗;演唱技巧
當我們聆聽古琴曲《高山流水》時,會聯想到伯牙斷琴失去知己的悲痛;當我們聆聽二胡曲《二泉映月》時,會聯想到阿炳與命運對抗是的精神力量;當我們聆聽聲樂曲《黃河漁娘》時,會聯想到漁娘和漁夫們在河岸邊辛苦捕魚勞作的場景。每一部藝術作品都有它獨特的魅力,演繹一首完整的作品與詞曲家的創作和演繹者的二度創作都是密不可分的。《昭君出塞》屬民族聲樂作品,體現了鮮明的民族風格特征。然而,民族聲樂作品中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之法則,不同民族的聲樂作品也需要不同的風格來演繹,歌者的歌聲中既需蘊含本民族的音樂特性與嗓音特質,又需蘊含專屬于本作品的獨特演繹。因此,若想真正精準的演繹出作品的內涵,歌唱者就必須細致地分析作品、處理作品。下文以《昭君出塞》為例,淺談筆者的幾點見解。
1.作品《昭君出塞》歌詞的情感表達
從某種角度而言,歌唱就是為了表達情感每一首作品鮮明的主題和中心思想,而正確的理解歌詞往往是表達作品的第一步。
《昭君出塞》是劉麟①作詞,一首以歌頌英雄人物為題材的聲樂作品。在這首作品中每句分別以園yuan、關guan、漢han、彈tan、煙yan、川chuan、天tian、間jian等字結尾,以“an”作為韻腳押韻,按照十三轍的分類它屬于言前轍。在讀詞過程中,我們要按照譜例的節奏進行朗誦,每個字按字頭、字腹、字尾清晰準確地讀出來。朗讀時要保持演唱時的狀態,以氣帶聲,合理有效的運用氣息。“別家園”中的“園yuan”字頭y短而有力,字腹u根據音符的時值進行演唱,最后以字尾an進行歸韻處理。關guan、川chuan、天tian、間jian都是復韻母ian或uan結尾的,處理方法同園yuan。“連胡漢”的“漢han”字頭h短小有力,字腹an同樣也是字尾,以an延長以an歸韻。彈tan、煙yan都是以單韻母an結尾的,處理方法同漢han。讀詞時要注意橫字豎咬、寬韻母窄咬的特點,使作品更具韻律美、更富有感染力。
整首歌詞寫了昭君告別家園,遠嫁邊塞,可昭君想到她這樣做換來的是長城內外的和平景象,心中為此得到了些許慰藉。到了邊塞她又被當地的美景及淳樸的民風所吸引,與當地居民載歌載舞,忘卻了對家鄉的留戀。當昭君靜心回首翹望中原時,發現中原地區麥浪翻滾,農民豐收,家家戶戶過著祥和的日子,心中感慨萬分。該曲內容豐富感人,運用獨特的創作手法,講述歷史故事,弘揚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社會意義。
2.作品《昭君出塞》旋律的情感表達
《昭君出塞》是王志信②作曲,歌曲曲式結構嚴謹規整,旋律更是抒情婉轉。此曲可分為四個樂段,即帶有擴充樂段的三部曲式,體現了歌曲創作起承轉合的原則,突出了人物戲劇性的變化。其調式為雅樂D羽七聲調式,全曲通過慢-快-慢的速度,充分表現了不同場景人物情感的變化。精準讀譜是學習每首歌曲必備的過程,譜例上每一個音樂標記符號對歌者都有很重要的影響,演唱者要熟悉聲樂作品鋼琴伴奏的和聲效果以及旋律走向,從而達到理想的音響感覺。我們要通過精準讀譜將詞曲作者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譜例一:
前奏連續低沉,運用了三度和非三度疊置不協和和弦,仿佛將聽眾帶到了空曠的沙漠,置身于邊塞戰火紛飛的年代,渲染了緊張的氣氛,烘托了人物離別時愁苦的心情。再到‘慢起漸快處,主人公已經做好充分的準備,要向聽眾娓娓道來她的故事。
譜例二:
旋律部分形象地描繪了昭君出塞的情感變化,‘君字用了八分休止符,‘琵琶連用兩個短跳音,‘彈字在第一個長音后面加入了換氣記號,結束處用了倚音和四分休止符,表達了昭君要遠離家鄉悲痛的心情。同時,也為下面的高潮部分做了鋪墊。
譜例三:
為加深人物形象,通過四個“啊”的樂句連接,將節奏拉寬,旋律起伏增大,最后一個‘啊字用rit.③處理及結束長音時緊湊的和弦,完美地切入激情的廣板,從古轉今,音樂進入高潮,重現主題,在熟悉的旋律中結束。
3.演唱《昭君出塞》常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演唱者要把無聲的聲樂作品轉化成有聲的流動音響,除了完成詞作家的語言藝術和作曲家音樂藝術,更需要演唱者獨特音色的詮釋,通過不斷“打磨”找到最佳的藝術感覺。以下內容則是筆者在學唱過程中,對聲樂曲《昭君出塞》的整體分析與演唱體驗。
全曲共分為四部分,從前奏到唱詞“無烽煙”為第一部分。前奏的琵琶獨奏把我們帶入邊塞,演唱者也就要融入表演。第一句有“mp④深情地”的標注,演唱者演唱時要以情帶聲,聲情并茂,平穩的掌控氣息,用深情地弱唱抓住聽者的內心。要注意的是mp這個標記,王昭君是以公主的身份出嫁,如果過于弱就會顯示不出公主的身份與氣勢,還要唱出昭君別家園,出雄關的悲痛與無奈。“昭君琵琶馬上彈”這一句中間用了八分休止符,以及連續的兩個跳音,用聲斷氣不斷的演唱方式再加上“彈”字用七拍的連音,再次抓住聽者的內心,表達了昭君出塞的不舍之情。“無烽煙”中“烽”字標記rit.,此處稍做停頓,為后面八拍的長音做好充足的準備,也讓聽者的心情放松,說明昭君為國獻出自己的女兒情是正確的選擇,這也是她想要看到的局面。
第二部分以一段熱烈奔放的快板連接,為說明事情有了轉變。草原寬廣無垠景色秀麗,民風純樸熱情好客,讓“我”感到無限的溫暖,用自己的眼神、表情、肢體語言以及優美圓潤的唱腔告訴人們,讓身體處于非常放松的狀態再去演唱,就會找到十分舒展的感覺。
中間再加小快板連接第三部分,告訴大家回首望中原,千里麥浪,炊煙裊裊,夕陽西下,人民勞作一片平安和諧的景象。以幾個“啊”字結束本段,其實也是在抒發自己心中的感慨,所以歌者在演唱時,要緊隨旋律的走勢。這一段每一個樂句的音高關系是層層遞進的,在練習時一定注意氣息的調整,一個啊要比一個啊腔體更加打開,情緒更加激昂澎湃,氣息更加連貫,激起聽者內心的共鳴。在唱最后一個啊的時候用rit.來處理,承接第四部分,又是一個情緒的轉變。endprint
第四部分則以第三人稱來感嘆王昭君為人民為江山的民族精神,從“古來都說,昭君怨”開始用f⑤開頭,激情的廣板,唱出歌者心中的氣勢和敬佩之情,“誰知紅顏為江山”中的“誰知”用八分音符十六分休止符十六分音符,與第一部分“昭君”不謀而合的節奏型,這次亦起到了強調的作用,也更讓人們感嘆到誰曾想紅顏也能為江山?再到“一支出塞曲,慷慨越千年”起到升華的作用,這樣的民族精神影響數千年,已在人們心中扎根萌芽,用慷慨激揚的唱腔感染所有觀眾。最后一個高音“越千年”的“年”字是九拍的長音,不要一下全部唱出,而要字頭先出,控制好氣息,最后兩拍再做漸強,與鋼琴伴奏同時結束,讓聽眾仍然感覺到意猶未盡。
4.《昭君出塞》藝術表現探究的現實意義
作者將民族精神注入到這首聲樂作品中,不僅保留了傳統音樂的精髓,又融入現代音樂鮮活的元素,反映了王志信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聲樂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以及對民族風格和戲曲藝術的完整把握,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在不斷吸收、融合與演變。這首作品的誕生對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具有強烈的推動作用,對其他民族聲樂的譜寫都有借鑒意義。
愛國主義是中華文化給民族聲樂留下的寶貴傳統,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的偉大情操,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人的精神脊梁,是凝聚民族文化精神的精髓。愛國主義是主要的題材。這首民族聲樂作品,將昭君的愛國精神一代代發揚下去,促進社會穩定祥和,民族團結,邊疆鞏固,也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注釋:
①劉麟:1943年出生,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國家一級編劇,著名詞曲作家。
②王志信:1942年出生國家一級作曲家、指揮家。
③rit.:音樂標記符號,表示漸慢。
④mp:音樂標記符號,表示中弱。
⑤f:音樂標記符號,表示強。
參考文獻:
[1]郭偉平、格根莎娜:《歌唱藝術論》[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2]郭偉平、格根莎娜:《歌唱藝術指導》[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版。
[3]許講真:《語言與歌唱》[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10月版。
[4]徐敦廣:《民族聲樂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年5月版。
[5]陸小玲:《音樂的情感表達與理解》,《中國音樂學》2002(4).
作者簡介:張祿,河北省保定市人,現就讀于內蒙古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與舞蹈學聲樂演唱與教學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