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晨宇
摘 要: 新媒體和媒體融合的快速發展,需要高校新聞實踐教學與時俱進,在重視傳播內容的同時,關注傳媒技術和經營方式,培養全媒體時代所需的“全能型”傳媒人才。針對目前一些新聞院系實踐教學課程設置不合理、具備媒體業務經驗的教師缺乏、實踐教學實驗條件落后和實踐教學模式單一等問題,高校新聞實踐教學應更新新聞實踐教學觀念,與社會需求對接,培養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 新媒體 媒體融合 新聞實踐教學 傳媒技術 項目教學
隨著網絡化關系社會的發展,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應用為基礎的新媒體逐漸取代傳統媒體成為新聞傳播和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依托。新媒體是“借助計算機(或具有計算機本質特征的數字設備)傳播信息的載體”[1],其數字化信息傳播方式為社會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在這種背景下,為新聞傳播業培養熟悉新媒體應用和媒體融合業務的應用型人才,就成為高校新聞學專業的重要任務。
新聞學專業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新媒體應用和媒體融合進一步拓寬了新聞傳播實務的范圍,因此,新聞實踐教學在整個新聞教學中具有突出的地位。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實踐教學重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自主創新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和全媒體意識。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新聞實踐教學需要變革以往教學模式,為新媒體應用人才的培養創造條件。
一、新媒體發展驅動新聞實踐教學的變革
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傳統媒體屬于大眾傳播媒體,具有單向傳播的特點,即受眾只能被動地接受信息,無法進行信息反饋和意見的自由表達。紙質媒體和電子媒體之間有自然的分野,競爭與合作僅限于傳播內容方面。這種背景下的新聞實踐教學著眼點在于如何進行新聞內容的生產,即圍繞特定的新聞事件,如何進行新聞的采訪、寫作、編輯、評論和播出,很少考慮媒體之間的市場競爭、受眾的信息反饋、傳播介質的技術更新和跨媒體之間的融合發展等問題。
自從互聯網應用于新聞傳播領域以來,網絡媒體、手機媒體和互動式數字電視等新媒體形式相繼涌現,傳媒的生態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新媒體同時擁有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特點,能夠實現一對一、一對多和多對多的平等的信息傳播,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信息的反饋和意見的自由表達;其分眾化的特點使不同層級的信息圈子交錯出現。在新媒體環境下,社會化媒體尤其是自媒體傳播蓬勃發展,每個人都可以傳播和接收完全個性化的信息,人們可以自主制作、編輯、分享、評價和討論信息內容。新媒體的網絡、渠道、平臺和終端對技術的依賴性很強,沒有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就沒有新媒體。新媒體表現出來的這些特征要求新聞實踐教學融入平等、透明、自由和互動的傳播觀念,重視小眾傳播如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傳播應用,把新媒體技術及其應用納入教學體系。
隨著新媒體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已經成為未來傳媒格局變動的主流。媒體融合是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等新媒體的有機整合,這種整合體現在內容、技術和經營方式三個方面。在內容方面,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站、“兩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客戶端的采編作業可以統一起來,分別安排記者采訪,然后將所得資源共享,并將這些資源集中處理為適合不同平臺傳播的信息產品。全媒體“中央廚房”就是這種媒體融合的創新代表,其“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運作方式,使新聞信息資源的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技術方面,要求采編人員熟練掌握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的獲取和處理技術,以及大數據、云計算和虛擬化等技術,“新媒體新聞實踐,顛覆了傳統媒體工作者的思維和狀態”[2]。在經營方式的融合方面,在繼續強化傳播內容的同時,創新信息產品,注重了解和服務用戶,做到精準傳播和營銷。
面對媒體融合的浪潮,新聞實踐教學培養的“融合型”人才需要具備這樣幾種能力:“對多介質數字化內容資源整合利用的能力;新媒介技術操作運用的能力;對數字傳播產業鏈增值環節的認知與反應能力;對內容定制、發布渠道的個性化再造能力。”[3]也就是說,“融合型”新聞傳播人才需要具備信息傳播內容、技術和經營方式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成為全媒體時代中的“全能型”傳媒工作者。
二、新聞實踐教學變革面臨的問題
我國新聞傳播教育起步較晚,很多高校新聞學專業都是從文學相關專業演變而來,具有“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新聞實踐教學理念、方法和手段滯后,培養的新聞人才難以適應傳媒業界的需要。隨著新媒體及其應用的發展,新聞實踐教學面臨的困境進一步凸顯。
(一)課程設置不合理,實踐教學比重過低。
由于新聞學專業的文學背景,不少高校新聞學專業課程體系中,漢語言文學類課程比較多,有的甚至還有不少藝術學類、歷史學類和社會學類課程,新聞學專業類課程卻相對不足。隨著這些年傳播學的興起,傳播學類課程占了較大的比例。另外,新媒體方面的課程設置不足,如網絡傳播學、新媒體概論、手機媒體概論等。這種課程設置使新聞學的專業特色不明顯,學生得不到比較系統的新聞學教育。
新聞學專業的實踐性很強,然而很多高校新聞學專業的理論課程所占比例過大,如新聞史、新聞學理論和傳播學理論等課程,每周基本都是3個課時,和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編輯、新聞評論等新聞實務課程的課時差不多。純新聞實踐和實驗課很少,比如報紙版面設計、網頁設計、新聞攝影等課程,平均每學期還不到一門。教師在新聞實務課程內容的安排上也以理論講授為主,留給學生實踐和實訓的機會較少。此外,創新性實踐環節基本都安排在課外,又缺乏相應的檢查和監督機制,實踐效果微乎其微。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學院式新聞教學,影響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形成。
(二)具備媒體業務經驗的教師缺乏。
很多高校新聞學專業的教師都是研究生畢業就來到高校任教,媒體實踐經歷相當有限,到高校任教后又很少有機會去媒體實踐,不了解傳媒業的業務流程和最新發展。在教學中,一般只能采取“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式,或者按照已經落后于傳媒業實際的教材授課。對于重經驗積累的新聞實踐課而言,這無疑是一大缺陷。endprint
為了解決教師媒體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有些高校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的辦法,有計劃地安排高校教師到媒體掛職鍛煉,同時聘請傳媒業界的記者、編輯或經營管理人員來高校舉辦講座或擔任實踐課教師。然而在具體操作中卻存在一些現實問題。到媒體掛職鍛煉的教師因為無法完成教學任務量,在學校的福利待遇無法保障,這對教師掛職鍛煉的積極性有一定影響。因為傳媒業人員在媒體的工作任務較重,加上課酬有限,他們很難投入充足的精力進行教學、檢查作業和與學生交流等,教學效果受到影響。
(三)實踐教學實驗條件落后。
新聞實踐教學所需的實驗室主要有報紙與網絡編輯實驗室、攝影攝像實驗室、非線性編輯室和虛擬演播室等,主要用來滿足報紙編輯、攝影攝像、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與播出、網站建設與網頁設計、新媒體應用等教學需要。目前,高校新聞實踐教學普遍存在實驗室建設投入不足的問題,一般情況下,報紙與網絡編輯實驗室基本上能夠普及,攝影攝像實驗室、非線性編輯室和虛擬演播室等往往無力建設。現有的設備數量有限,教學中經常出現幾名學生共用一臺設備的情況。有些設備一次投入后難以及時更新升級,與傳媒業界設備的差距越拉越大。實驗條件的落后狀況,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使實踐教學效果大受影響。
(四)實踐教學模式單一、低效。
很多高校的新聞實踐教學是大班授課,采用講授式教學模式,帶有“灌輸”的特征,沒有將“以教師為主導”和“以學生為主體”結合起來,忽視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養。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和項目教學模式等,這些有益于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卻很少使用。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無法針對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
另外,新聞實務課程多采用課內實踐的方式,教師根據課內所講理論安排相應的實踐活動,而一些能夠比較系統地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教學模式則很少,如讓學生自辦媒體、到校內外媒體實習、參加應用項目、建媒體工作室等。
三、新聞實踐教學變革與創新策略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新聞實踐教學面臨著挑戰,但同時為高校培養創新型、應用型傳媒人才提供了機遇。目前,新媒體的應用已經深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動互聯網、“兩微一端”成為人們與社會溝通的主要途徑,大學生群體更是使用新媒體的生力軍,只要能夠抓住機遇,樹立互聯網思維,高校新聞實踐教學將大有可為。
(一)更新新聞實踐教學觀念。
新聞實踐教學的前提是教師和學生多接觸媒體、使用媒體、研究媒體,利用媒體進行環境認知、信息交流和商務經營等活動。因此,要改變限制學生上網、用手機的觀念,在做好教育和引導工作的前提下,鼓勵學生閱讀報刊、聽廣播、看電視、使用互聯網和手機,引導學生使用“兩微一端”。甚至在新聞理論和實踐課堂上,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手機達到服務教學的目的。這樣既可以使學生熟悉媒體,又可以讓學生通過新媒體的常態使用而端正對新媒體的認識,即新媒體不僅是一種娛樂手段,更是一種傳播信息、引導輿論和宣傳思想的媒體。這種認識上的轉變,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新媒體實踐的積極性。
新聞實踐教學在繼續強調傳播內容重要性的同時,也要重視傳媒技術的價值。傳媒技術的每一次飛躍都推動了傳媒業的革命性發展。另外,從目前傳媒業實際來看,很多傳媒業工作人員不精通技術,網絡、平臺和終端的不少業務都依賴外包給技術公司,技術公司對傳媒的理解又不到位,于是媒體和技術公司的錯位使傳媒業的發展受到掣肘。尤其在內容和數據為王的今天,在與技術公司融合的同時,媒體本身要逐步突破數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瓶頸。因此,新聞實踐教學應開設新媒體技術和應用方面的課程,培養學生的技術思維和實際動手能力。為了解決師資缺乏問題,可以外聘新聞媒體和計算機與信息工程的專業人員來授課。當然,前提是實踐和實驗設備要能夠保證教學需要。
(二)與社會需求對接,培養應用型人才。
為了培養傳媒業所需的應用型人才,新聞實踐教學的學生實習環節應給予足夠的重視。高校可以與新聞媒體、傳媒公司、行政部門及企事業單位的新聞宣傳部門聯系,建立學生實習基地。學生實習可以采取兩種方式,一種是配合平時新聞理論教學的實習,另一種是畢業實習。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分別由不同的教師擔任導師,指導學生實習并定期進行實習交流和總結。將課內實踐和校外實習結合起來,既能避免教學模式的單一化,又能讓學生根據傳媒業的需求完善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是新聞實踐教學的最終目的,為此,可以運用項目教學的方法,即在真實生活情境中設置一個個工作項目,學生分小組參加到項目的計劃與實施當中,最終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或完成有實際應用價值的作品或產品。項目的設置和實施,可以配合課內理論教學,也可以根據培養計劃單獨進行,還可以與新聞媒體或企事業單位聯合進行。比如,讓學生自辦報紙或網站、管理“兩微一端”,設置媒體工作室或新聞中心等,或者與校內外媒體合作,進行一些重大事件的采訪和報道。為了完成項目,學生必須根據項目需要自主解決所有現實問題,既鍛煉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又讓學生了解社會需求,為學生走向社會做好職業準備。
參考文獻:
[1]匡文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9.
[2]貢振國,朱琨,陳東,盧亞偉.探析紙媒和新媒體融合的新趨勢——以大河報停刊不停“報”為例[J].新聞愛好者,2013(5):90.
[3]陳麗菲.國外新聞傳播學科教育發展新趨勢探討[J].新聞記者,2015(10):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