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屹
摘? 要:影視藝術作品是當今社會中的一部分,以符合大眾審美為主,積極呈現出影視文學作品的文學性和藝術性,帶給大眾全新的體驗和感受。通過電視、電影等途徑傳播文學,重點是在視覺和聽覺上給予大眾沖擊,影視文學具有規律性,并與其它文學一脈相承。本文主要分析新時代影視文學的審美轉變。
關鍵詞:新時代;影視文學;審美轉變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3--01
前言:
市場經濟蓬勃發展,近年來我國的影視文學得到大眾更多關注,通過將抽象的語言文學進行具體化,帶給大眾全新的享受,也促進了大眾審美意識的轉變。影視文學是傳統文學的新媒介、新產業,影視文學之所以受到大眾的青睞,不僅因為其表現形式多樣化,還借助了電視、電影等多方媒介,以視覺和聽覺的傳達為影視文學設計要點,注重結構情節的安排,營造影視文學的藝術氛圍,從而在滿足大眾精神需求的同時,也促進了影視文學作品的更好發展。
一.影視文學的形成背景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傳統的影視文學行業發生了形式的變化,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因此對影視文學作品審美性的要求也提高了[1]。為正確的解讀影視文學的藝術性,充分意識到影視文學與普通文學之間的關系:不可分割,以電視、電影等的媒介力量,有效的傳播文學作品的正能量,促進影視文學作品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廣泛流傳。影視文學的發生基于傳統文學發展,具有電視劇的對白,影視文學作品是電視劇制片人的基本素養,通過視覺和聽覺,在電視和電影上對傳統文學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從而促進了影視文學的更好發展。
二.新時期下影視文學審美的轉變
1.美的真實性
真實是提高影視文學吸引力的主要因素,藝術的表現中以語言標記呈現藝術特性,比如顏色、光感、圖像、聲音等,以不同形式傳達影視文學作品的生命力。新時期下,人們要求影視文學作品具有真實的審美特性,注重內在語言的表達,通過外界事物將影視文學作品的意境上升到更高的層面[2]。影視文學作品呈現的最高境界是傳神,通過有限的語言符號表現出作品中獨有的藝術內容,賦予作品以強大的藝術表現力,依靠內心的想象力構造一個虛擬的文學世界,因此要求工作人員在服裝、表情、姿態等方面都要塑造出最完美的人物性格特征。通過一系列恰當的身體動作和肢體語言,在廣大民眾面前神情的演繹人物形象,注重形象思維的塑造,在后期加工中,以審美意境為主要目標,這種方法最接近現實和人們的經驗,為聲音和圖畫增加了藝術渲染力,使得影視作品最接近物象和實際。
2.美的時空性
影視文學作品體現了時間和空間的拓展,也呈現了某個特定時間內的人物形象片段。在文學的世界里,讀者具有自己獨特的記憶時空圖,在虛構的時空中欣賞文學作品內涵,與傳統的文學作品比起來,在時空方面具有跳躍和間斷性,呈現的是文學世界中局部的某個片段,體現出了一種意識空間氛圍[3]。影視文學作品為觀眾帶來的是一個文學圖像動態空間,具有系統性、動態化的視覺圖像,觀眾在觀看影視文學作品時,屏幕中的一個個場景是由光影技術制造生成的,以空間幻想的形式進行背景處理,將相應的內容進行剪輯,帶給人時間上的幻象,給予觀眾強大的視覺沖擊。
3.美的重構性
影視文學作品的最大優勢是:視聽過程波折、視覺效果佳、聽覺感覺精美,因此得到大眾的青睞,要想帶給人不同的感受和體會,就要求影視文學作品具有美的重構性。影視文學作品在無形中體現了作品本身的哲學意蘊,影像策略獨特,文學作品內容處理的精美,讓觀眾在欣賞過程中產生了新的感悟,從讀者的審美角度出發,真正做到文本內容與讀者需求的有機結合。比如經典的影視文學作品《西游記》,唐僧高大形象的神圣化,影視世界的重構,更符合現代人們的審美需求,塑造出一個個經典的人物形象:唐僧的原型是唐代的高僧玄奘,加入了民間傳說,講述的是西天取經的故事,原著唐僧給人的感覺是慈悲為懷,然而還有部分人感覺他懦弱無能,固執己見,這與孫悟空嫉惡如仇的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電影《三打白骨精》中,唐僧的人物形象更為豐滿,有自己的信仰,希望可以普度眾生,認為人妖是平等的,最終選擇犧牲自己去度化一個妖,孫悟空見到妖怪毫不留情,對所有的妖怪都持殺掉的想法,認為妖就是妖,這部作品中,唐僧這一形象不僅有佛性,還有人性,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認為取經的過程就是修行的過程,將取經看作是一項任務,這種角色設計更符合佛家文化的內涵,也與當下社會及人們的心理是相符合的[4]。
結束語:
將抽象的語言文學進行具體化,帶給大眾全新的享受,積極了解影視文學作品的形成背景,充分意識到影視文學與普通文學之間的關系:不可分割,以電視、電影等的媒介力量,有效的傳播文學作品。新時期下人們對影視文學作品提出了:美的真實性、美的時空性、美的重構性這些要求,人們的審美意識增強了,因此要將相應的內容進行剪輯,帶給人時間上的幻象,給予觀眾強大的視覺沖擊,從讀者的審美角度出發,真正做到文本內容與讀者需求的有機結合,塑造出一個個經典的人物形象,讓作品內容更符合當下社會及人們的心理。
參考文獻:
[1]王璠. 大眾文化語境下影視文學的審美解讀[J]. 青年文學家, 2014(18):124-124.
[2]劉超亮. 大眾文化視域下影視文學的審美價值研究[J]. 大眾文藝, 2015(15):49-49.
[3]馬成. 新時期影視文學對青少年審美傾向的影響[J]. 勞動保障世界, 2014(8):23-23.
[4]徐捷. 影視文學審美是電視劇制 片人的基本素養[J]. 商情, 2017(30):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