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球
摘 要:在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中,德育工作處于邊緣位置。只關注成績不注重道德教育的行為,嚴重影響學生人格的形成,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初中是學生道德觀念形成的重要階段,德育工作能夠指引學生發展的方向。本文主要論述了新課改理論對初中德育工作提出的要求,探討了當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關于德育工作創新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德育工作;初中;創新策略
一、新課改對德育工作的要求
德育是指教師與學校在學生就讀期間,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注重提升學生的心理品質,并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德育是新課改下教育體系的核心,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新課改理論對德育工作的要求主要有三個方面,即教育觀念、教學態度和教師素質。
在我國的傳統教育觀念中,成績是衡量學生素質的唯一標準,成績偏低的學生難以得到重視。新課改理論主張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而卷面成績只是學生能力的一部分,不能完全地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和教師應根據新課改理論的標準,調整教育觀念,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新課改理論要求教師與學生處于平等地位。教師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能夠加強師生互動,教師能夠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個性特點,對學生的道德觀念和理解程度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開展。
新課改理論要求教師自身有良好的素質,并掌握一定的教學方法。學生在成長階段的相當長的時間都是處于學校內,與教師接觸的時間較長,學生又缺乏社會經驗和閱歷,導致自身的道德水平和價值觀容易受教師的影響。教師需要提升自身素質,避免對德育工作的成果產生不良影響。
二、當前中學德育工作的存在問題
(一)道德教育過程缺乏情感,不符合實際
德育工作的內容是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使學生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對德育工作的認識誤區之一,就是對德育教學內容的社會實際性缺乏重視,認為僅憑說教就能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實際上純粹的道德理論講解是極為枯燥的,學生自身又不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這種缺乏情感的教授會導致學生了解道德規范但沒有共鳴,對道德規范的實際意義也缺少體驗,容易出現對道德規范理解出現偏差的情況。
(二)教師與學生地位不平等
德育工作中,基本上教師處于主體地位,以類似于強制記憶背誦的形式,教授道德規范,且經常缺少詳細的解釋。這種情況會使學生對道德的理解不全面,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展。教師高于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導致學生可能會缺乏與教師溝通觀念和情緒的信心,擔憂交流后可能出現的被訓斥的后果,使得師生交流過少且缺乏有效溝通,嚴重影響學生道德觀的形成。
(三)教師與學生缺少溝通,對學生的反饋缺乏關注
德育工作是一種客觀的教學活動,但教學過程中廣泛存在主觀性,需要教師經常與學生交流,及時收集學生反饋的信息。當前德育教育中教師普遍缺少與學生的溝通,不了解學生對德育教育的理解情況和可能產生的問題,學生的錯誤無法得到改正,嚴重影響學生對道德的認知程度,不利于其人格的發展。
三、新課改下德育工作創新策略
(一)重視德育工作的開展過程
德育工作需要教師靈活地利用各種手段,將道德規范傳達于學生,并使學生能夠完全理解道德規范的意義。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時,要避免出現課程內容過于偏差的情況,不能將德育理解為政治家的培養,政治觀點和政治立場的教育不能充斥整個德育過程。
教師在德育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結合社會的實際情況,進行可操作的方向正確的教學。在整個教學工作中,面對學生對道德的不同理解,教師要注意避免只對學生做出正確與錯誤的判斷,要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促進學生進行情感體驗,而不是評判學生觀念。德育教育中的情感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并規范自身行為。
德育教學過程應加強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提出問題,鼓勵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使學生能夠對案例有更深的體驗,有利于提升德育工作的教學成果。
(二)教師與學生平等交流,加強溝通
只采用說教的形式進行德育教育,勢必會影響師生關系,而師生關系是德育教工作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對道德觀念的學習和理解方向,并關注學生的人格培養。
德育教學工作中,教師要與學生平等交流,使自己與學生處在平等的地位,這樣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平等交流使學生在面對教師時較為放松,能夠更多地表達自身觀念,有利于教師收集反饋信息,及時調整德育教學工作的目標和教學手段。
教師需要通過溝通來對學生的思維模式有明確的認知,根據學生的個性和心理特點,調整德育教學的內容,提升德育教育的教學質量。
(三)創建良好的教學環境
學校需要創建良好的環境,使學生能夠將課堂上的德育教學內容與實際相聯系,避免學生產生理論與實際相差過大的體驗。學校和教師對待學生的方式和部分面對學生的規定,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對道德觀念的理解。良好的教學環境能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德育教學的內容,鞏固教育成果,保障德育工作的開展。
創建良好的教學環境還包括對學生差異化發展的關注。教師不能以成績來決定對待學生的態度,要注重發掘學生在其他領域的能力,重視學生的差異性。教師要根據社會的實際需求,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創新,為學生日后進入社會打好基礎。
四、結論
新課改理論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德育工作是對傳統教育安排的完善。在新時期教育改革的大形勢下,德育工作要求教師以良好的素質和態度,采用適當的方式來加強學生對德育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沈海.淺談網絡環境下初中德育內容的創新策略[J]. 啟迪與智慧(教育),2016,(02):71.
[2]汪新.“和諧”教育“生態”評價——武漢市江岸區中小學有效德育評價體系的建構與實踐[J].成才,2016,(01):5-7.
[3]文作兵,吳亞蘭.“德能銀行”傳遞正能量——華容縣實驗初中基于網絡的德育創新實踐[J].發明與創新(教育信息化),2014,(07):18-20.
[4]孫欣,尹愛玲.試論如何實現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創新[J].新課程學習(下),2014,(04):1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