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知
【摘 要】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切點探析,符合現代語文教學實踐需要。讀寫關系密不可分,集合語文素養主要內容,對讀寫結合教學切點展開研究,屬于語文課堂教學深度性改革,教師要對多種制約因素進行細致分析,順利介入讀寫訓練,為課堂教學增加更多成長點。
【關鍵詞】小學語文 讀寫結合 教學切點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操作方式眾多,如何科學設計,體現教師的教學智慧?讀寫結合是一種教學理念,也是一種操作方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讀寫教法,可以為學生創設難得學習契機。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與寫二者屬于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教師深入教學實際,探索讀寫結合教學最佳切入點,已經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教學焦點課題。作為一種閱讀教學和習作教學的融合性教法,教師不僅要考慮教學環節融入適合度,還要觀照教學內容和學生學力實際,以攫取課堂教學最佳效果。
一、初讀感知引入讀寫設計
閱讀教學之初,教師要發動學生展開初讀感知,在這個環節引入讀寫訓練,需要教師給出科學引導。小學生閱讀基礎較差,初次閱讀文本難以找到讀寫起點,教師要注意對教材內容展開深度剖析,找到文本生本思維對接點,給出更貼近學生學習思維的讀寫設計,引導學生順利展開讀寫訓練。初讀感知階段引入讀寫訓練,其著眼點要放在整體認知上面,談談初讀印象、介紹閱讀體會、梳理文本背景信息、概括文本大意等,都屬于讀寫操作方式,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做出明智選擇。
北師大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浙江潮》,教師先讓學生展開全文閱讀,并查閱相關資料,對浙江潮有全面了解。然后以書面形式,展示學習成果,可以是閱讀感知,也可以是對課文的概述,還可以是搜集到的其他信息。學生根據教師布設,積極展開自主閱讀學習,閱讀文本、查閱教輔材料、展開自發討論。課堂展示開始,學生展示書面材料。“這篇課文寫的是錢塘江大潮的盛況,農歷八月十八是一年中的觀潮日。很多人會提前來到這里,等待潮水的來臨。大潮來時,起初是一條白線,逐漸形成一道白色的城墻,到岸邊就是排山倒海了。這樣的場面堪稱天下奇觀。”“看浙江大潮成為一種游覽項目,每年都會有很多人去感受一下這大潮給我們帶來的震撼。我有幸親自去看過大潮,開始是比較平靜的,隨著巨浪涌向岸邊,我才感覺是多么的恐懼,幸虧我站得很遠,很多人來不及跑開,衣服都被海浪打濕了……”
學生用書寫形式展開閱讀匯報,不僅顯得更為正式正規,還培養了學生細膩感知體驗的意識,小學生口語表達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而書面表達則能夠很好回避一些干擾。
二、經典賞析啟動讀寫操作
經典賞析屬于閱讀教學重要內容,在具體操作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經典片段展開多重挖掘,語言個性表達、文本結構、課文主題、作者情感、寫作特色等,都屬于賞析選擇角度,如果教師能夠適時啟動讀寫操作,讓學生以文字形式展示賞析認知,其學習效果會更為顯著。文本賞析時,大多是教師設計思考問題,學生展開討論研究,很少有讀寫結合的操作,學生回答正確與否且不說,其學習感知流于形式,難以留下深刻印象。如果此時介入讀寫訓練,讓學生以書面形式展開學習認知,其訓練效率肯定會更高。
經典片段賞析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有讀寫結合主動意識,這無疑是一種創新實踐嘗試。如《綠色千島湖》,教師讓學生找出喜歡的片段,然后展開仿寫活動。學生大多選擇教材文本前面幾個段落展開仿寫,其操作進展順利。有學生這樣仿寫:我老家緊靠一座大山,叫做大仙山,顧名思義,這座大山因為一個傳說而得名。山上植被豐富,還有成片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給人帶來的是仙境的感覺。特別是有霧氣的早上,走進這片森林,會感覺如在天堂之上……
發動學生展開仿寫,這是經典賞析的一般做法。但要成段、成篇地仿寫,還需要教師有讀寫結合的意識。學生進入到讀寫環節之后,其思維處于較為安靜的狀態,對事物的認識也會克服浮躁之氣,多了一些深度思考。
三、課堂訓練融進讀寫內容
閱讀訓練設計大多屬于書寫內容,但這些書寫都是以非寫作形式展現的。如果課堂訓練能夠及時融入習作內容,讓學生展開延伸性探索,勢必能夠給閱讀教學帶來重要創新實踐。課堂訓練設計需要具有觀照性,對不同內容展開訓練,對不同認知進行鞏固,引入習作內容也是勢在必行。在具體操作時,教師要做好發動和提醒,給學生以具體的要求,更要通過方法調整,增加讀寫趣味性,這樣才能獲得豐富的發動效果。
《我喜歡》學習時,教師讓學生充分閱讀文本之后,給出課堂訓練設計。其中有一個題目屬于習作類型:以“我喜歡_____,我喜歡_____,我喜歡_____,我喜歡_____”形式寫一段話,表達一種情感或觀點。要注意內質聯系,還要注意選擇事物的相關屬性。學生對這樣的訓練并不陌生,但大多屬于“點”訓練,像這樣“面”訓練,還是感覺比較有挑戰性的。有學生這樣寫道:我喜歡朝陽下的大海,充滿夢幻色彩;我喜歡晌午里的高山,顯得巍峨而硬朗;我喜歡晚霞中的大河,靜謐中透著熱情;我喜歡月光下的湖面,波光粼粼中呈現浪漫。
學生寫法與課文有諸多相似點,其借鑒意識非常突出,這就是讀寫結合的結果。在課堂訓練中引入讀寫操作,豐富了學生學習視角,也給學生帶來難得的情緒釋放出口,這對全面提升學生讀寫品質有特殊促進作用。
四、學習反思運用讀寫
教師課堂教學需要反思,學生課堂學習也同樣需要反省,我們常說的“讀后感”,就是學習反思的一種形式。在閱讀課堂上展開讀寫訓練,需要教師有創新意識。因為閱讀教學課堂時間有限,既要展開閱讀教學,又要進行寫作操作,時間分配很難做到有效兼顧。因此,教師要注意展開科學調整,注意壓縮閱讀時間,還要注意縮短習作長度,利用微寫作展開配套訓練,可以很好解決時間沖突問題。
《只有一個地球》學習之后,教師給學生布設一個讀寫任務:世界上只有一個地球,這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載體,我們人類對生態的破壞太嚴重了。請你列舉身邊污染環境的案例,說說治理措施,最好有獨到見解。學生開始思考、討論,探索書寫角度。習作展開開始,教師點名讓學生讀寫作內容。有學生寫道:汽車尾氣污染環境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隨著家用轎車的普及,每天的汽車尾氣排放已經達到令人震驚的程度。面對這項環境污染,我們還沒有給出最為科學的解決方案。提倡人們少開一天車,不能讓所有人響應,即使大家都這樣做了,也不能改變汽車尾氣污染現實。我認為,應該搞一種發明,在汽車尾氣排氣管上安裝過濾器,就像凈水機一樣,對汽車尾氣進行深度過濾,這樣可以有效解決汽車尾氣污染問題……
從學生想象中不難看出,學生學習思維已經自覺發動,學習呈現多元性、探索性特征。不管學生展望是不是科學,學生得到的讀寫訓練是實實在在的。
讀寫結合不屬于什么創新實踐,但在具體運用過程中,還是有更多研究價值的,對讀寫結合教學切點展開多重探索,可以為語文教學找到最佳啟動角度,以提升讀寫結合教法的實用性、高效性。初讀感知、經典賞析、課堂訓練、學習反思等環節,都有讀寫介入的時機存在,教師做出準確的判斷,自然能夠贏得教學主動權。
【參考文獻】
【1】林峰.讀寫巧融合,打造精彩小學語文課堂【J】.語文知識,2015(12)
【2】劉曉婷.注重讀寫結合,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6(09)
【3】成波.芻議微寫作與小學閱讀教學的多元接軌【J】.廣西教育,2017(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