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摘 要】目的: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的患者給予無創呼吸機鼻罩與面罩呼吸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分析。方法:以自2015年6月-2017年9月的8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的患者進行研究,以不同的吸氧方式分為兩組,鼻罩組給予無創呼吸機鼻罩呼吸,面罩組給予無創呼吸機面罩呼吸,對兩組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結果:治療后,87例患者中有12例改用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其中鼻罩組2例,面罩組10例,插管對比P<0.05;鼻罩組與面罩組PaCO2、PaO2分壓平均上升與不良反應對比無差異性P>0.05。結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給予早期使用無創呼吸機鼻罩的治療效果明顯較好,其有效降低氣管插管的幾率,且不良反應較少,值得推廣。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無創呼吸機鼻罩;面罩呼吸;臨床對比
【中圖分類號】R45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1-0-01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是一種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其發病因素較多,而常見的臨床癥狀為氣促、喘息、胸悶、呼吸困難等,若不能及時治療則會引起更多的并發癥,嚴重威脅其身體健康。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時,患者癥狀加重,為緩解其癥狀需要輔助無創呼吸機治療,而不同的呼吸機保持呼吸的方式其對患者的影響不同,效果也不同。本文就此疾病給予早期使用無創呼吸機鼻罩與面罩呼吸,對其效果進行對比,分析其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礎資料
以我院自2015年6月-2017年9月的8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的患者進行研究,以不同的吸氧方式分為兩組,鼻罩組44例,男23例,女21例,年齡48-73歲,平均年齡(59.6±1.9)歲,病程2-7天,平均病程(3.8±0.7)天;對照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齡48-76歲,平均年齡(60.8±1.2)歲,病程3-7天,平均病程(3.5±1.5)天,對其資料數據研究顯示,數據無差異性,可對比分析P>0.05。
1.2 方法
一般治療:給予患者持續心電監護對其血壓、心率、SpO2;同時給予常規抗感染、解痙、平喘、排痰和激素治療[1]。
無創呼吸機的使用:所有患者給予型號為BIBPA VASION的由美國VASION公司生產雙水平氣道正壓無創通氣呼吸機給予規范化的正壓通氣治療,在給予呼吸機上應向患者及家屬做好解釋,讓其能夠積極配合,消除其恐懼心理,讓其自然放松,面罩組給予面罩呼吸,鼻罩組給予鼻罩呼吸,將兩種呼吸罩均進行較好的固定,調節其拉力并將其拉緊,調整其工作模式為替代-轉換模式,呼吸壓力(IPAP)的調節則依據其耐受情況和潮氣量進行,從6cm H2O(1cmH2O =0.098kPa)開始,每10min增加1~2cmH2O至10~20cmH2O,呼氣末正壓通氣(PEEP)則調整為4cmH2O開始,每10min增加1cmH2O至6~9cmH2O,使得患者的潮氣量能夠維持其實心心動過速的情況,呼吸頻率(R)則調整為10~20次/分, 壓力觸發靈敏度為2cmH2O,潮氣量則為2L/min,FiO2為40%~80%[2]。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s)表示,t值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 值檢驗,以SPSS19.0版本軟件計算,對兩組計算后數據的有效性判斷見P<0.05。
2 結果
2.1 對其臨床效果的分析
結果治療后,87例患者中有12例改用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其中鼻罩組2例(4.54%),面罩組10例(23.26%),插管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對其治療后的PaCO2、PaO2平均水平進行分析
治療后,鼻罩組PaCO2為29.31±0.64,PaO2為35.12±0.73,面罩組PaCO2為29.02±0.12,PaO2為34.86±0.52,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對其不良反應進行分析
治療后,鼻罩組不良反應的發生為35例,發生率為79.54%,面罩組鼻罩組不良反應的發生為37例,發生率為86.04%,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空氣污染的不斷加重,其發生率也越來越高,對于此種疾病其引發因素較多,常見的有吸氧、粉塵危害和化學傷害以及感染等,有調查顯示,吸煙者肺疾病或慢性支氣管炎的發病率遠高于不吸煙者。發病后患者常常會感覺到呼吸不暢、氣體交換受阻、胸悶等癥狀,嚴重時中會出現缺氧狀態[3]。當急性發作時則癥狀會更加嚴重,臨床為快速緩解癥狀,減少其他并發癥的發生,常常采用無創呼吸機進行治療。而不同的呼吸機治療給予的呼吸治療方式不同,則對患者的影響也不同。
經本文研究后顯示,在急性發作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采用鼻罩呼吸的效果更好,在本次的研究中,87例患者中有12例改用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其中鼻罩組2例(4.54%),面罩組10例(23.26%),同時PaCO2、PaO2平均水平和不良反應與面罩吸氧對比無差異性P>0.05.表明在治療中,面罩給氧時,吸氣相鼻腔IPAP、PEEP與相比口腔壓力較為接近,而鼻罩給氧時,吸氣相鼻腔IPAP、呼氣相鼻腔壓力 PEEP與口腔壓力均接近,口腔壓力低于PEEP[4]。因此在進行鼻罩給氧時,吸氣壓力不變,在糾正低氧的情況時兩種方法無差異,而呼氣阻力減少,利于CO2的排出。
綜上所述,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的患者給予無創呼吸機鼻罩效果好于面罩。
參考文獻
王慧敏,于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采用無創呼吸機治療的療效觀察[J/OL].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7,(S1):317-318.
蔣殊,黃紅梅.無創呼吸機鼻罩與面罩在慢阻肺患者臨床治療中的療效對比觀察[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0(13):11.
陳利媛.無創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患者時的護理要點[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74):36-37.
趙方.無創呼吸機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合并呼吸衰竭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15):94-95.endprint