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問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重要形式。如何有效提問是問題有效性的關鍵。文章提出“問到點上,答到實處”的論題,并對此進行了探討,文章重點論述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有效性的主要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教學;有效性;主要策略
“問題千千萬,關鍵在一問”,明確“問”的重要性,也要求我們要“問到點上”。問題的有效性,僅僅問到點上還不夠,還需要引導學生“答到實處”,如何“問到點上”“答到實處”,下面,筆者結合教學中的一些問題,談幾點看法和體會。
一、 依據課程標準設計——突出問題應突出的科學性
有效問題,首先應具備科學性。問題科學,應立足教材、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等,否則,問題再精彩也不科學,也沒有實際意義。
科學問題應依據新課標的要求而設計。如《認識圖形》的教學,問題的設計應依據這節課的重點——認識生活中的幾何圖形而考慮。難點是“體”和“面”的區別。對于重點和難點的教學,問題引領是主要手段,問題科學,關鍵要切入重點或者難點。如教師在教學初,先利用多媒體播放動漫視頻,從動畫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圖形朋友”,教師引導學生再次觀看動漫,提出問題:請你們再找一找,動漫中有哪些新“圖形朋友”,分分看,你有幾種新圖形朋友?這樣,在活動中提出探究性的問題,問題直指本節課的重點和學習目標,因此是科學的、有效的。
二、 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突出問題的適用性
1. 問題呈現循序漸進性
教育心理學認為,有效的問題,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的認知,一般由表象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為此,問題的設計應注重循序漸進性。如《平行四邊形的認識》的教學時,用多媒體呈現生活中的物品,提出情境問題:生活情境中的圖形是什么形狀的?你能找找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嗎?再以問題:你能做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嗎?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和實踐,再以問題“你知道平行四邊形有哪些特點嗎?”而引發學生對平行四邊形性質的認識和探究……這樣的問題串,從情境中提出到活動探究,逐步深入,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并且問題由簡單到復雜,呈現循序漸進的原則,因此是科學的。
2. 體現因材施教原則
每一個學生基礎不同,認知的能力也不同。因此,問題的設計應注意層次性。如為學困生設計簡單、思維跨度不大的問題,而高深或靈活的問題為優秀生而準備,這樣,每一個學生“跳一跳,夠得到”,這樣,既吸引興趣,激發學習自信心,也提高課堂效果。如對于“九宮格”的問題,學困生會束手無策,而同樣的問題,可以簡單化,布置給學困生,如用1、2、3、4……9,選擇任意三個數字,列出三道加法算式,使每一個算式的和都是15,數字的選擇不重復,那么,這個問題,經過思考,學生們做出來不成問題:1+6+8=15,3+5+7=15,2+4+9=15,而九宮格,則要求這九個數字填在3×3的方格內,使橫、豎和對角線上的所有的三個數字的和都是15,這個問題的解決的關鍵是什么?這個問題顯然具有挑戰性,適合部分的優生。為此,同一個問題,設計的角度不同,則體現“因材而問”的原則,體現出教師的教學智慧和問題的靈活性、層次性。
三、 注重問題的多種方法——保證問題的可接受性
1. 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
數學新舊知識存在共同的要素,找到相同要素這個“點”,在這個點上巧妙設計問題,讓問題成為架起新舊知識的橋梁。
如“三角形的面積計算”的教學時,考慮到學生對于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有所掌握的前提下,也初步掌握了割、拼、剪、補等方法探求幾何圖形的面積的推導公式,而梯形的面積計算又可以劃分為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等方法,而設計問題:你能用什么方法將梯形通過剪、拼、貼、補等方法而推導出其面積計算公式嗎?這樣問題,注重新舊知識間的關系,也指出推導的方法,問題的設計有用,有效。
2. 采用分合法
分合法就是要把一個問題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通過逐個對小問題的突破,實現解決大問題的方法。采用“分合法”而設計的問題,使問題的難度降低,利于學生接受,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如《垂直》的教學時,對于這個總的要解決的大問題,教師可以根據“垂直”的概念而設計為下面幾個小問題,然后再綜合起來,如(1)什么叫垂直?(2)什么是垂線?(3)什么叫垂足?再如《百分數》的教學,教師可以提出以下的問題:(1)什么是百分數?(2)學習百分數有什么意義?(3)學習百分數有什么用處?(4)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百分數?……數學課堂,每一節課設計的幾個小問題,都應由大問題而衍生,小問題為大問題服務。
問題設計方法很多,但根本是靈活性,有用性,并且具有思維性和可理解性,具備了這“四性”,才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才能接受。
四、 捕捉提問的時機——提高問題的有效性
“問到點上”,這個“點”也應包括提問的有效性的時間點。提問的時機,筆者認為應從這幾個方面考慮:
(1)情境創設時提問。如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筆者首先呈現出袁隆平實驗1號水稻的情況:總數20粒,發芽數5粒,發芽率=520×100%=25%,創設出這個情境后,教師提出問題:你知道25%表示什么意思嗎?從而引起學生對百分數的意義的探討。
(2)新知識引起好奇心時提問。學生好奇才能引發對知識的探討的興趣和動力。為此,在學生對新知識產生好奇時提出問題,可以引發學生的興趣。如“兩位數乘整十數”的教學時,教師呈現了情境,給出算式12×10時,學生們對于這個算式的計算產生好奇和欲望時,筆者提出問題:你能用哪些方法計算出這個結果?引發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12×10=12×9+12、12×10=12×5+12×5、12×10=12+12+…+12(10個12相加)、12×10=6×10+6×10等,激活學生發散思維,促其合作探究意識。
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發揮問題的啟發性、引領性的作用,適時提問,問到“點”上,引發學生答到“實”處,讓問題為數學課堂增值提效,讓數學課堂因問題有效而邁向高效。
參考文獻:
[1]莊玲陽.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問題設計[J].學周刊,2015,(3).
[2]林海霞.通過小學數學問題設計,激發學生有效學習[J].小作家選刊,2016,(30).
[3]高雅文.科學的進行問題設計,提升教學有效性[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06).
作者簡介:
秦豐,江蘇省新沂市,新沂市草橋鎮周嘴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