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茹
【摘 要】初中階段語文教學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引導學生追尋高于語文學科基礎知識技能的人文價值與審美價值。又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結合文本,加以啟發性地分析與拓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通過對文本的理解領悟,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付諸實踐,更能將它們傳遞出去,這些都是語文學科人文價值與審美價值的體現。
【關鍵詞】語文教學 多元化引導 閱讀能力 創新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國文學作品包羅萬象,“語文”是語言、文學、文化的簡稱,包括書面語言與口頭語言;語文是文化與語言的綜合學科,語言知識與文章知識以及文化知識,都離不開語文;語文包括文字學與語言學,是國際學術分科中重要的一類;語文是聽、說、讀、寫、譯、編等眾多文字知識與語言表達能力、文化知識的總稱;語文是書面語言與口頭語言的總稱,也是運用語言規律形成的言語活動過程與言語作品的總稱。語文在我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一門重要的社會人文學科。語文教學增強人們的思想交流,這也是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的體現,語文學習能力是其它學科學習的基礎,是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之一。通過研究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多元化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
1.設立語文講座
根據研究性學習的要求,在進行語文教學開始時通過設立講座,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訪問、交流溝通、信息互換等多種方式,激活學生的原有素材,指導老師應當規范研究范圍,激發學生的研究動機,進行有能力的研究與探討活動。通過活動解決問題、探討并進行實踐與體驗、從而獲取素材。引導學生積極自主的進行資料查閱、實地考察、訪問研究、調查與實際動手操作、進行記錄與比較、思考與分析、想象與交流探討,根據所指定的具體目標與計劃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對比,并總結資料,養成實踐探討與記錄的習慣。在這一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文字、想象、組織等多種能力,還可以將所獲取的知識與經驗、心得進行歸納整理,提煉總結,形成豐富真實的書面素材。同時設立學習小組,每位同學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心得,分享與展示,主要流程如下:研究體會或心得報告的張貼(在班內的醒目位置)、特定時間的宣讀與交流、在校園刊物上發表優秀的學生或者小組和班內的與研究體會與心得報告的專題文章。
2.選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
重視評價過程,讓每一位同學都產生成就感。(1)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發展。學生習作作品的評價者主要有:學生個人、教師、學生小組成員、家長、研究性的相關社區或者部門等。(2)評價內容應當注重靈活性與豐富性。評價者在進行評價過程中,內容應當涉及以下幾方面:秉承著參與研究性習作活動的正式態度;掌握基本的研究學習的方法與技能;參與研究性語文活動,并獲得體驗心得;了解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發展情況。(3)注重評價方法與手段的多樣性。教師的評價應當與學生自我習作評價、學習小組成員互評相結合,針對小組的互評與學生自評情況進行記錄,采用書面材料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進行記錄評價,并在班內展示。各類方法促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得到較快的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也逐漸養成,豐富了學習習作的素材,使學生在習作時有話可說。通過一系列的語文活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使意識與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鼓勵合作學習
指導學生合作學習,充分發揮合作的優勢,提升學習效率。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語文探討活動,結合成員的合作優勢,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組內成員的個人觀察、資料查閱、具體操作、思考研究等以筆記的形式進行記錄,并進行積極的討論,圍繞共同的習作專題進行交流探討,在研究的過程中,同學們都會獲得很多的收獲,不僅僅包括知識的豐收,還收獲了團結協作的精神,提高了語文學習興趣。
教師按時對學生的語文筆記,進行“隨機性檢查、點評”,針對每位同學不同的學習方法與心得體會,進行研究性的學習指導,這樣一來,學生的習作筆記也成為了教師的指導依據。
教師對學生在“研究性語文學習活動”中遇到的困難,有針對性地采取“個性化指導”與“專業的技能訓練”。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重點采取以下幾種方法:(1)“研究性語文學習活動”的舉行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語文筆記,進行分析與點評,與學生交換意見,深層次的挖掘學生在具體的語文活動中忽略的閃光點,引導學生發現并記錄。(2)針對學生筆記中出現的問題,啟發學生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將眼光多元化,思維多樣化。對于學生對問題進行單一的記錄、數據案例單一分析等問題,指導教師應當輔助學生進行問題研究,如何辯證地分析、操作態度、情感分析等。(3)學生進行語文筆記加工時,教師針對具體事例、語句進行分析并指導。
4.創造學習情境
語文學習不僅在于觀察,還應當以社會為主要對象。學生的語文教學必須使得學生能夠科學的認識社會現象、從而注重觀察、進行調查、分析、比較等方法,主要包括:生活調查、自然觀察等,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現實社會與農村的關系進行調查,并從調查過程中獲取知識與技巧。通過生活學習讓學生親身體驗、自我反思、自己掌控并產生語文學習的樂趣。可以通過電腦、錄像、電腦等現代化等教學手段進行情景設置,也可通過課堂上的精心設計的活動使學生感到愉悅,根據事物情景的描述喚起真實熱情的實際感受,從而創立情境。
【結 語】
在語文教學中選用具有科學性、趣味性的多元化教學方法,引起學生閱讀興趣,令學生在文本閱讀中增強學生對母語的理解能力,有益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鑒賞并靈活運用到口語交際與寫作中,從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劉文菊,肖玉華,趙松元主編.大學語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9)
【3】程箐,劉漢波主編.大學語文【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
【4】薛金星,李芳華.中學教材全解·高中語文必修1【M】.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